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机器人“四虎”进中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机器人产业是发达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在劳动力成本不断飙升和机器人成本日趋下降的大背景下,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库卡、ABB、发那科以及安川四大厂商已经逐渐进入中国,在中国市场上完成了渗透,中国的机器人产业逐渐成熟了起来。
如今,四大企业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了五成,而它们在中国市场则占有更绝对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80%。事实上,自从四大企业进入中国就迅速抢占了中国市场,这与他们在中国的快速布局息息相关。
中国成热门市场
1959年,美国人英伯格和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到了60年代中期,美国的机器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美国和欧洲为了解决劳动力就业,都不愿意使用机器人,英国甚至还发生过产业工人上街砸坏机器人的事件,认为机器人抢占了产业工人的工作岗位。但是,日本在二战以后缺乏大量劳动力,就从美国购买大量机器人。
到了70年代,日本在美国机器人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复制、创新、再创新,反而超过美国。而我国虽然早在70年代开始涉足机器人技术研究,由于长期没有大范围应用,发展缓慢。这个事例说明,应用市场是促进一个国家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早在十年前,国外的机器人企业开始在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布局,开始是通过商模式,开拓市场,逐步建立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在具备一定市场需求的情况下,然后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目前,德国库卡、日本发那科、瑞士ABB、安川四大机器人企业都已全面进入中国市场,意大利、美国、韩国的机器人及配套企业也已经布局中国市场。可以说,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竞逐的最热门市场,分享中国大餐,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从目前应用情况来看,汽车依然是工业机器人在国内最大的应用行业,宝马、比亚迪、吉利、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广州本田、长安福特及奇瑞等多个国内外领先汽车制造商的生产线上都已广泛应用了机器人。
越来越多的企业里出现了操控机器人的职位,车间里没有工人的聊天声,有的只是一个固定坐在开关前,打开、关闭、打开的过程。
如今,国内机器人产业虽然与国际上的同行相比较,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相比于四大企业,中国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与国际的同行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尤其是原始创新薄弱;第二,智能化水平较低,机器人虽然能够替代人担负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是,机器人也需要智慧,开始向智能机器人转化,真正实现“人机一体”化目标,需要在系统性、协调性和弱性制造技术方面下工夫。目前,我们在机器人的自动化、智能化软硬件方面还有不小差距,在传感器及元器件、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信息处理技术等核心零部件方面,还依赖进口。
然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机器人也出现了不少自主品牌。沈阳新松、广州数控、长沙长泰、安徽埃夫特、昆山华恒、北京机械自动化所等为数不多的10来家具备一定规模和水平的企业。
四虎确立江湖地位
最早进入中国的机器人大鳄是德国库卡。
1986年,库卡公司将一台机器人产品赠送给了一汽卡车作为试用品,这台机器人也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应用的第一台工业机器人。2000年成立库卡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现在已发展为库卡全球最大的子公司。
2013年底,库卡在中国制造的首台机器人和控制柜下线,主要用于汽车焊接及组件等工序。库卡中国新工厂目前每年能生产3000台配备KRC4通用控制器的QUANTEC系列机器人,设计最大产能为5000台/年。
该公司1898年在德国奥格斯堡成立,为国际工业机器人和自动控制系统领域的顶尖制造商,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食品、冶金、和塑料成形等行业。
