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头面部穴位注射弥可保等综合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77例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头面部穴位注射弥可保等综合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77例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观察头面穴位注射弥可保为主的综合治疗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电针、穴位注射、TDP照射及急性期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并设对照组穴位注射选用VB12。结果:两组有效率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显效率及治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讨论:以头面部穴位注射弥可保为主的综合方法应用对治疗周围面瘫具有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 弥可保 头面部穴位注射 综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61-02

周围性面瘫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祖国医学认为其发病机理为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寒外袭,风痰阻络,以致气血不畅,经脉失养,筋肉迟缓不收而致“口眼歪斜”。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取以头面部穴位注射弥可保为主的综合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较好疗效。

1 一般资料

头面部穴位注射弥可保为观察组,注射VB12为对照组,观察病例均为2007年至今至我科就诊门诊病人,随机分组。观察组77例,男45例,女32例,年龄14~71岁;对照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17~69岁。两组患者均以中青年居多,病程最长者均不超过40天,均排外外伤、中耳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可能导致周围性面瘫的因素,部分患者行头颅CT、MRI检查排外脑血管意外、颅内肿瘤等病变可能。肌电图未列入常规检查。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2.1.1 针刺取穴:风池、阳白、鱼腰、丝竹空、攒竹、太阳、四白、颧髎,地仓、颊车、夹承浆、下关、牵正、翳风、合谷、足三里、太冲,口角偏斜症状严重者加刺人中穴。操作:每次选10个穴位,平补平泻,透刺为主(阳白透鱼腰、鱼腰透丝竹空、丝竹空透太阳、迎香透地仓、地仓透颊车),使用长城牌KWD-808I型电针仪,以疏密波刺激,频率30Hz,两两相配,如翳风配阳白、牵正配迎香、地仓配颊车等,患侧配合TDP照射,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日为1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两天,共治疗3个疗程。电针急性期(1~7天)宜轻刺激,患者有感觉即可,之后可适当加大刺激量,以患者耐受为度,有可见的肌纤维颤动。

2.1.2 在针刺治疗后行头面部穴位注射,急性期即可进行。每次以2ml注射器(5号针头)抽取弥可保注射液1ml,选取头面部穴位3~4穴,翳风穴处直刺进针1.5cm左右,注射药物0.5ml,牵正、下关、颧髎、四白、迎香、夹承浆处直刺或斜刺进针1cm左右,注射药物0.3ml,阳白、鱼腰、攒竹、丝竹空处可斜刺或平刺0.8cm左右,注射药物0.2ml,各穴位注射前均应回抽无血,再缓慢注入,拔针后按压针眼,确保无出血及血肿形成,隔天一次。

2.1.3 针刺及穴位注射治疗均以10日为1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两天,共治疗3个疗程。

2.1.4 急性期就诊患者予口服强的松片20mg1次/日,每三天减量5mg,共服用9天。

2.2 对照组治疗方法同观察组,头面部穴位注射药物为VB12注射液。

3 诊断标准

3.1 中医诊断标准[1]:①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②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扯;③一侧不能做闭眼、鼓腮、示齿等动作。

3.2 西医诊断标准[2]。①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②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脑部CT、MRI检查正常。

4 疗效标准

4.1 痊愈。双侧额纹、鼻唇沟恢复对称,皱眉与闭眼正常,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说笑时无口角歪斜,面部表情正常。

4.2 显效。双侧额纹与鼻唇沟基本对称,眼闭合欠实,鼓腮时口角不漏气,笑时可有口角轻度不对称。

4.3 有效。双侧额纹与鼻唇沟仍有不对称,鼓腮时口角漏气,笑时可见口角明显向健侧偏斜,但较前均有改善。

4.4 无效。经治疗后未见症状改善。在治疗3个疗程后评判疗效。

5 治疗结果

进行统计学处理,应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显效率及治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6 讨论

6.1 针刺方法的选择。针刺手法以透刺为主,如阳白透鱼腰、鱼腰透丝竹空、丝竹空透太阳、迎香透地仓、地仓透颊车,有利于透达经气、疏通经络。面神经主干从面神经管穿出茎乳突孔后分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共同支配同侧面部表情肌,针刺主要取穴均位于各神经分支走行区域,故透穴刺法可以更广泛的面神经颅外段分布区,改善神经营养,促进组织代谢,提高神经兴奋性,有利于受损面神经迅速恢复其支配功能。

