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成本国产电影的险境与机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成本国产电影的险境与机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于国产电影来说,2013年注定又是不平凡的一年。直线飙高的票房数据虽然预示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纵观当前院线排片及票房瓜分现状也不难发现,中国电影市场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开始进入了一种超越规则之外的不可控状态。

这种不可控状态不仅体现在进口大片与国产电影的终极较量上,或者是高成本、大制作的商业片是否能够赢回本金的博弈战,更明显的是体现在了越来越多中小成本国产影片发展规律的逐渐颠覆。拍什么样的电影会得到市场青睐,变得难以琢磨,好制作惨票房、烂口碑大丰收的状况比比皆是,一切都成了未知数。正所谓“只有你想不到的票房,没有不可能出现的数据”。

这对中小成本电影来说其实是件喜忧参半的事。一方面,多年来被排挤在主流院线之外的尴尬状况开始得到缓解,市场的包容性变得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充满随机性的庞大市场就像个迷局,想要从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票房两极化严重,“小时代”尚未到来

纵观各国电影产业,中小成本影片其实都可算是中坚力量,然而在国内,长久以来中小成本影片的发展却始终遭到冷遇。在经历了《疯狂的石头》、《失恋33天》、《泰》等影片的票房大捷后,也有人兴奋地指出,中国电影的“大时代”已经终结,中小成本电影开始迎来春天。只是,这样的预估未免显得过于乐观。

目前国内的电影市场即便是给中小电影分了一杯羹,也绝对不是“小时代”的全面来袭。院线的大部头仍然在给引进大片、国产大片留位,而我们所看到的那些票房“黑马”,多数也是至少达到中等以上投资规模的影片,今年大火的《分手合约》、《北京遇上西雅图》、《西游降魔篇》、《致青春》、《小时代》等无不出其右,这些影片如果再加上宣发费用,也许都能够得上大制作的规格了。

千万级别以下的小成本电影仍然游走在边界线。去年口碑爆棚、获奖无数的《万箭穿心》,却并没有收获预期的人气和票房,发行遭遇排期瓶颈,观众反馈主题沉重,在《泰》豪取12亿的同时,拿走了可怜巴巴的300万,最终成为票房“炮灰”。而今年上线的几部小制作电影几乎没有听到任何声音便匆匆下线。好在还有一部《青春派》打了翻身仗,零差评却囊获2600万票房,让人们看到了小成本电影的希望。

实际上,当前小成本国产电影的票房两极化现象十分明显。以《钢的琴》、《我11》、《美姐》、《万箭穿心》等为代表的文艺电影,艺术品位较高,且视角相对私人化,常常难以被理解和欣赏,因而普遍遭遇冷落。以《疯狂的石头》、《黄金大劫案》、《泰》等为代表的轻松、博君一乐型电影,则迎合了当下大众的审美趣味,有时竟能收获意想不到的高票房,但此类电影的命运也并非一帆风顺,因为缺少内在的艺术造诣和内涵支撑,它的成功包含着许多不确定因素。

由此可见,小成本电影的市场命运仍是多舛,虽然以票房论高下并不完全准确,但在以市场为主导的行业大浪中,要想真正摆脱“大时代”的不公待遇,这些电影仍需进行大幅度的自我调整,只有当大部分小成本电影真正为市场所接纳,中国才能大踏步迈入国产电影的“小时代”。

好电影有“仙气”还需要接“地气”

那么,在文艺和商业之间,导演理念和市场需求之间,究竟应该怎样权衡?如何让小成本国产电影能够真正走上市场化道路,而非长期在小众和亏损中举步维艰?

