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身如火药也如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发力是武术的核心问题,对此,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武者做过自己的诠释。但,从我所见到的武术现象看,能真正懂得发力的练武者却实在是太少了。
练过几年武术的朋友都会有一种感觉:进身难,但发力相对似乎要容易得多。比如说,和泰森这样的高手对打,你肯定没有多少胜机,但只要给你进身发力的机会,即使是泰森一样强悍的对手,也绝对不能承受你在适当的地方和时机发出的致命一击。
这样看来,发力似乎没有什么需要探讨的了。可是我不这样看,在我看来,发力一点不比进身容易,甚至比进身难得多。真正的发力。是和完美的进身结合在一起的,完美的发力,又创设了进身需要的种种条件。
一般的师傅是不会教你发力的,倒不是因为他保守,而是在大多数人看来,发力和用力实在没有什么质的区别,所以,在肌肉方面下工夫,成了最简单、最直接的练力方式。不信你去看看那些为擂台做准备的教练和运动员的训练,除了技术以外,他们特别强调的就是我们看得到的力量和速度,都是在努力挖掘人体潜能的极限,以期创造出更好的运动成绩。和普通的竞技体育没有什么区别。
前年。重庆有一次国际搏击擂台赛,比赛前,各国的运动员都想看看中国的高手是如何准备的。可是来到运动场,却意外地只看到我国运动员们在练习跑步。恐怕,这是他们最不想看到的。是不是我们的教练对外国人保守呢?我看不是,这其实是国内散手擂台赛在备战期间的普遍现象:努力提高体能,才能有最好的擂台表现。
这一点在前人的武术经验中也有:一力胜十会!就是说。只要有强大的力量,技术方面的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在实战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健壮且反应灵敏的对手,自然会给你带来巨大的压力。但是这样一来,我们不免会把有天生神力的人和精通武术划等号,这当然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拳劲“发力”。
首先,我想应该弄明白什么是武术意义上的“发力”,它和其他“力”的形式有什么不同?
最直观的无疑是先弄明白哪些我们常见的“力”不叫武术意义上的“发力”。有的力,从其形式上看是很大的,如我看到石匠拼命地挥动他手中几十斤的铁锤,砸在钢铁的桩上;举重运动员举起他手上的杠铃,从一声巨吼和努起的肌肉可以看到他的力量强大。类似的大力形式肯定相当多,但大家都知道,这当然不是武术的发力。
有的形式和武术关系相当密切。大家恐怕理所当然地认为它一定就是武术的发力了,如拳击沙袋,脚踢木桩,摔跤手把人形沙袋从头上扔过去。这些简单的技术形式常常被应用于各种擂台,并且成为争胜的重要手段,难道它还不能算是“发力”吗?
可是我认为,它们固然是武术中“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仍然不能算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武术意义上的发力。理由很简单:它的形式过于简单,没有练过武的人都能做得一模一样,再说,它和普通的体育运动又有什么区别?我认为,武术是一种体育形式,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其他的竞技体育。它是一种高级的体育形式,因为它包含了从外到内,从肌体骨骼到精神意识的锻炼,简言之,是一种从“形”到“神”的修炼过程,它的运动形式要比普通的竞技体育高级得多,因为它可以说是所有运动中最高级的,也是最复杂和困难的。
在初学武术时,一个简单的出拳,老师会给你提出许多要求:出手要有旋转劲,头要往上顶,身体则要扭腰甩肩,蹬腿送胯,意识上要有穿透力,即打在目标后面半尺的距离等。如果你做好了,在速度和力量上将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手也会更加流畅、轻松和自然,也基本用出了全身的力量。据说泰森就能用这样的发力形式打出近千公斤的力。这样的力量当然有摧毁力,你敢说这不是发力吗?
泰拳手的低边腿号称能“踢爆轮胎”,日本拳手的侧腿也测出其可以达到千斤巨力,中国武警在表演中用拳掌打断了粗大的钢棒,这些在对搏中可以决定胜负的力量难道不能说是真正的发力吗?
