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RNAi的研究进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RNAi的研究进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rnai是由双链RNA导入而引起的基因沉默现象,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基因阻断技术。dsRNA经酶切成为siRNA(short interfering RNA),进一步形成RISC(RNA 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在siRNAs引导下切割靶mRNA。RNAi技术在基因研究,疾病的基因治疗等方面均有广阔前景。

[关键词]RNAi;dsRNA;siRNA

[中图分类号]R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0(b)-007-03

RNAi(RNA interfering,也称RNA干扰)是利用小双链RNA特异阻断特定基因的表达,并促使靶mRNA降解,从而使细胞表现出某种特定基因缺失表型的现象。由于RNAi对基因表达的阻断具有高效、特异性,已迅速发展成为代替基因敲除的遗传工具。

1 RNAi的分子作用机制

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现已基本阐明了RNAi的作用机制。在不同生物中RNAi的作用机制各有不同,主要分为两种:大于30 nt(核苷酸,nucleotide,nt)的长双链RNA的非特异效应和21~23 nt的短双链RNA的特异效应[1]。RNAi的特异效应作用机制是在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翻译水平等多个不同的水平上实现的。其中以siRNA转录后水平的RNAi研究最为深入,应用最为广泛,下文将做主要介绍(图1)。

1.1 转录后水平的RNAi机制

转录后水平的RNAi机制是在对线虫、果蝇等生物体进行研究而进一步推导得出来的。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相继提出了多种RNAi机制的模型,这些模型大致都将RNAi分为两个阶段:起始阶段和效应阶段。

起始阶段包括:①dsRNA的导入:包括由外源导入或由转基因、转座子、病毒感染等各种方式引入的dsRNA;②dsRNA在细胞内被一种命名为Dicer的酶切割成21~23 nt长的小分子干扰RN断(short interfering RNA, siRNA)。

效应阶段包括:①在siRNA反义链指导下,双链siRNA与一个不同于DICER的RNA酶结合形成沉默复合物RISC。②siRNA双链解旋,正义链被释放出来,RISC被激活。③活化的RISC通过碱基配对识别互补的靶mRNA,siRNA反义链与mRNA复合体中换位,并在距siRNA的3'末端12 nt处切割靶mRNA,从而实现了对mRNA的降解。降解位点多为尿嘧啶。

某些学者认为RNAi过程中还具有自身循环放大机制,并将其归为模型的第三阶段――循环放大阶段,其机制大致如下:

在效应阶段,活化的RISC结合mRNA后,内切核酸酶将mRNA切割成12~23 nt的片段,特异性地抑制了靶基因的表达。同时,释放出来的siRNA可以作为一种特殊引导物,在RNA依赖的RNA聚合物(RdRP)作用下,以靶mRNA为模板合成新的dsRNA,后者又被降解为新的siRNA,进入上述循环,呈放大效应。此过程又称为随机降解性多聚酶链式反应(PCR)[2]。

1.2翻译水平的RNAi机制[1]

翻译水平上的RNAi是抑制相应mRNA的翻译,使相应的蛋白质表达受阻,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stRNA (small temporal RNA),它是由长度约70 nt的RNA形成的茎环样前体,经Dicer酶作用后形成长约21~23 nt的dsRNA, 通过RISC结合在相应mRNA的3'末端非翻译区上,进而阻断mRNA的翻译。

1.3转录水平上的RNAi机制[1]

该机制是通过siRNA与互补的DNA直接发生作用,激发同源DNA甲基化的加强,使目的基因转录受限,表达关闭,进而加强了基因沉默。有报道dsRNA可诱导组蛋白H3及相应DNA区域甲基化。如果甲基化出现在启动子区域,则转录就不能进行,如甲基化出现在编码区,则转录进行,但在转录后水平上沉默。

1.4 非特异效应

许多研究表明,当向哺乳动物转染大于30 nt的长双链RNA(dsRNA)时,由于dsRNA激活双链RNA依赖的蛋白激酶(dsRNA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PKR)途径[3],使EIF-2α因子磷酸化,进而非特异性地抑制翻译,从而使细胞内发生全面的细胞沉默。

1.5 RNAi过程所涉及的主要因子

siRNA:是RNAi作用赖以发生的重要中间效应分子。它是长约21~23 nt的双链RNA小分子,与靶mRNA序列具有同源性。此外,siRNA每条单链 的3'末端均有2~3个非配对的碱基[4]。