1990年代,时值中国改革开发深入阶段,招商引资的高潮期。也正是这个时期,四大机器人公司全部进驻中国并得以稳健发展。
1992年,日本发那科公司和北京机床研究所组建北京发那科机电有限公司,主要负责CNC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业务。5年之后,在上海日本发那科株式会社和上海电气实业公司合资兴建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这是最早进入中国推广机器人技术的跨国公司。
这个阶段,库卡公司已大批量进入中国,但并非组建自己的公司直到2000年。
同属日本公司的安川电机也采用了合资形式进入中国。1996年,其联合首钢总公司合资成立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工业机器人及其自动化生产线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及销售。
安川电机株式会社创立于1915年,为日本著名的机器人公司,在产业机器人(焊接机器人)领域属领军企业。以安川电机为核心,及其所属的78家子公司和21家关联公司组成了安川电机集团,安川电机研发了替代困难组装等复杂工作的莫托曼新世纪双臂机器人,并进行量产,在全球投入市场。
和这两个日本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同期,瑞士ABB在1994年从上海登录中国,其标志是ABB机器人部的成立。其在华逐步展开业务,加重量级始于2005年,此后一年一台阶稳步扩大规模。
2005年,ABB将一条机器人生产线从欧洲移到上海,开始了本地化生产。同时设立研发中心,是当时惟一一家在华实现真正本地研发和生产的跨国工业机器人企业。第二年,其全球业务总部从底特律迁沪;第三年,引入最新型号机器人生产线;第四年,成立机器人柔性精加工亚太区技术中心;第五年,在上海康桥工业园区投资1.5亿美金,建设ABB机器人总部。
与此同时,其他三家也在紧锣密鼓的扩张中。
日本川崎重工将在中国投资近100亿日元,建设工业机器人的生产工厂,项目计划于2015年4月投产,初期年产能为2000台左右,预计2017年产能将提高至10000台左右。
日本安川电机也已在常州开办工业机器人工厂并已正式投产,目前产能为每年3000台,预计2015年产能有望增至12000台。
2012年10月,库卡机器人在上海松江举行新厂奠基仪式,新厂建设面积将近20,000平方米,这是德国库卡集团的全球第二个制造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德国库卡集团全球第二个总部。新工厂占地两万平方米,库卡方面对生产设施的投资在1000万-1200万欧元。2014年3月初,该新工厂正式开业,该工厂拥有350名员工,主要将生产库卡工业机器人和控制台,产品可用于汽车焊接及组件等工序,以及其他广泛用途。年生产能力为5000台,这将占到库卡全球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一。
机器人四虎之中,以ABB最强,其地位不可撼动。
ABB机器人在中国的布局非常迅速。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第一代工业机器人就被成功地应用在发达国家汽车行业中。
ABB在中国机器人市场的第一单,瞄准的也是汽车行业。
当时的中国汽车市场并没有如今这么庞大,上海大众生产的桑塔纳具有绝对的市场优势。ABB看到了这一点,随后就向上海大众提出了合作要求,并且为上海大众桑塔纳提供了6台电焊机器人。
曾有冲压厂设备主管表示,其冲压车间采购ABB的机器人,除了公司战略方面的考虑外,主要是考虑到ABB有专门为冲压自动化研发的机器人,更能满足冲压专业的自动化生产需求。
和中国公司合作始于2011年,该年ABB宣布携手中国最大的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厦门思尔特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在成都共同建成西部第一个机器人系统集成基地。该基地的机器人系统集成能力将达到每年150台(套),主要为西部地区制造行业用户提供领先的焊接机器人自动化解决方案,助其提升生产工艺与水平。
如今,ABB的业务发展到了很多方面,从产业链上渗透到中国的汽车产业中。随着多年的发展,中国汽车市场成了全球最大且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ABB这一步棋走的不偏不倚。现在的ABB以其包括冲压、白车身、喷涂和动力总成在内的服务与汽车生产全流程技术,成为众多汽车厂家的首选。
以ABB为代表的外资品牌机器人进军中国市场,满足了中国机器人市场萌芽时期的应用需求,更加快了这些领域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脚步。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刺激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进程。
从2005年~2012年,ABB机器人在中国超越市场发展速度,保持在年均30%的业务增长,在中国市场装机总量超过16000台。
如今ABB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区霸主,不仅抓住了最早的时机迅速布局,而且眼光敏锐,选择了中国汽车行业中发展最好的车企合作,为ABB在中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