如果我敢说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我们所追求的武术发力,有些朋友必然会反驳:“难道你所谓的‘发力’能产生更大的能量?”我的回答是:我可能不曾有过这样大的力量,我也不认为真正的发力就一定会超过这种力量,但的确,以上的力量形式不是武术意义上的“发力”。原因就是它们虽然很强大,但形式上不够“高级”。
要测验它很简单,在你毫无准备的时候,只给你极少的一瞬间机会,你能保证发出这种力吗?并且,当你已经过了青壮年时代,你还能保证发出这样巨大的力量吗?换句话说,你能保证你所具有的以上所指的力量不会随着你的逐渐衰老而迅速消失吗?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应该不是真正的“发力”。
我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似乎荒唐的界定呢?是因为在我看来,真正的发力应该解决两大难题:一是速度和力量,二是应变万端。前者似乎很容易解决,几乎所有的武术练习者,都正在努力通过各种有效的训练手段来提高自己的速度和力量,并且,从测量的数据看,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如日本的空手道就是根据出手的速度来界定拳手的“段位”,并且这似乎也是科学的。
如果你总结一下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拳手都是通过“机械运动”来提高自己的成绩的。跑步,打击沙袋,甚至不断地熟练套路,以及其他的纯力量训练等,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你的成绩。让人出手更快和更重。但可惜的是,这样的机械重复式的训练,是永远都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发力”目标的。打个比方吧,这样的训练只能提高技术,而永远不可能达到“艺术”的层次,而我所理解的“发力”无疑是属于“艺术”的范畴的。
年轻时,我学过一点小提琴,练过《克莱采尔》的一些练习曲和舒伯特的《小夜曲》,我的联想是:前者多数是在高速中体现的高难度和技巧,是否就一定能产生打动人心的艺术?后者在技巧难度上小得多,据说这是作者为了应付朋友而随便写下的东西,但当作者试演奏结束时,他和在场的大多数人一样热泪盈眶,他说,他绝没有想到它竟然是这样美!
所以我想,效果不一定和难度有太大的关联,就如同拳劲不一定等同于力量和速度,以及高难度的技术一样。
后者即拳劲中要做到的“应变万端”无疑要难得多,甚至可以说,历代武术家只是在探讨,没有得出一个让大家都认可的结论。
我知道有太极的舒缓练拳。慢练快用;形意拳的“四节四梢”说,创劲、艺劲、沾劲的分类;大成拳的站桩、试力和发力训练;苏门的桩拳合一,力在意中;余拳的面壁功,无人当有人的极限训练等,都是有效的探讨和实践。因为在这些拳中都曾经产生过大量的顶尖高手。
但让人不满足的是,从我们看到的武术现象来说,这种“发力”,并没有被大多数的武术家所接受,特别是现代散手擂台,我们没有看到一个教练在特别强调以上的“发力”,倒是最普遍地采用机械重复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发力技术和威力。
我在以前曾经写过:身如火药手如弹,这
句话影响了数代人的发力方式,其实是存在问题的。多数教练要求学生把拳“抛”出去,就是基于这一原则。
我在学武初期就学过这种发力方式,因为师父讲得不太明白,或者说,他用的就是这种方式。后来受最早的步兵格斗教材影响,所以就接受了这种简单,并且容易掌握的自然发力方式。
十多年前,当我在书上看到李小龙的一位美国弟子讲“寸拳”发力时,看出他用的其实也是这种方法,但凭我的经验,这方法是发不出具有摧毁力和实战价值的寸拳的。
