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陀罗尼管窥语言之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陀罗尼管窥语言之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佛教中最为神秘的信仰莫过于持诵“咒语”即获诸天菩萨的神力加持。简单的语音符号组合之所以能够被人所虔诚膜拜,原因在于人类对语言中所具有的力量的崇拜,认为语言对客观事物能够造成影响。实际上,语言的力量来源于声音,人类往往忽略了声音在言与意之间的桥梁作用。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名字也与咒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佛教;咒语;语言;声音;名字

绪论

佛教的咒语(Mantra),主要以梵文字母及句子构成,被看作是佛教众多要素中最为神秘的部分,佛教徒认为能够借助持诵咒语得到特殊的力量。这种想法的原理依据是原始人类对语言的崇拜。因为崇拜,所以谨慎使用,甚至发展成对语言的畏惧,衍生出应用了语言力量的巫术。实际上,在语言与所指称的意义之间搭建桥梁,赋予语言如此神秘力量的正是人类自身独特的声音。声音的奥秘虽然在现代的科学研究中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可是在古印度、基督教经典以及佛教密宗的修习中却找到了印证。而作为最为简单的咒语――名字,更是可在多个领域看到其神秘而强大的力量。

本文将以咒语的来源为切入点,重点从语言、声音等方面剖析佛教的“咒语”,并着重展开阐述名字咒语。

一、佛教咒语概述

咒语,又名咒术,也称神咒。古时有“咒诅”一词,咒诅古称为“咒”,或称为“诅”,也称为“祝”,是企图用语言的力量让鬼神嫁祸给仇家或敌国。而具体到佛教,其所谓的“咒”为佛、菩萨,以至护法所说的“密语”,这“密语”就是沟通凡圣的桥梁,而由这种沟通才能发生感应,它在传教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佛教只称咒语、咒文,梵语称为“陀罗尼”,又作陀邻尼、陀怜尼。《大智度论》卷五关于陀罗尼这样说道:“问曰:已知次第义,何以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除了“陀罗尼”和“咒”以外,还意译成“明”、“秘密语”、“密语”、“真言”等称谓,或名总持、能持、闻持、能遮等,就是藉着咒语来总持一切的意思。

佛教各宗派当中,最为看重“咒”的力量毫无疑问是密宗。密宗称“咒”为 “真言”,把“真言”看作是佛、菩萨、诸天的密语,由真如法身中流出,能以简单的语音符号总括佛菩萨的功德、誓愿以及佛法精义,认为虔诚持诵就可以获得佛菩萨和诸天的加持而显神力神技。很多密教的经典问世,更多的是为了咒语的广为持诵和流传。

二、人类对语言的崇拜

不管是世俗中人还是出世之士,为什么古代人类会如此重视咒语?这不禁让人深思。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咒语本身其实并不具有神奇的力量, 它的神力是来源于人们的心理作用, 来源于人们对语言的崇拜。

在原始时代,人们普遍持“万物有灵”的信仰,对于声音语言,更认为是神秘且不可思议的现象,具有神奇的力量。因此,世界各个地区的巫术仪轨,无一例外均要借助语言的神通,与咒语紧密结合,以达到祛病灭敌、驱鬼降魔、禳灾祈福等目的。马林诺夫斯基在其著作《文化论》中指出:“在民谣中已具雏形的咒语,在巫术中却占着重要的地位。咒语是用来使平常的东西具有巫术能力。念咒时一定要和原文一字不错・但是咒语最重要的作用是在用神秘言语及名词来命令驱使某种力量・”。而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也提到:“任何物体的形状、任何塑像、任何图画,都有自己神秘的力量,作为声音图画的口头表现也必然拥有这种力量・由此得出结论:词的使用对原始人来说不是无关紧要的;词的发音这个事实本身,如同图画的画出或手势的做出一样,可以确立或者破坏非常重要而又可怕的互渗。”

