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好传统:“风吹不走,日晒不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好传统:“风吹不走,日晒不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风吹不走、日晒不干”,这八个字,是作家贾平凹给自己的画写的题跋。画中,有枯桩形的树,有老井状的人。前者“不以红花繁叶热闹炫世”,后者是“风吹不走,日晒不干的深茂虚涵”。作家道出了一种境界。传统媒体那些好的传统,我觉得也是“风吹不走日晒不干”的,如清澈的深潭。

传统不能丢。丢了传统,就丢失了根,报纸就会成为孤魂野鬼,就成了无根的浮萍。

永远与人民大众在一起

“为大众服务,成为他们精神上的必要因素之一,成为他们自己的喉舌,更成为他们所热烈支持的最公正的舆论机关。”这充满激情的告白,出自1939年1月1日大众日报发刊词。从那一天起,大众日报就肩负着神圣使命,与人民大众休戚与共,走到了今天。

与人民大众在一起,有两个内涵:一是关注民众的命运,心中时刻装着民众,服务民众,成为“他们所热烈支持的最公正的舆论机关”。这是为民办报。二是从民众那里汲取素材,汲取力量。到民众中去,“以人为本做新闻”。这是依靠民众办报。什么时候,记者与民众贴得近,贴得紧,报纸上民众喜欢的报道就多;记者什么时候与民众离得远,走得偏,报纸上民众所讨厌的报道就多。永远与人民大众在一起,是报纸的天职,是执笔之士的天职。

永远不忘记我们的起点

大众日报诞生在沂水县大王庄的穷山村,是草根报纸,扎根贫瘠之地,却生命顽强。如今家大业大,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起点,不能忘记我们的出身,不能忘记我们的先辈。大众日报每年组织的寻根活动,事实上是一种寻找归宿的行动。有根才能枝繁叶茂。铭记当年,鉴往知今,追先怀远。时刻提醒不忘本源,是为了保持清醒。

大众日报为解决创刊地人吃水难问题,5年来与山东省地矿局合作,每年为临沂老区打一眼井。一眼眼深井,传递着报人对“老家”人的感恩之情。为莒南县大店镇前官村打井打到455米才打出水来,差不多一里路长。这么难,一直打,就是有一种感情推动着。2011年的10月18日,在前官庄村新井通水仪式上,大众报业集团总编辑傅绍万的一番话说出了大家的眼泪:“……我们多数人,来自普通家庭,本来对群众不会没有感情。但是,我们进了城,住进了高楼大厦,离他们远了,感情就慢慢淡了。感情是在和群众打交道中产生、加强的。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就会对我们的思想感情产生影响。他们笑了,能引出我们的笑声。他们诉苦水,能让我们流泪水。他们的难处,能让我们放不下,变成我们的挂心事。在帮助他们做事情的过程中,和他们的心就贴近了,感情就深了。……报纸创刊地的乡亲为我们做了那么多事,没一句怨言,不要求回报。我们为他们做了一点事,他们就记在心里。……这种感情,是真感情。感情不是同情,不是怜悯,不是施舍,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交往,是以心换心。有了这种真感情,看基层,看群众,看进眼里的会不一样,立场会不一样,视角会不一样,才能真正言大众心声,真正使报道有益于群众……”记住起点,才永远把每一天当成起点,勤奋跋涉;记住起点,才每一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走向一个又一个高点。

永远不忘记我们的职业操守

上世纪90年代,大众日报社社址附近发生煤气管道爆炸,几分钟后,报社就去了20多个记者、编辑,有文字的,有摄影的。这是记者的职业操守带来的自觉;前几年,报社有位摄影记者的夫人去世,在殡仪馆遗体告别现场,让我惊讶的是,这位摄影记者还背着沉甸甸的摄影包。当代好记者陈中华,始终不离采访本,吃饭时也不忘记录。记者的职业操守已经内化成习惯。正是有了良好的职业操守,一张报纸才能这样一代代办下去。这种传统,就是从战争年代一手拿枪、一手拿笔那里传下来的,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气概。报人始终坚持这样的传统,时刻记住记者的身份,以采写新闻为报人的使命,我们的报纸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永远让报纸保持书卷气

翻阅发黄的大众日报,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书卷气,正是这种书卷气,让这张成熟的报纸在报林里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荣光。

以报纸副刊为例。大众日报创刊的第二期就有了副刊。大众日报副刊的创刊号设在第4版,我仔细端详,怎么也看不出是在炮火连天的环境下编出来的。因为无论是行文还是排版都显得很从容,很有书卷气。刊头“战地文艺”四字系手写体,行书,在右上角竖排,刊头下为“第一期”字样。头条是《战地文艺研究会成立宣言》,文艺副刊是报社战地文艺研究会主编的。宣言写得很大气,很有激情,其中写道:“文艺是文化部门中主要的内容之一!所以,文化的动员,首先,应该是文艺运动地展开!因为唯有文艺,才能给人以热情底激扬!唯有文艺才能给人以震撼心灵底力量!虽然,它的开展,也必然的,是一个艰难的,持久的过程;而且,也必须是以集体力量,集体行动,方能促成它底作用底实现!”副刊名“战地文艺”,有阳刚之美,很悲壮。它不是舞厅文艺,不是闲适文艺,不是贵族文艺,它是战地文艺!是战壕里的战士传阅的文艺!是放哨归来的民兵爱看的文艺!是识字班上解放了的妇女们朗读的文艺!它是硝烟里绽放的一朵散香奇葩。

大众日报副刊的创刊号,定下了昂扬向上、朴素大方的基调,为后继者立下了一个标尺。在这里找不到上世纪初许多副刊的颓唐、没落和无聊,这里有的是明朗、爽快和浪漫的诗意。你可以指责它的粗糙,但粗糙并不能抹去它带给你的勃勃生机,正如初生婴儿的啼哭,宣告的是一个崭新生命的开始。没有署上名字的编辑,在炮火纷飞的恶劣环境里,组稿、改稿、编稿,还配置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木刻插图。他们小心翼翼地苦心编辑着,争取给读者献上最真诚的精神产品。想想这些,就产生一种感动。当然我们更不应该忘记那些写出了诗篇,来不及欣赏和领取稿费就牺牲了的可爱的诗人们。可以告慰他们的是,他们的这些好品质已经融化在大众报人的血液里,汇成大众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最终成为齐鲁文化耀眼的一部分,“风吹不走,日晒不干”。

(作者为大众日报特派记者组副组长、文体新闻采编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