Dicer酶:Dicer酶(在果蝇中发现)是一种RNaseⅢ家族中的一种识别dsRNA的酶,据报道其结构含有1个PAZ结构域,1个氨基螺旋酶结构域,2个RNaseⅢ模体及2个dsRNA结构域。在dsRNA导入后,Dicer酶以ATP依赖的、持续方式连续切割dsRNA。在对dsRNA进行切割时,Dicer以二聚体形式参与,每个二聚体包括4个活性中心,在降解RNA时其中的2个要失活,从而使降解过程每隔一定间隔进行,这个间隔正好为22个核苷酸,即每隔22个核苷酸Dicer酶将dsRNA降解一次。而Dicer酶结构上的微小改变将会引起间隔的改变,所以不同的物种产生的siRNA长度也略有不同[1]。

RdRP:许多实验证明,RdRP是RNAi所必需的。RdRP目前仅知其主要是在单链siRNA指导下扩增RNA而加速RNA的过程。由于RdRP的存在,使RNAi能在低浓度下高效快速地进行。

ATP[5]:ATP在siRNA介导中起重要作用,dsRNA被降解为siRNA的过程需要ATP;siRNA解旋,反义链与RISC前体结合形成RISC的过程也依赖ATP。研究还发现,RNAi过程中外源性ATP不能起促进作用。

2 RNAi的特征

高稳定性:以3'末端突出的TT碱基的dsRNA尤为稳定,无需象反义核酸那样进行进行广泛的化学修饰以提高半衰期[6]。

高效率:在低于反义核酸几个数量级的浓度下,就能使目标基因的表达降到极低水平甚至完全抑制,从而产生缺失突变体表型[7]。

高特异性:siRNA除正义链3'末端突出的2个碱基在序列识别中不起主要作用外,其他单个碱基的改变均可能使RNAi效应大大减弱。而针对同源基因共有序列的RNAi则导致同源基因共同失活[5]。

高传递性:RNAi抑制基因表达的效应可以穿过细胞界限,在不同细胞间长距离传递和维持,在某些生物中RNAi还可以传递到后代中去。

3 RNAi应用过程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避免非特异性效应:前述已阐明,在哺乳动物中,当大于30 nt的dsRNA被导入时,可激活PKR途径而导致非特异性抑制。这就要求在设计dsRNA时必须考虑该dsRNA导入时能否避免非特异性效应的出现。多数实验表明,以21~23 nt为最佳选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干涉dsRN段的获取和导入:在实际应用中,siRNA的长度、结构、组成及其触发的效果基因、种属、序列、细胞类型、甚至实验体系的不同而有变异。目前,siRNA的获取大多数仍旧是生化合成,其设计仍处于试验阶段,能否成功地设计出合理实用的siRNA对其能否广泛应用起决定性作用。对RNAi效应的调控:目前对RNAi的研究还限于以双链干涉片段抑制特定基因的表达,对其调控的干涉较少。但大量的研究表明,dsRN段的大小、潜在靶位、活性片段浓度等都是RNAi有效性发挥的影响因素。Yang等还证实RNAi现象可被过剩的不相关的dsRNA竞争性抑制,深入的研究表明,甚至过剩的正义链与反义链也可竞争性抑制RNAi效应。

4 RNAi的应用及前景

4.1遗传学研究的应用

4.1.1 稳定转座子RNAi缺陷可引起内源性转座子的移动。转座子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反向重复序列,生物体通过此序列可以产生dsRNA发夹,启动PTGS效应,所以抑制转座子的移动有利于遗传稳定,防止遗传损害。因此人们认为RNAi的一个自然功能就是转座子沉默[8]。

4.1.2 基因功能分析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基因测序已经完成,人类将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其主要任务是确定基因的功能,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经济的分析基因的技术。

尽管目前对RNAi机制并未完全弄清,但其高效、特异阻断基因的表达已在某些研究中开展。RNAi克服了传统基因功能分析技术要求高,过程繁等缺点,已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可以预见,RNAi将成为新一代基因组功能研究的有力工具。