世界上大多数的格斗名家到了后来都会自然地运用真正的“寸拳”式发力。根据测试,绝大多数拳王在没有戴拳套时只用两到四厘米的发力距离,就能产生足够的摧毁力把人击倒,我在其他文章里就曾经对此发表过看法:我认为这在实战中几乎是等于没有距离,和我所说的完美的发力已经非常接近了。这些拳王们未必研究过这种发力,可是,在无数次的实战中,让他们无师自通地掌握了这种力量。当然,由于拳套的限制,在擂台上,他们运用最多的当然是“抛式”的发力。因为拳套的缓冲距离实际已经远远地大于四厘米,就是说,他们根本不可能隔着厚厚的拳套,凭感觉发出让对方根本没有反应距离的扣出力量。
这也使我们理解了,为什么在擂台上看不到真正的拳劲发力,换句话说,真正的武术在如今戴了拳套的搏击擂台上也许根本没有市场。
这些年来,我都在关注国内武术界的动态,其实最关心的就是:到底有没有人能真正披露出比较科学的,并且能为大多数人接受和掌握的发力方式?因为这才是武术的“核心”内容。可惜,我没有找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在最早接触大成拳时,我就是因为对自己已经“上了身”的发力方式不太满意,所以曾经希望能在大成拳中找到答案。因为,在我有限的见识中,大成拳是最接近我理想中的发力理论的。
去年,一位练八极拳的读者打电话问我对大成拳和八极拳的看法,我就对他说明了这一观点,不过我当时也提醒他,几大名拳都有相当大的价值,只要用正确的方法去练,都能达到强大自我的目的。他没有深入地问,并且电话里恐怕也难以讲清楚,我当然就没有向他“推销”我自己也正在思索的东西,只对他说,我的武术观点都在最近就要发表的几篇文章里了。可是,我反复地看了王芗斋先生的所有著作,感到他都只对试力、力的种类有说明,关于发力,没有具体的东西。他的弟子们虽然讲了大量的“发力”练习,但我经过实践后得出的结论是:和我以前练的东西没有“质的差异”。
所以,这些年来我练的东西,都只能是自己在实战中、和朋友的切磋中摸索而得的。
去年,我看到一位武坛新秀说出了他对“发力”的最新见解:两个360度。老实说,我没有看懂,也没有悟出他为什么有如此惊人并且“玄妙”的观点。照我看来,发力似乎不需要这样复杂:一块石头击来,一头牛撞来,一辆汽车冲来,我认为,在接触的那一瞬间里,都和我所追求的发力没有质的区别。但是,发力又似乎不能如“两个圆形”那样的简单,它应该更加高级,因为它有充满了变化的灵动。它是最高级的肌体运动形式。
当然,它也会有最好的效果。
当你面对一个或者一群拼命向你攻击的对手时,会感到相当麻烦。因为对方没有留给你足够的反应时间和反应距离。但是,你如果在攻击中遭遇了“真正的发力”,你会感到更加恐惧,因为你根本就没有任何反应的时间和距离。
一次,一个外地人可能是喝醉了,在我的餐馆里当着我一个朋友的面调戏他的爱人,自然引起了公愤,大家要拉他到派出所,他居然出手,于是好几个人就冲上去揍他。他可能会点功夫,反应快,也很能挨打。一支二节棍的铁链都打断了,他仍然是不在乎的样子。我哥哥的义子小刘看不过,冲进去只打了他一下,转身就走开了。小刘后来对我说,他出手后就没有再看那人一眼,知道他已经起不来了。至于后来大家是怎样把他抬到派出所的,我都没有参与。
瞧!真正的拳劲发力其实就是这么简单有效。在我哥哥的要求下,我曾经教过小刘一点发力,后来也检验过他的发力效果,我当时认为他离真正掌握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但对付一般人应该是足够了。
后来我地区一位公认最厉害的苏¨高手为此专门到我家对我说,会你们这种功夫的人,如果去干坏事,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我请他放心,我为人的第一原则,包括对学生、对孩子的第一要求都是要善良,不做坏人。
我不敢说自己已经掌握了真正的“发力”技巧,只想在这里说说我在发力方面的探索,最早的探索是从苏门开始的,当我练出了一身力量后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和师兄弟们试手时,在面对沙袋、石锁等器械时,我通常都能发出连自己都不相信的力量。但面对运动中,特别是高速的不规则运动中的对手时,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打在别人身上也没有多重。当时我们曾经得出一个经验――即运动中的人是不容易挨打的。老师只说,这是你们的功夫还没有真正上身,反应还没有抢到别人的前面,就是所谓的“刚在他力前”。后来才知道形意拳的说法是“意在敌先”。
