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汉代青铜灯具反映出的中国古代设计事理思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汉代青铜灯具反映出的中国古代设计事理思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设计事理学将设计行为理解为协调内外因素关系,并将外在资源最优化利用及创造性发挥的过程。本文从一种不同于传统工艺美术和考古的思路去认识汉代青铜灯具,从设计事理学角度解析汉代青铜灯具的设计创造。进一步说明事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所体现出来的古人造物过程中朴素的事理思想,以启悟今天的设计实践。

关键词:青铜灯具;柳冠中;设计事理学;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141-01

一、物因人用

“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也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文献表明,自先秦以来,我国造物思想即主张人第一、器第二的观点,重视人与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试图在人与物之间建立一种有人性的关系和处在一种亲切的感觉之中,即天人合一。人为事物是人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物为人服务,“物因人用”,体现的是古代造物的价值观和设计原则。汉代青铜灯具把以人为中心作为传统灯具造型的基本法则,蕴含吉祥寓意、寄托美好愿望的动物形灯、仿人佣灯的创造这些都符合了汉朝人的民族心理。朱雀灯对力学平衡原理的掌控表现了使用者的心理稳定性,汉代工匠们为了使朱雀灯达到平衡,一方面采用朱雀低首回勾的造型,使重心内收,而上扬的翅膀,翘起的尾巴又使重心后移;另一方面灯盘设计成环状槽形,中心掏空,既减轻了灯盘的自重,也限定了它的承重。灯盘、灯架互相牵引,可谓匠心独运,另外长信宫灯48 厘米的通高也符合了汉人席地而坐的人机工程学原理,又如为了方便在夜间行走,汉代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行灯;为了提高光源位置增加照明范围,通过增加灯盏数量改善居室照明,出现了连枝灯,灯盏由几个到几十个,最多的达29盏;为了解决燃料在燃烧时会产生烟雾这一问题,汉代人发明了含有导烟原理的缸灯,并且将功能与造型有机融合,这些都体现了“物因人用”的原理。

二、制器尚象

“制器尚象”语出《周易》爻辞,是中国古代对科技发明所用的辞语。“制器尚象包括观象、取象、尚象。观象主要指效法自然之象,如今之仿生学;取象指制器时依据某卦象;尚象指制器取象的灵感来源。”古人在造物时,考虑到了形制的象征性,选用这样或那样的形态,除了根据实际所需以外,还隐含着深层的社会意义、传统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人文理想。汉代青铜灯具造型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的模仿和象征符号的融入,动物象形灯具的形象多取自祥禽瑞兽,这些动物形象造型的寓意,带着神性的光环,寄寓了汉代人祈求永恒幸福、企慕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如错金银铜牛灯采用牛作为造型是由于牛在古代是勤劳的象征;雁鱼形灯中的雁为古代信鸟,被视为最好的信使。羊尊灯采用卧羊的造型是由于羊和祥谐音,汉代以羊为保护神,有吉祥避邪之意。人物象形灯具造型,多为身着胡服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奴婢的形象,反映出封建统治者一种征服和占有的心态,灯具形态的灵巧、亲近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幸福和富裕生活的热切向往。

三、以巧取胜

造物技术强调万般“巧”为先,汉代青铜灯具除了体现“物因人用”、“制器尚象”的古代设计思想外,重在“以巧取胜”。在古代造物方面,中国人一向重视“巧”功,这是中国人典型的造物思想观。汉代青铜灯具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去体现环保思想、节约观念、借助形制体量、尺寸、色彩和纹饰来表示人生理想和伦理道德观念,其巧之妙令人惊叹。如汉代的青铜座灯大多设计有导烟管并于灯体内贮入清水,大部分象形灯具巧妙利用形体本身的有机部分作为导烟管。如人的手臂、牛的双角、凤、雁、鹅的颈部等等,将形与灯具的实用功能巧妙结合,令人叫绝。另一方面,青铜座灯的“巧”还体现在结构组合方面,灯罩由可以移动的弧形平板构成,即可挡风,又可随意调整灯光强弱和照射方向。灯盖可起到遮挡灯烟外溢的作用,让烟灰随烟道进入器体。收集烟灰的器体可贮存清水,来溶解收进的烟灰。由于全器各部分既有机结合在一体,又可以拆卸,也利于经常清除灯内的积灰,巧妙之极。又如羊尊灯,既可以照明又可以是一件摆放在案头的精美艺术品,构思更为奇妙的是羊尊灯体现了节约的观念,不用时可以把剩余的灯油通过小流嘴倒入羊的腹腔内。设计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汉代青铜灯具做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的有机结合,达到了以巧取胜。

传统文化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不是“物”,而是“物”背后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及中国文化的精神。设计是在讲述故事,是一幕生活的戏剧:是谁、在什么样的时间空间内、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他会怎么去做、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古人在传统灯具创造过程中,对灯具的使用过程、使用环境中产生的问题的认识,在视角、解决问题方法等方面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设计事理学角度去看待汉代青铜灯具的设计创造,从复杂的多元背景中,从现代设计原初的生长状态与混沌的变动融合中,挖掘古代造物设计所蕴含的“土生土长”的智慧源泉,在探索中国本土化设计的征程上,还有太多的民族文化特色之物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去认知、去研究。

参考文献:

[1]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