4.2 临床应用

4.2.1 抗病毒David等认为在动物中RNAi代表一种古老的抗病毒反应,与植物的PTGS(转录后的基因沉默)一样可抵抗病毒的感染,目前这一观点已被普遍认可。

目前,利用体外培养人类细胞研究抗病毒感染,主要限于单链 RNA病毒,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流感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等。Novina[9]等用针对CD4的siRNA转染Magi-CCR5细胞,产生了对CD4受体表达特异性抑制达75%,Northern杂交发现CD4分子的mRNA明显降低了8倍,从而阻断了HIV-1病毒细胞。Kapadie等[10]用针对HCV的siRNA与表达HCV的质粒共转染人的肝癌细胞株Huh-7细胞,2 d后,Northern杂交检测显示:HCV的RNA含量下降,证明了HCV特异的siRNA抑制了病毒的复制[9]。

RNAi在针对其他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SARS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猪瘟病毒等均显示出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最近有文献报道RNAi在研制抗SARS药物中显示出特殊的作用。

从当前的这些研究结果可以看出,siRNA通过序列特异性干扰作用,能封闭病毒基因在体内的复制,RNAi成为控制病毒在细胞内复制的重要工具,为病毒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4.2.2 抗肿瘤利用RNAi的高效率和高度特异性,我们可以设计特异siRNA分子,沉默目标基因,而正常基因不受影响。这是用RNAi抗肿瘤的基本思路。从现阶段研究的进展看来,RNAi有望成为新一代研究抗肿瘤的重要工具,发挥重要作用。

肿瘤是多因素、多基因的疾病,单个癌基因的抑制难以达到治疗效果,用基因敲除等方法进行治疗研究就造成了时间和经费的浪费。RNAi技术可同时抑制多个基因,且抑制效果互不干扰,并且RNAi识别可以精确到单个核苷酸,对由野生型突变形成的癌基因,如ras、p53等,能产生准确有效的封闭效果,而野生型不受影响[11]。Wilda等针对bcr/abl基因融合位点设计了一段21 nt长的dsRNA分子,特异性沉默了该融合基因,并使表达该融合基因的细胞凋亡,而对不表达该基因的肿瘤无任何作用。最近,Linsl等把针对bcl2基因的mRNA-cDNA杂交体转染到人前列腺癌lncap细胞中,产生了长时期的阻抑bcl2表达效应,这一效应与体外培养的前列腺癌细胞中的RNAi非常相似。

5 结语

RNAi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细胞基因调控的传统思路,提供了特异性阻断基因表达的新工具和评价基因功能的新策略,为人类基因功能研究和疾病基因治疗开辟了一条革命性的新领域。尽管其机制仍未完全弄清,但RNAi技术在病毒、肿瘤等尚未根治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并带来根治的希望。目前RNAi在各方面的研究已经日新月异,可以相信,不久的将来,将会出现基于RNAi的基因治疗药物,RNAi技术也将成为未来生命研究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康洁,刘福林.RNAi的抗病毒作用及其机制[J].现代免疫学,2004,24(5):439-441.

[2]Lipardi C,Wei Q,Paterson BM.RNAi as random degradative PCR: siRNA primers convert mRNA into dsRNAs that are degraded to generate new siRNAs[J]. Cell, 2001,107(3):297-307.

[3]朱汝森,刘新光,梁念慈. RNAi实现策略的进展[J].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25(3):214-215.

[4]Nykanen A,Haley B,Zamore PD.ATP requirements and small interfering RNA structure in the RNA interference pathway[J].Cell,2001,107(3):309-321.

[5]Harborth J,Elbashir SM,Becheft K,et al.Identification of essential genes in cultured mammalian cells using small interfering RNAs[J].Cell Science,2001,114(24):4557.

[6]Elbashir SM,Harborth J,Lendeckel W,et al. Duplexes of 21-nucleotide RNAs mediate RNA interference in cultured mammalian cells[J]. Nature,2001,411(6836):494-498.

[7]Bass BL.RNA interference.The short answer[J].Nature,2001,411(6836):428-429.

[8]Vastenhouw NL,Fischer SE,Robert VJ,et al. A genome-Wide Screen identefies 27 genes involved in transposon silencing in C.elegans[J]. Curr Biol,2003,13(15):1311-1316.

[9]Peng HJ, Tsai LC, Su SN, et al.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adjuvants of protein and DNA vaccination for the prophylaxis of IgE antibody formation[J]. Vaccine, 2004,22::756.

[10]Kumar M,Behera AK, Hu J,et al. IFN-grmma and IL-12 plasmid DNA as vaccine adjuvant in a murine model of grass allergy[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1,108:402.

[11]陈竞. RNAi的研究进展[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4,19(3):198.

(收稿日期:2007-08-23)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