练太极拳的最大收获恐怕就是在苏门强劲力的基础上懂了“柔化”力,由于太极当时给我的印象是刚劲不足,借力把人发出很容易做到,但总不能给对手致命的反击。老实说,太极的发力理论实在太模糊,也许是我的悟性太差,所以只练了大约两年,就放弃了这种对年轻人来说比较“文明”的功夫。
梅丝拳是专强调实战和技术性的,没有专门的基本功,更没有“发力”的理论,只有基本技术的强化训练。它的技术也是专门针对人体要害部位的,我相信它的确是创自峨嵋老尼,女人的力量相对较弱,必须研究一些取巧的制敌招数。所以,以前我就说过,它也缺乏一种“大气”。其实它也反映了南方大多数拳派的情况。
少林强调基本功,它的发力是典型的大开大合,“硬打硬进”,没有练过功夫的人在外形上也能做到,就如同不会功夫的演员扮大侠也有模有样,只是没有那种力道和速度而已。少林也有相当好的桩功,也强调刚柔的两大追求,它的发力,就是典型的在速度和力量上下工夫。
有完整发力理论的是形意拳,它的“三节和四梢”说,其实就是真正的发力了。我在学形意拳时,并没能完全理解,但已经能接受它的发力,只是明白自己做得不够。
最初接触余拳时,我认为它的核心是“游走穴位”,在知道了一些穴位后,还和以前师父教过的人体要害部位进行了比较学习,但用起来又不太尽如人意。现在,如果揭开了它外面的那层神秘面纱,我认为,它不过就是正确发力下的那种穿透力,加上人体的一些薄弱部位罢了。因为它的形式看起来很小,给人没有用力的假象,所以,即使是当事者,都会以为是被很小的震撼力所击倒。
日本武术家泽井健一在回忆王芗斋先生的文章里,也描述过他对王先生发力的感受。感觉是轻轻的,但却能震撼人心,让人恐惧而没有继续战斗的力气和意志。
其实,我个人认为,余拳里包含了两种发
力,当需要进攻时,可以用少林式发力,当贴身近战和反击时,就用内家的粘劲发力。
在我看来,真正的拳劲式发力,只有在反击中才能完美地实现,所以,这种发力在内家拳里表现得更加突出。
形意的“上节起”、“中节随”、“根节催”是发力的很好解释,但一般人难以完全理解。前不久,我看到电视台里讲防卫术的教练都说到了“三节”,其实一般人的防卫术是没有这样深奥的。事实上,所有的力都离不开后脚的蹬力,所以说“消息全在后脚跟”。我们知道,脚的蹬力是相当强大的,优秀的跳高运动员在离地之前的一踏都超过五百公斤。但即使有这样大的力量,电不足以在瞬间里推动几十公斤重的身体高速地移动,所以,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减轻和克服身体的惯性,让其在灵动中运动,“上节起”、“中节随”,李小龙称这种发力是“流动的力”,如果达到了,那么后脚催动的就是一个几乎没有重量的身体,因此才能产生高速的身体短距离的瞬间运动。
在这种时候,脚的力量已经不是主要的矛盾了,所以许多人为了增强下盘的力量,过多地执着于长期的甚至是高强度的站桩练习,这完全没有必要。
说起来容易,但要让三节的运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确是件困难的事。因为在这利t运动中,身体和精神都必须达到高度的协调,也就是所谓的“形神合一”的“浑元力”。
这种力,我认为用腿法可能无法完成,所以在内家拳,特别是在摄早的形意拳里,几乎看不到具体的腿法,大成拳的宗师也从来没有在他的文章里提到过腿法的训练。也许他也认为无论多么出色的腿法,尽管威力已经足够大,电不可能达到那种变化灵动的发力的境界。
另外,虽然腿法可能练得如同马拉多纳一样能把一个橘子随心所欲地用脚踢玩而不将其损伤,也可能产生巨大的力量,给赦人以致命打击。但“起腿半边虚”,特别是高腿,如果遇到复杂的情况,仅依赖腿法是难以做到立于不败之地的。顺便说一句,如果马拉多纳不是用腿,而是用手来完成抛橘子的表演,肯定会轻松百倩。这也说明了手的灵活性是腿永远所不能达到的。用手练发力无疑比用腿要方便和容易成功得多。
