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张洪岛先生对发展中国当代音乐美学的远见卓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张洪岛先生对发展中国当代音乐美学的远见卓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洪岛先生是我国音乐学界的著名学者,是我国音乐学的教学和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主要创建者,对我国音乐学的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对中国当代音乐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给予过具体的帮助和指导。

我是在1959年秋季经过考试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干部进修班学习的,算起来是音乐学系建系以来的第二期学生。当时,音乐学系正式的本科生学习年限是五年,我们干部进修班是三年。进修班的音乐史、民族音乐和作曲理论等大课都是和本科生一起上的。张先生是我们的系主任,他平时和学生们的接触不是很多,少言寡语,但是我们大家都很敬重他。张先生精通英、法、俄语,并且都有大部头的译著出版,我们当时能读到的一些音乐学方面的书籍,像卡尔-聂夫的《西洋音乐史》、科贝的《西洋歌剧故事全集》、列维克的《外国音乐名作》(第三册)等都是张先生翻译的。此外,张先生还可以顺畅地阅读德、意、西(班牙)文的音乐文献。

张先生给我们上的课是欧洲音乐史,大家都很爱听。张先生不是那种夸夸其谈,口若悬河的老师,他讲课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语言的精炼、思维的清晰和严谨。他在课堂上讲的每句话都经过他的认真思考,从没有多余和重复的话。记得欧洲音乐史课的修毕考试是让我们每人写一篇学习心得,题目自选,我费了些力气把心得写出来,很想知道自己写的怎么样。过了些日子,有一次在大礼堂开会出来的路上和张先生走在一起,我向先生讨教,斗胆地问了一句:张先生,我们欧洲音乐史的学习心得写的怎么样?张先生看了看我,边走边回答说:“学的东西还没有很好消化,感觉上是一疙瘩一块的。”张先生的话虽然不多,却一针见血地点出了我学习上的问题,对我的震动很大,所以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说话的情形。张先生对学生不敷衍,不讲客气话,直截了当地指明问题,使我很受教育。张先生的话也使我意识到,音乐学的学习和写作不能囫囵吞枣,更不能东拼西凑,而是要把学过的、读过的东西真正消化,融汇于心,化成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清楚明白地说出来,写出来。张先生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说的话,写的东西都是经过认真反复地思考和揣摩,都是他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因此张先生的文章和著作是经得起检验的,时间过去了几十年,依然保持着它们的学术水准和价值。

“”结束后,我成为张先生领导下的一名音乐学系的中年教师,在何乾三的带动下,我们几个人从1975年开始,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到北京大学和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学习和进修美学和文艺理论,回校后开始酝酿在音乐学院开设一门新的音乐学学科——音乐美学,当时我们已经意识到在西方、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早就建立起的音乐美学这门学科,是音乐学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在我们这里一直处于空白状态是极不正常的,我们应该及早地把这门学科建立起来,补上这一课。但是究竟应该怎么搞,怎么起步建立这门学科却心中无数,甚至有些茫然。于是我们一边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一边开始向音乐学界的前辈请教。我们首先去找的就是张先生。记得是1978年深秋的一个下午,何乾三和我敲开了张先生的房门,那时张先生的家还住在2号筒子楼的一个里外间里。在我们讲明了来意并提出怎样搞音乐美学的问题之后,张先生首先肯定了我们的想法,他接下去循循善诱地侃侃而谈,使我们感觉到在张先生那里这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可能在他的脑子里已经思考了很久,并且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思路。

张先生说:音乐美学首先是一门音乐科学。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把声音作为物质材料,因此音乐音响学的知识是需要的。从古希腊就是这样,研究弦长比例,音程关系,较近的有赫尔姆霍尔茨的研究。至于后来的电子音乐等和音乐音响学的关系就更密切。

张先生接着说:另一方面是生理心理,是人和音乐的关系。各种说法不一,有些是唯心主义的。这需要实验,什么声音产生什么效果。作为基础课要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书上有些这方面的材料。有些问题光从美学上讲不清楚,因为涉及的是心理学上的问题,如感觉、知觉、情绪等,要结合音乐来解释,要从客观材料和人的感受两方面来研究。

张先生的话锋一转,开始深入到音乐美学更为本质的问题,他说,上面讲的和音乐创作的过程有关,乐曲是怎么创作出来的,过去讲灵感,有些神秘。我们讲生活里产生艺术,那么音乐怎么产生于生活的,和其他艺术有什么不同,特殊性是什么?怎样运用声音的特殊形式,如旋律、节奏等。要研究音乐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避免单从技法上讲,要讲手段的目的。作曲理论属于音乐学范畴,音乐到底是怎样反映生活,怎样构成动机、主题、典型结构的?音乐作为特殊的表现形式,它的特点是什么,一般都没有研究的很透。苏联讲旋律的很少,讲节奏的没有,这是指从美学的角度讲。和表现生活的关系,一般浅显地讲讲还可以,但还需要进一步去钻研。比如和声,近代的改变是进步的,还是颓废的?不要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搞清楚它是要做什么,过去比较盲目。概括地讲,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音乐的内容是什么?光说情绪不行,太具体也不行,问题在于音乐反映现实生活有它特殊的东西,要研究这个问题。

