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乡音最亲之山东大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乡音最亲之山东大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山东大鼓是中国北方现在最早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乃北方大鼓之鼻祖,流传于以菏泽为中心的广大鲁、苏、豫地区。原称犁铧大鼓, 因其伴奏乐器为犁铧碎片而得名。自《老残游记》之后,始谐音美称其为“梨花大鼓”。

山东大鼓相传形成于明代末期,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它发源于鲁西北农村,最初只是敲击犁铧碎片伴奏,采用山东方言来演唱当地的民歌小调,后逐渐发展为有板式变化的成套唱腔、敲击矮脚鼓和特制的半月形梨花片并有三弦伴奏的说唱表演形式。山东大鼓在不同的流布地区又分别称山东调、山东柳儿、梅花调、鼓碰弦、犁铧片、梨花大鼓、铁片大鼓、怯大鼓、何老凤等。

山东大鼓一般一人演唱或二人对唱,二三人伴奏。唱词基本是七字句和十字句。演唱者左手执鼓槌,右手执铁(铜)片,边敲边唱。山东大鼓的鼎盛时期在民国初年,其影响当时遍及北方各省及上海、武汉等沿江大城市。

明末清初诗人贾凫西所写《木皮散人鼓词》,嬉笑怒骂,寄寓了亡国之恨,应为山东大鼓已在流传的根据。清光绪年间始进入市井,后因《老残游记》而闻名国内外。早期山东大鼓有“南口”与“老北口”两支主要流派,河北省故城县人氏何老凤是“老北口”派的著名艺人。他嗓音洪亮,表演风趣,经常活动于鲁西北、冀南、豫北一带,在曲艺界声望颇高,与马三峰齐名,故有“南有何老凤,北有马三峰”之说。20世纪30年代以后享名艺坛的‘四大玉’,即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孙大玉,为这一曲种带来了辉煌。

山东大鼓风格朴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传统书目很多,其中尤以说为主、唱为辅的中长篇见长。现流行的有《包公案》、《海公案》、《西厢记》等。

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对明湖居听曲的描写可谓脍炙人口。说黑妞“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叮叮铛铛地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槌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又说白妞:“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把女高音描写成一线直入云天然后尚能回旋转折的钢丝,拟喻奇绝,前无古人。刘鹗写法的绝妙让我们在百年之后还能品味到白妞那独特唱腔的无穷韵味。风景风情,融合一处,越发让人感受到老济南“书山曲海”的魅力。

白妞是郓城王小玉的艺名,早在进入济南之前她就已出了名儿。来到济南后,她与其妹黑妞在大明湖畔的“明湖居”演出,名噪一时。其实在此之前,唱犁铧大鼓的艺人中已有许多名角,但是白妞、黑妞姐俩把梨花大鼓这门艺术推到了高峰。

山东大鼓长期活跃于农村,著名艺人有何老凤、范其凤等。自清末郭大妮、黑妞、白妞等进入城市演唱,女艺人大量增加,享有盛名的有“上半截”、“下半截”、“盖山东”、“白菜心”以及谢、李、赵、孙“四大玉”等。之后杜大桂、姬素英、鹿巧玲相继扬名。流行地区跨越山东城乡,南至徐州、南京、上海,西至开封、洛阳、汉口、重庆,北至天津、北京、东北各地,盛极一时,至20世纪30年代逐渐衰落。

上世纪30年代前后,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筱艳芳等在上海灌制了山东大鼓的唱片,发行大江南北,使其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大曲种。其中尤其著名的是“四大玉”中的谢大玉,她的父亲当年曾为王小玉弹弦,号称“神手谢老化”。谢大玉自小跟随父亲学艺,深得王小玉的遗风。她13岁时在岱庙演唱一炮打响,从而得名“十三红”,青年时在北京天桥曾与“鼓界大王”刘宝全对擂两月余,人气不减,从此名声大噪。

山东大鼓历史悠久,音乐唱腔独特,节目蕴藏丰富,地方色彩浓郁,它直接促发了山东快书的形成,并对“乔派”河南坠子和西河大鼓等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世纪后期以来,山东大鼓逐渐趋于衰落,现在仅有少数演员还能演出,亟待扶持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