去年伊朗的一部小成本电影《一次别离》或许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扇窗户。《一次别离》的投入仅3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不到200万,但这部影片一路斩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亚洲电影大奖并成功摘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桂冠,囊括各类奖项43个,成为全球获得赞誉最多的电影之一,票房超过1900万美元。整部影片运用唯美的画面和巧妙的叙事,将个人层面的亲情伦理与社会层面的阶层差异纵横交织,直击大众所关注的热点现实问题,虽然探讨了深刻的人性话题,却能得到观众的普遍共鸣。相比一些动辄几亿投资的大制作,这类电影表现出了导演的用心和真诚,也更让观众耳目一新。由此可见,市场并不抗拒好的小成本电影,关键是影片本身是否有能得到广泛共鸣的好故事。

在这一点上,国内其实已经出现了许多不错的案例。《失恋33天》、《桃姐》、《不再让你孤单》、《观音山》、《岁月无声》等都算得上是接“地气”的好片子,但仍有一大批优秀的小成本文艺电影和观众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也许算得上是带着那么点“仙气”。

比如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和《寻枪》、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和《我11》、娄烨的《紫蝴蝶》和《浮城谜事》、张猛的《钢的琴》、张荣吉的《逆光飞翔》等等,这些影片多少有些小品文格局;而另一些更不为人们所熟悉小成本电影,比如宁浩的处女作《香火》、胡杰的《远山》、王小帅的《二弟》、刘杰的《马背上的法庭》等,大概可以算作是电影节的“骨灰级”篇目了。这些电影实际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同时,也在关注着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但它们要么意义过于深奥,要么所关注的面非常窄,要让大众接受确实有一定难度。

这些和观众还保持着距离的电影要想在市场中成功逆袭,当务之急便是要放掉些“仙气”多接些“地气”,用更通俗易懂的叙事手法和镜头语言,创作一批既能够引起人们情感共鸣又能表现社会热点问题的作品。只有与大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影片,才能引起大众的关注和兴趣,导演、作品和观众之间才能有更好地沟通交流,这样的创作方式才是国产小成本电影实现突破的有效途径。

另外,市场也需要等待更多观众艺术审美的养成,这种培养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无法一蹴而就,但观众一旦有了独立的审美判断,不再仅仅追求单纯的感官享受,或者盲目跟风,则一切豁然开朗,未来不可限量。

宣发组合出击才能以“小”制“大”

由于受到费用的限制,国产小成本电影往往在宣传方面力道不足,有些甚至在娱乐圈茫茫口水战中被彻底淹没,这也是当下小成本电影和市场不能接轨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尴尬处境让小成本电影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电影的宣传发行过程可能影响到整部电影的票房命运,市场不乏小成本国产影片靠宣传发行制胜的案例。因此,如何盘活中小成本影片的创作与发行成为一个命题,不破不立,以往“制作―发行―宣传”的模式必须扭转,宣传先行,国内院线、数字媒体及海外市场组合出击,才能为小成本电影开辟盈利的光明大道。

宣传推广不仅仅是渠道之争,还是营销手段的运用,对小成本电影来说,充分利用新媒体渠道以及一些巧妙的宣传方式,找准有差异化和鲜明风格的宣传点,与观众在互动中取得共鸣,并规避与大片的正面排片冲击,这对于电影的票房尤为重要。在这一点上,电影《将爱》和《失恋33天》上映前后所做的一系列事件营销、视频营销、话题营销等,至今仍是中小成本电影界宣传的标杆。

另外,在进入“全球模式”后,文化产业越来越无边界,已经有不少小成本国产电影将目光望向了国际市场。《分手合约》在戛纳电影节交易市场上引起数十家海外发行商的哄抢;威尼斯电影节获奖影片《马背上的法庭》海外版权卖出了超过300万元;贾樟柯的《三峡好人》通过出售海外版权收得了人民币4000万,远超其600万的投资成本。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随着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数字版权交易也必将成为一个趋势。在院线排片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对中小成本电影来说,完全可以通过数字版权售卖,在网络平台实现放映需求。事实上,一些中小成本影片确实通过网络新媒体数字院线平台取得了传统院线中难以达到的放映效果。《钢的琴》、《转山》、《孤岛惊魂》等电影在受到院线冷落的同时,在网络的点击量却是非常客观,甚至远远超过了很多高成本制作的大片。

有人说,主流院线本来就是留给商业大片竞争的,影院放映的应该是大众化电影,只有大制作的商业片才是能够被所有观众所接受的。的确,中小成本影片受众范围相对窄一些,这种影片在当下国内影院的票房几乎难以理想,成功的毕竟还在少数。不如放眼国际市场,以及如今大热的数字媒体版权交易,这也未尝不是国产中小成本影片在险境中的机遇,至少可以带它们走出亏损的绝境,向着更有希望的未来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