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递内心强烈的情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递内心强烈的情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肯特・威廉姆斯(Kent williams),1962年生于北卡罗来纳州的新伯尔尼(New Bern),1984年从纽约布鲁克林区普拉特学院(Pratt Institute)的素描和绘画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现生活工作在洛杉矶。

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画家们宣告了艺术中主题的不相关性,即逐渐地“去主题化”,他们选择了抽象化的主题来探索画面中“有意味的形式”。到了60年代,后现代主义艺术家们又认为现代主义艺术家所持的观点也是不相关的,一切传统均需被谴责和解构,即艺术要“非主题化”。而现在,绘画的主题似乎逐渐有了回归,表现出一种“趋主题化”。美国当下艺术家肯特・威廉姆斯的作品就体现了这一倾向,他的具象绘画作品远离后现代主义的理论,重申主题的重要性,并用熟练的叙述性手法努力挖掘生活的意义。

作为当代具象人物绘画艺术家,威廉姆斯的作品极具鲜明的个人色彩。他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灵感的来源,作品的主题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经常在画中隐喻自传式的故事。整体而言,威廉姆斯善于将人物造型动作夸张化处理,宣扬一种肢体和肌肉“力”的美学:画面构图往往险中求稳,讲究摄影式的切边处理,尤其是为了达到平衡,采用夸张的手段来调整结构;画面凸显黑白之间的对比,喜欢用红色来暗示人物内心强烈情绪。在他看来,绘画不仅仅是一种身体的行动,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的运动,如何用视觉语言对复杂人性解析,如何诉说我们这个时代情感的存在,都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威廉姆斯的艺术有着重要影响是电影艺术。他说自己小时候刚刚看过一些恐怖电影和功夫电影,就会立刻从影院跑回家去画画,以此来宣泄内心的兴奋和能量:自己可能画了上百张关于李小龙的作品,直到现在看李小龙的电影还很激动。这种童年经历对他艺术视角的形成有极深的联系。

威廉姆斯的绘画,并不想模仿电影剧照,相反,他只是想利用观众心理所给予电影的自由,即“自愿中止怀疑(willingsuspension of disbelief)”。这一概念是18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Colerudge)提出的,在电影中就是指观众需要接受一种可替代的现实(alternative reality),忽视电影的局限性,承认虚构才能有所欣赏。

威廉姆斯认为,电影不仅提供了个人的思考和经验分享,还给我们观察和思考困难的主题以所必需的距离。他的作品,就像一个导演一样,预设一个扣人心弦的前提,创作出一个超现实的元素和理性情境相糅合的图像,多重的意识相融其中。它们都笼罩着来自宗教故事的氛围,营造出戏剧性的张力,观众也是带着某种信念接受不可能性,直到结尾才会释怀。

威廉姆斯早期重要的绘画作品,大都是集中于社会或政治的冲突。比如作品《行列》,把疲倦的战争幸存者描绘成一个令人心酸和激动情节的画面,船上的五个人物都有着幽灵似的躯壳,围绕着他们的环境则是神秘莫测的黑暗和雾气,加上大块黑色和黄色的对比。诡异的气息让人不由得想起19世纪瑞士象征主义画家阿诺尔德・勃克林(Amold Bocklin)的画面,随着观众用他们的想象力对画面主题进行阐释,威廉姆斯的画面就会被激活起来,成为一个会“移动的”场景。

本世纪初以来,他开始关注对人性和个体内在心理冲突的表现。2004年作品《伸展》,可以作为他最具当代性的肖像画,画面采取略带俯视的角度,描绘一个年轻人仰头匍匐在床上的姿势,舒展的肢体和面部活跃的表情形成对比,画面以红黄蓝三色为基调,将人物面部表情的细致刻画和环境恣意地渲染统一起来。

仔细观看威廉姆斯的画面,在一些局部你会看到来自日本的元素――浮世绘和卡通。他似乎对日本的艺术有着某种较深的眷恋和痴迷,起初他只是把来自“浮世绘”中的日本古代武士和妇女,或者是可爱的卡通动物点缀在画面的一角,用来表现今天这个“浮世”的社会。

现在,威廉姆斯在美国普拉特艺术学院和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任教,他的个人展览经常在美国各地美术馆举办,其作品多次得奖,包括在意大利卢卡(lucca)的国际漫画沙龙上颁发的“金童奖(Yellow Kid Award)”。作为一个不断探索的艺术家,威廉姆斯的绘画,在当代具象人物绘画领域开拓出了自己的道路,而他的作品也反映了艺术的往昔和现在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即从非主体化的倾向逐渐趋向于主体化的回归,这将是他的特色。

(责编 彭庆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