可以看到,密教对“拥有神奇且不可思议之力量”的真言咒语的倚重,在某种程度上是此语言功效的古老巫术信仰的延续。

三、声音对咒语的作用

语言文字作为人类最为杰出惊人的创造,几乎是人类须臾不可或离的。然而作为符号的语言文字既然是一个中介,那就势必有其局限性。这个局限就是――语言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既有言能达意的一面,又有言不达意的一面。而且由言到意,言毕竟不完全等同于意。语言只向我们指出客观对象,指出它本身以外的东西,而不能告诉我们客观对象是什么,因为对象的内容在语言之外。

要实现言与义之间的跨越,人类需要一种独特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声音。

作为佛教起源地的印度,其民众特别重视声音的作用。他们认为通过声音,人与神能相互交流、沟通,人以声音取悦于神,从而消灾避祸。具体从密宗念诵咒语的修习方法来看,声音利用一种特别的音符,震动身体内部的气脉,使它发出生命的潜能,变为超越惯有现象界中的作用,从而进入神妙的领域,乃至可以启发神通与高度的智慧等。可以这么说,密宗咒语的声音秘密的最大重心是声音与人体气脉的关系。在普贤如来三字根本咒中,,在人体而言,是头顶内部的音声,和人们掩盖耳朵时自己所听到心脏与血脉流动的声音相近。啊,是开口音,如净土宗的念诵“阿弥陀佛”就属于开口音。,在人体而言,是丹田的音声。而观音菩萨六字大明咒:“、嘛、呢、叭、咪、”就囊括了字和字的咒身,至于“嘛、呢、叭、咪”都是啊字音化的妙用。

四、作为咒语的“名字”

了解了咒语的来龙去脉,下面分析最简单同时也是最为神秘的咒语――名字。

(一)小名、名字忌讳的象征意义

古人认为,通过对名字施加外力,就能影响到人自身的状况。把幼儿名字取为贱名,时常念诵,这种针对名字的巫术之所以能够影响孩子自身,就在于古人认为名字与人本身有实质性的联系。如果说小名作为幼儿生命脆弱期的暂用名,因而人们认为它不算真名的话,那么起小名可看作一种藏名的方式。这样不仅带有明显巫术性字眼或以巫术方式起的小名有避邪作用,而且所有的小名都以藏名方式而具避邪佑儿之效。只不过这种藏名的作用在习俗长期流传中已被人们所忽略了,便在小名用字或命名方式上再加上各种更积极的措施。

小名一般是初生婴儿便由父母选取,可以说是“生”的象征。至于“死”则是体现在对亡者名字的忌讳上。

《礼记・礼运》有记载“夫礼之初・及其死者,升屋而号,告日举某复。”这就是说,人刚刚去世的时候,他的家人要登上屋顶,向北高呼死者的名字三次,招魂附体期望他复生,不能复生后才给死者沐浴而行葬礼。这是因为,原始人类认为人的名字就是他的灵魂,人之名字与其生命和灵魂是紧密相联的,即“名也者,其人之魂也,其人之生命所系也”。魂即名,名即魂,只要提及死者的名字就等于召唤了他本人。《黔记》中提到“黔俗,家有祸者,妇人以米置鸡于上,蹲门而禳之,名曰叫魂”。由此可见,古人以为人之名即人之魂,名字和灵魂是一个实体。在古代,名和命是相通假的,《说文》云“名,自命也”。名生则命生,名亡则命丧。由于对死亡的恐畏,就要避讳死者的名字,否则灵魂将被勾去。

此外,保护人名尤其是重要人物名字的情况在我国春秋时便出现了。据《左传》记载,晋僖侯名司徒,晋国只好废掉司徒官而改称“中军”;宋武公名司空,宋废除了司空官而改称“司城”;鲁国献公名具,鲁武公名敖,因着要避讳两位主公的名字,所以就把二个山名废除了,而称以乡名。这就是不以大人物之名命名人名的原因。这实际上是保护人名的方法,一旦作为人名,就不能随意说出,要严加保护,只好废弃与人名相同的其他事物的名称了。

