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工业与农业相互依存的内生增长模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工业与农业相互依存的内生增长模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通过吸收内生增长理论的思想,将两部门的技术进步同时内生化,本文提出了一个工业农业相互依存的二元经济内生增长模型,并以此对目前争议颇多的“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机和政策问题,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可以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加快资本积累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此工业反哺农业是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内生增长;二元经济;工业反哺农业;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7)04―0088―09

一、关于工业反哺农业的争论

工业反哺农业是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一次根本性的战略调整。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二元经济的发展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在早期,农业部门通过剩余农产品、剩余劳动力和农业土地三种形式的资源流动实现对工业部门的无偿支持,在一定阶段后,工业部门把本部门的剩余无偿转移到农业部门,并通过相应政策措施实现两部门的均衡发展。

对于工业和农业相互关系的阶段划分、我国是否已达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机以及如何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目前我国学者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看法。

1.关于工业农业相互关系的阶段划分,有三阶段论和两阶段论:

(1)三阶段论。冯海发认为工业反哺农业的实质是工业部门的剩余回流于农业,工业部门把自己的剩余无偿地转移到农业部门,对农业发展实施补贴。农业与工业相互关系的演化顺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业支持工业阶段,第二阶段是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阶段,第三阶段工业支持农业阶段。工业具备了反哺农业的能力,就构成了经发展进入反哺农业阶段的理论标志。杜鹰认为从农业支持工业阶段到工业支持农业阶段,中间有一个相互交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既存在着农业对工业的支持,同时又存在着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必定有一个两大政策倾向同时存在的阶段,当然这个阶段是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农业支持工业逐步由强到弱,工业反哺农业逐步从弱到强,但是交替阶段肯定存在。而且这个阶段至少要有10-20年。

(2)两阶段论。马晓河、蓝海涛、黄汉权认为工业化进程中的工农关系只宜划分为以农补工和以工补农两大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始于工业化中期,并向工业化后期延续。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反哺农业可划分为转折期和大规模反哺期。转折期的反哺政策目标以增加农产品产量为中心,突出粮食安全地位;反哺力度不大、范围较小,形成点状支持,政策手段的中心为生产领域支持,兼用稳定价格和关税保护。大规模反哺期的政策目标以提高长效性的农业生产能力为主,兼顾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环境;政策种类开始增多,力度加大、范围得到扩展,形成扇面支持;政策手段以土地等基础设施投入、农用生产资料补贴、信贷服务和价格支持为主。

2.关于我国目前是否进入反哺农业阶段,是否应该补贴农业,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1)认为我国目前总体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并且应该采取农业补贴政策。冯海发在1995年提出经过5-8年的发展后,我国将全面进入反哺农业阶段。朱四海、熊本国提出,中国目前总体上已进入以工补农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原因在于:第一,农业小部门化;第二,资源耗竭和环境退化;第三,农业积累的历史贡献。立英、刘金祥指出,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在1995年前后就应开始,当前应主要在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降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等方面下功夫。我国对农业的保护,不是一部分人补贴另一部分人,而是一个产业补贴另一个产业。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近80%,但是农业在经济结构中只占20%,用80%补贴20%是完全可能的。还有学者认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2002年就达到了10.2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是工业反哺农业、城乡共同发展的起点,60年前的美国、40年前的日本都曾站在这一起点上,完成了国家经济的腾飞。

(2)认为我国还没有达到工业反哺农业阶段,不主张采取农业补贴政策。林毅夫认为,中国还没有达到工业反哺农业阶段,而且增加农业补贴对促进农民增收的意义不大,甚至可能造成农产品严重剩余和农民对农业补贴的高度依赖。如果为了达到粮食安全,给种粮的农民一些补偿是有效的,如果把财政转移支付作为提高农民收入,并且作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措施,目前来讲是有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有三方面:首先,如果在农业上大面积地给予补贴,由财政补贴带来的好处,可能会被价格下降带来的绝大部分减收而抵消;其次,要补贴只有多数人补贴少数人,要少数人补贴多数人最后可能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最后可能导致增发货币,造成通货膨胀。按照林毅夫的观点,缩小城乡差距,最主要的就是减少农民,使其从农业劳动力转变成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将会从原来农产品的生产者,变成农产品的需求者,这样一方面是农产品供给减少,另一方面农产品需求增加,留在农村里面的农民收入就能提高。不过,林毅夫等人不主张“反哺农业”,并不意味着不注重解决“三农”问题,而是主张通过取消农业税费、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业科研支持、建立统一农产品市场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手段和方式来进行。

(3)认为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工业农业农业关系的过渡期和调整期,但还没到大规模反哺期,也不应实行保护政策。马晓河、蓝海涛、黄汉权认为,目前我国已经跨过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折期,正在逐步向大规模反哺期过渡,但到全面、大规模反哺期还有差距。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国家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农业在GDP中的份额下降到15%以下,是我国进入现代增长以工补农阶段的主要特征之一,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就业的比重1997年下降到50%以下,2003年为49.1%,标志着非农产业取代了农业成为就业的主体地位。杜鹰认为,中国到了一个调整工农两大产业关系的关键时期。在工业化达到相当水平以后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补贴农民,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或者说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第二,弥补城乡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平衡城乡收入。蔡认为,实施反哺农业和支持农村的战略,并不意味着实行对农业的保护政策,而应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创造良好的劳动力流动的环境,建立有保障的资金向农业、农村流动的机制,增强农业基本资源和生产条件的可持续性,提高农村的社会发展水平,形成一个和谐、平衡的城乡关系格局。