相信有不少善于用腿法的朋友不同意我的观点,因为腿确实有长度和力量上的优势。当我写到这里时正好看到在重庆举行的国际搏击擂台赛“王中王”的最终对决:我国的“中原神腿”和俄罗斯的“散手王”两人都是用腿的顶尖高手,但他们在整个搏击过程中基本都没有用腿。原因一是怕被摔(有一次连起低腿都差一点被摔下擂台,如果没有绳子保护的话),二是在严阵以待的高手面前根本没有机会起腿。最后。他们只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拳头上一见高下。
大家都知道,在没有戴拳套和可以使用肘膝,及反关节技术的实战中,有更多比摔更加简洁和可怕的用来对付腿法的手段(如余拳中就有不少这类有针对性地打断进攻腿的招数)。可以说在真正的高手面前,再高明的腿法其实都是不堪一击的,特别是在多人贴身混战的情况下,你会更没有用腿的机会,轻率起腿简直就是自杀。
李小龙的腿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是他第一个提出腿必须借助于“胯力”,而不是仅仅依赖大腿力量这一观点,这已经是考虑到“整力”的要求了。但腿仍然不可能如手一般“应感而发”,这不仅因为腿没有手灵活,更是由于仅有支撑,腿永远都_无法完全借到地力,没有一个真正的“桩”作为发力的后盾。在站桩时,会感到发这种力并不是很难,因为通过身体和精神的正确调整,是可以达到所谓的“浑元力”的。所以,要想进攻一个有浑元力的对手相当困难,因为他几乎不动就能完成对你的整力反击。
但在运动中,仍然具有如此“浑元力”就太难了,甚至说几乎完全消失了,怎么办?传统的形意拳里对此并没有太明确的交待,一切都有待于学武者用悟性去解决。
大成拳的进步在于它把死桩变成了活桩,就是在站桩的基础上增加了试力,包括了定步试力和摩擦步试力等,让“三节说”有了更加直观、具体的解释和训练手段,解决了在运动中保持和发展“浑元力”的问题。
遗憾的是,自从大成拳问世以来,研究站桩和练习站桩的人很多,但在试力方面下工夫的人却并不多,因为那东西似乎实在太抽象,超出了普通学拳者理解和接受的范畴。所以,王芗斋先生说“试力最难”,难在哪里?并不是困难的肢体运动,而是空灵和应感而发的精神感觉,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地掌握得了的。
较易掌握的是余拳的发力,它在经过放松,特别是松胯和拉长手臂韧带训练后,接着把复杂的理论和感觉简化为踩、松、紧三个意识的结合,就能在瞬间发出相对灵动的强大力量。基本达到了传统拳劲说的“出手软似绵,上身硬似铁”的要求。这就是余拳的“提功”。我在其他文章里具体介绍过,这里就不多说了。
余拳不承认它是内家拳法,并且它有相当丰富的针对中盘和下盘的腿法,特别是暗腿的运用甚至达到了极致。让我对腿法又有了新的看法:保留一定的腿法至少在关键的时候也可以多一种选择。不过我认为,余拳里的那种超越了人体极限的高级训练,如果用一般外家的发力方式,无论你有多么好的功夫,都是人体不能承受的。我们知道普通擂台三分钟一个回合,国内比赛一般三个回合。职业拳击比赛有十四个回合,他们的体质似乎要更好一些。每个回合间必须有短暂的休息。但余拳的高级训练动辄就是一两个时辰(近四个小时),只有一场古代真正的冷兵战斗才可能有如此拼命搏斗的时间和强度。所以,如果不用内家的轻松发力方式,人不可能支持这样久,否则,不但不能增强功力,反而对身体有极大的戕害。
真正的拳劲发力有什么特点呢?首先,它是高速的。王芗斋先生把它称为超速运动,意思就是超越了人的反应,让对手根本没有抵抗的时间和空间。形意里说“打倒还嫌慢”,它是本能产生的,所以当它完成时,连出手的人都没有能完全反应过来。
练过飞刀的朋友都知道,飞出的刀比刺出的任何一刀都重得多,它的力量肯定不如手上刀的力量,但它有高速度和惯性,所以使它能很深地树干,以致一般人都不能,用手是不可能刺得这样深的。这就是速度产生的威力。
其次,它是超重的。一般人出手,最后打在敌人身上表现为拳头,着力点最多为手臂,就是说,它的质量是有限的几公斤而已,而真正的发力却能巧妙地把整个身体的重量在同样的速度下加入到打击中来,就如同一个儿公斤的物体的撞击力,当然远远不如一个重几十公斤的物体在同等速度下的撞击所产生的破坏性一样。我在其他文章里已经说过,其实这就是一个衰弱的老人能轻松地击倒一个壮汉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