(二)佛教的名字公案

再回到佛教范围内看,存在着与呼唤“名字”关系莫大的禅宗公案:

如“迦叶刹竿”一案:

阿难问师:“传佛金外,别传个甚么?”师唤阿难,阿难应诺。师曰:“倒却门前刹竿著!”――《祖堂集》卷一章

为了消除阿难心中所执著的那个“物”,唤醒他那颗纯真的心,迦叶召唤“阿难”的名字,以此点醒阿难,佛祖所传之法,就是这个“真我”。应着迦叶的召唤,阿难的应诺是那么纯真自然,这表示阿难那个“真我”已经唤醒。无门禅师曾对此公案写下偈颂:问处何如答处亲,几人于此眼生筋;兄呼弟答扬家丑,不属阴阳别是春。意即,阿难所问,只是外在衣钵或法理;迦叶所答,乃直唤真性,所以迦叶答处才是至亲,可是在多少人在这里眼睛“生筋”,见有所障,看不分明,还以为迦叶突唤“阿难”是对阿难的答非所问。所谓家丑,并不是真的指丑事,而是指秘密。由于迦叶和阿难的一呼一应,唤出了禅门所传的真心自性,也唤出了不属于阴阳变化的精神上的春天。

又如“鹅出瓶中”一案:

宣州刺史陆亘大夫问南泉:“古人瓶中养一鹅,鹅渐长大,出瓶不得。如今不得毁瓶,和尚作么生得出?”泉召:“大夫!”陆应诺。泉曰:“出也!”陆从此开解,即礼谢。――《五灯会元》卷四章

关在瓶中的不是那只虚构出来的鹅,而是陆亘大夫执著的心念。陆亘总是想着如何释放瓶中的鹅,以致他的心念被虚幻所束缚。南泉禅师突然一声召唤,陆亘下意识心头一振,他的本性真心就在这一刹那被唤醒了,擦亮了被虚幻所蒙蔽的心地,他便立即开悟了。南泉这种突呼其名和陆亘下意识的“应诺”,与迦叶阿难之间的唤答都说明一个道理,只有除掉心中的妄执,才能明心见性,得到心灵上真正的解脱。心灵解脱了,“鹅”也就自然从瓶中出来了。

其实,不管是“迦叶刹竿”还是“鹅出瓶中”,从客观上来看,禅门祖师们都只是呼唤了未开悟者的名字,要不是有禅宗“不立文字”这一特别教法的背景,完全可以看作是名字咒语的应用。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佛教“咒语”的神秘力量是来自人们对语言的崇拜,而语言的威力则是得益于声音。名字,作为咒语的最简形式,把两者的神秘体现得淋漓尽致。其实,正如前文提到的,梵语的“陀罗尼”可译为“真言”、“密语”、“明”、“咒”、“总持”,为什么人们多称“咒”而不是其它的称谓?因为,“咒”即是祝愿的意思,人们认为念诵咒语可以得到诸佛菩萨的祝愿加持,而且持咒者也可以透过念诵咒语来祝愿他人。也就是说,不管“咒语”后来如何地变化,含义如何地复杂,“咒语”的最初就是人们的一念之善,是饱含美好愿望的事物。

【参考文献】

[1]刘黎明.中国古代民间密宗信仰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社,2010.

[2]吕建福.中国密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恰托巴底亚耶.印度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5]詹?乔?弗雷泽.金枝[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6]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7]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8]许得存.密教研究综述[J].佛像研究,1998(0):386-387.

[9]萨吉尔.陀罗尼、真言及其他[J].宗教学研究,2005(2):155-157.

[10]黄涛.咒语、祷词与神谕:民间信仰仪式中的三种“神秘”语言现象[J].民间文化论坛,2006(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