我们认为,在上述争论中,关于工业农业相互关系的阶段划分上并不存在根本上的对立,仅是提法上的差异,或者说是各有侧重点。无论是三阶段论还是二阶段论,学者在农业先支持工业,到一定阶段工业再支持农业上并无太大分歧,只是在中间是否存在过渡阶段或相互支持阶段尚存争议,在工业反哺农业的必要性上是达成共识的。

因此,争论的焦点在于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机和政策,即我国是否已达到了工业大规模反哺农业的阶

段,目前我国的经济运行是否存在工业支持农业的时机。从政策层面的争议来看,发达国家在反哺期采用的农业补贴政策和目前一些学者提出的农业支持政策孰优孰劣,仍然取决于对目前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所处阶段的判断。

针对上述争论,本文通过建立工农业技术进步同时内生化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来说明了工业和农业的相互依存关系。模型结论表明:一方面,增加对农业投入是保持我国经济均衡增长的重要条件,从而为工业反哺农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决定了目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仍处在工业反哺农业的初期,或者说是处在一个工业农业相互支持的阶段,尚未达到大规模的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因此,相关的农业支持政策比农业补贴政策更适用于现阶段二元经济结构转型。

二、工业和农业内生增长模型

在增长理论中,以索洛模型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是一元经济结构的增长模型,人均收入提高来自于人均资本的增加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卢卡斯等人的内生增长模型虽然解释了技术进步的来源,但与索洛模型一样,坚持劳动力增长是由人口增长外生决定的假定,仍然是一元经济框架,没有看到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经济行为的差异,这显然不符合二元经济的特征。刘易斯及其之后的二元经济模型在部分程度上刻画了二元经济的特征,表明了非农部分的劳动力增长不是外生的,劳动力由传统部分向现代非农部门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现象,但该模型缺陷在于:第一,仅说明了农业部门对工业部门的贡献机制而没有说明工业部门对农业部门的反哺机制;第二,只强调了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性,而没有说明农业技术进步的机制。陈宗胜等人建立了一个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但该模型仅对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内生化,没有用内生增长理论分析工业部门,而将工业部门看作“索洛经济”,对工业部门的稳态增长分析是不符合现实的。

本文借鉴了陈宗胜模型的思想,重点从两部门同时内生化、技术来自“干中学”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同时对反映二元经济结构的指标如投入农业部门资本比例、工业部门劳动力比例、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产出比例进行动态化处理,建立了二元经济的动态增长模型。

(一)模型的基本假设

1.经济中存在两个部门,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本文各变量用下标1、2分别代表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

2.农业部门的生产函数是: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四、结论

本文在吸收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工业农业相互依存的二元经济内生增长模型,分析了技术进步、资本、产出的动态关系,解释了工业农业相互依存推动经济增长的机制,揭示了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提出了二元经济中部门均衡和整体均衡的条件。

就发展中国家来讲,进入工业化中期,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由于二元经济长期存在,工业生产率提高速度大大高于农业生产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工人收入大大高于农民收入,城乡差别甚大,因此,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仍是第一位的问题,仍要以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经济进步,还不能实施工业大规模反哺农业、以工业发展速度的减缓为代价来补贴农业,从而减缓整个经济发展进程。因为二元经济中工业农业是相互依存的,工业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业发展也需要农业收入水平提高来增加对工业品需求,因此需要增加对农业的支持,特别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业反哺农业是必需的。但是,还不能大规模反哺农业,不能以工业发展速度的减缓为代价。总之,我国目前应该实行“农业支持”政策,增加农民收入,一定程度上反哺农业,但还没有到大规模反哺农业时期,工业反哺农业不是挖工业补农业,是以工业的部分剩余支持农业,工业农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根据模型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农业与工业相互促进,才能实现二元经济均衡发展,为此需要加大对农业部门的投资,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持续技术进步;鼓励投资,加速资本形成,以吸收更多农村劳动力到现代工业部门就业,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为了顺利实现劳动力转移,需要保持两部门的整体均衡发展,而且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和加快资本积累实现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

为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应该采取农业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推广农业新技术,特别是在节约土地型的农业新技术方面加大开发和推广力度,如新型高产粮食品种;要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特点,提高农业的精耕细作程度,走农业集约化发展之路。以此推动农业的持续内生增长,这样才能在农业面积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保持农产品供求均衡和提高农民收入,同时为工业部门提供劳动力,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土地资源。加大对农民的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对于一些紧缺和必需的岗位可由政府免费培训或给予补贴,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同时取消阻碍劳动力转移的不合理制度,实现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这对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工业部门的生产率均有重要的作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