音乐史解释作品,同一作品有完全不同的解释,不要糊涂,有的正确,有的歪曲,有的是任意加进去的,美学上没有解决。内容和表现的思想是否是一件事情,苏联有争论,有人说艺术有它自己的内容,并不是指思想。万斯洛夫、芬克斯坦都谈到过,零零碎碎,没有系统解决。过去翻译过的东西,要好好看,辨别其中哪些可用,哪些提供了线索可以进一步去探索。

音乐演奏,是音乐艺术特殊的东西。对于再创造,怎样科学地解释这个过程,技巧和表现的关系是怎样的。通过演奏来解释乐曲,伸缩性很大,有的说要恢复原作本来面目,有的说要演奏者自己发挥,要古为今用,要在现实中发挥作用。所用乐器也不一样,虽然是演奏古代的乐曲,但加进了新的东西。对于再创造,用什么标准来鉴别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要研究演奏的风格和流派是怎样形成的,有些演奏者和教师是经验主义的,只传授技术,处于盲目状态。不能只停留在感性上,要提高到理性认识,这需要理论家帮助他们总结。搞科学研究,要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找出规律性,提高到理论上去解释。要访问他们,从大量的经验中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在天津时,来学校和大家见面,要求我们从理论上把洋唱法和土唱法搞清楚,否则不让进北京。这要科学地去解释,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把问题提出来了,但是我们不善于抓住它,探索它。

现代化的问题过去说不清楚,我们要说清楚它。音乐上这种事情很多。吕骥贺绿汀之争,形而上学搞不清楚,打到阿拉伯夫那里,人家可以讲得很生动,是现实里发生的,归根结底是科研的问题。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清楚地加以解释,目的是为了改变现状。这样可以学得快些,解决得快些。

另外,对音乐在社会上起什么作用,鲜花毒草的评论标准是什么?这是音乐批评、评论的问题,也是美学的问题。讲美感,阶级性是有的,过去忽略不对,但它不是唯一的。

张先生还殷切地谈到,音乐学系的学生应该在入学之初打好理论的基础。低年级学音乐概论,高年级学音乐美学。

中国的也要研究。解放后的音乐作品可以搜一搜,从生活中去找例子。光看文章,思路会很干。1958年研究过克列姆辽夫,但没有什么反响。真正用理论作为武器,解决研究的对象。解决一两个问题就很不错。要广泛地接触中国史、外国史,音乐演奏等。先从读书开始,精读一两本,选几个重点分头去搞,文字的,活的材料,带着问题去搞。

张先生讲的这番话,不仅给我们指明了音乐美学要研究的基本问题,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且也具体地告诉我们应该怎么起步开始去做。正是在张先生和其他领导和老师的关心与指导下,我们音乐美学小组的几个人,从1978年末正式开始音乐美学的学习和研究。经过在实践中的摸索和多次计议,我们不仅在专业研究方向上,而且也在外语语种上做了分工,同时采取边学习、边研究、边教学的方法,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和备课,从1981年开始,为音乐学系高年级的学生开起音乐美学课。开始的两轮课采取的是专题讲座的方式,把每个人的专题研究成果拿出来讲给学生。我们的讲题分别是:于润洋:汉斯立克音乐美论评析;何乾三:黑格尔的音乐美学思想;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蔡仲德:《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特别使我们不能忘怀的是,在音乐美学课开课的时候,张先生作为系主任亲自来到课堂并首先致辞,肯定了在音乐学院开设音乐美学课的重要意义,对我们的努力给予热情的鼓励。他说:“这是中国第一次开设音乐美学课,这件事,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应该写上一笔!”张先生的话使在座的师生很受感动。这次专题讲座的的讲题,大体上预示了我们每个人后来的研究方向和开课目标。又经过几年的努力,在讲座课的基础上,我们比较系统地开设起《音乐美学基础》、《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史》等课程,同时开始招收音乐美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后来又在1999年开始招收音乐美学的博士研究生。音乐美学终于成为音乐学院的一门比较完善和系统的课程体系,并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音乐学的一个专业方向,于1993年获得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一等奖。

张先生1978年深秋与我们的谈话,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在我们此后走过的创业道路上,张先生的谈话时时在引领着我们,并成为鼓舞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我国当代音乐美学的发展,同时也证明了张先生的高瞻远瞩和远见卓识。在喜迎张先生百岁诞辰的大喜时刻,谨以此文向张先生表示衷心地祝贺,遥祝敬爱的张先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张前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