6.2 头面部穴位注射。大量研究表明穴位注射兼具针刺与药物的双重功效,可改善病变部位或相关穴位的微循环,调节血流量,使血管通透性增加,紧张度降低,毛细血管流速加快,促进局部组织的功能修复。强调头面部穴位注射为主,可强化病变局部穴位的刺激,提高刺激强度及延长刺激时间,并使药物“直达病所”,发挥其最佳的治疗作用。翳风穴深层当面神经干从颅骨穿出处,有报道[3]于茎乳突孔外行弥可保注射液穴位注射取得满意疗效,其机制考虑即是发挥了药物与穴位的叠加效应,通过局部穴位注射,使损伤的神经直接受到高浓度的药物作用,直接改善了局部的特意性病理变化,从而更有效的促进神经再生。

6.3 穴位注射药物的选择。弥可保注射液是存在于血液、脑脊液中的辅酶维生素B12甲钴胺制剂,甲钴胺是人体血清中主要的活性维生素B12的存在形式,比氰钴胺易于进入神经元细胞器,在周围神经中含量更高,能促进叶酸的利用和核酸代谢,且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作用较氰钴胺强;能促进轴突运输功能和轴突再生,促进髓鞘的形成,能使延迟的神经突触传递和神经递质减少恢复正常,提高神经纤维兴奋性,因此,穴位注射甲钴胺,可加速面部瘫痪组织的神经修复,改善神经传导功能,从而促进瘫痪部位神经支配功能的恢复;在相关报道中,周围性面瘫的穴位注射药物有当归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硝酸一叶秋碱、丹参注射液等,笔者也曾尝试运用其中某些药物进行面部穴位注射治疗,但与弥可保注射液相比较,其局部不良反应的出现率偏高,就治疗效果而言,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6.4 电针刺激方式、量的大小与疗效相关性。电针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重要方法,研究认为[4-6]电针可以增强受损表情肌和面神经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NGF)mRNA等表达能力,促进受损神经组织的再生、修复,并减缓神经支配肌肉的萎缩。有相关研究认为,电针各波型组间疗效比较未见显著差异,电针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与波形无显著的关联[7],而笔者根据“筋肉迟缓、瘫软无力”的疾病特点选择疏密波,更多的是考虑其突出的兴奋效应有利于神经支配功能的恢复(疏密波是疏波、密波自动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形。能克服单一波形易产生适应的缺点。动力作用较大,治疗时兴奋效应占优势。能促进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神经膜呈半渗透性,当受到外源性刺激时,神经膜的渗透性增加。病变早期面神经因炎性刺激而受压,其神经分支也因缺血缺氧而发生肿胀,使相应分布区表情肌失去神经支配,故疾病初期的过强刺激将导致局部组织渗透增加,组织间液增多,加重神经分支的肿胀、变性[3],严重者可能导致出现面肌痉挛、连带运动等后遗症。

6.5 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使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面神经正处在炎症水肿期,对面神经损害尚未停止,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有效消除或控制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状况,减少神经损害,有效缩短病程,并为后期治疗奠定良好基础。

6.6 TDP的应用。TDP为一种远红外治疗仪,产生波长范围2—25μm和强度范围25—35mw/cm2内分布的特定电磁波,被与人体细胞中的吸收光谱相吻合的生物体匹配吸收、传递、转化和利用后产生生物效应,增强微循环作用,促进新陈代谢,调整体内微量元素状态、离子浓度、细胞水平和促进生物的信息代谢,产生对人体病变的修复,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

6.7 疗效评定标准。本文以“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作为疗效评定分级标准进行观察分析,虽客观反映了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对比,但也可能受到一些主观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评定的准确性。一些研究中参照第五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究研讨会推荐的House 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以额纹深浅、眼裂大小、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鼓腮漏气、食留残渣、味觉障碍、听觉过敏、流泪、眼轮匝肌反射10项指标分别评分对治疗结果进行观察评定,应更有利于评定、统计结果的客观准确性,在以后的观察研究中值得借鉴。

6.8 方法选择。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针刺、电针、穴位注射、梅花针、火罐、埋线、中频及中药的内服外敷、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扩张血管药物的应用均为常规及有效的手段,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和医院治疗条件,选择、组合最适于患者的治疗方法,以期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石学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针灸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王维治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3]杨万章,吴芳等.弥可保注射液茎乳孔外及穴位注射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144例比较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09,38(12):126-129

[4]牙祖蒙,王建华,李忠禹.穴位电针刺激对面神经再生过程中表情肌组织神经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J].中华物理与康复杂志,2000,22(3):157-159

[5]牙祖蒙,王建华,李忠禹等.穴位电针刺激对面神经再生过程中神经营养因子-3mRNA表达的影响[J].中华理疗杂志,2000,23(2):99-101

[6]李庆雯,石田寅夫,郭义等.不同频率电针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与骨骼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1):41-45

[7]刘立安,朱云红,李清华,于竹力.不同波型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比较与安全性评价.中国针灸,2012,32(7):587-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