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临界问题”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临界问题”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临界问题在物理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在新授课的教学中仅仅告诉学生用临界状态解题,学生是难以听懂的,这样的教学效果也不好.如何突破这类问题在教学中的困难,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这样的一些做法.

1抓住突变量

在临界问题中,状态的变化往往是由于某个物理量的突变引起的,认识并找到这个突变量就能轻而易举解出该题中的临界问题.

例1如图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着质量为m1,m2的两个木块,两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最大静摩擦力约等于滑动摩擦力),在m2上加一水平向右的外力F,试问若要保证两木块一起水平运动,F的取值范围.

分析图1为水平面光滑,两木块一起做加速运动,木块m1在加速运动中,由m2给m1的静摩擦力提供了合外力f静=m1a.

这样的思考过程既加深了学生的对状态变化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有了主动寻找临界状态的意识.

3从情况分析中自然过渡

临界问题的得出往往来源于物理情况的分析理解,在课堂讲解中,着重于过程情况的讲解可以很自然引入临界问题.

例3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同向运动,甲在前,乙在后,甲出发时距离乙10 m,甲以6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乙从静止开始做加速度a的匀加速运动,则若要甲追上乙,乙的加速度至多为多大?

分析本题显然是甲追乙的追及问题,在追及过程中如果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则两者距离越来越小而出现后面的物体甲的速度小于前面物体乙的速度则两者距离反而越来越大,所以,在甲和乙速度逐渐变化中,当v甲=v乙是一个分水岭,若此时甲依然在乙的后面(没追上乙)则追不上了,而甲如已跑到乙前,则证明已追上,而此时相遇则是追上追不上的临界状态,因此本题的求解思路就明确多了.

由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归纳追及问题的判断求解的一般思路:看两物速度相等时,位置前后比较,相遇作为临界状态.

4做好层次铺垫

对于某些问题的直接抛出,学生会一下子想不到或难以分析,这时候老师在讲解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采用渐进式,类比的思想逐渐过渡到相应的问题.

类似于以上作适当铺垫,层次递深的分析方法是我们在讲解例题中常用的.

以上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关于临界状态问题的一点体会,俗话说教无定法,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善于从学生理解的角度去组织教学,以便于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停留于对问题的客观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