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206例脑血管意外患者急救过程中的心理干预的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206例脑血管意外患者急救过程中的心理干预的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急救期 心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311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使心理方面干预在患者疾患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清醒的脑血管意外患者20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对观察组患者和患者家属在急救过程中的进行心理干预,而后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探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优势。做好脑血管意外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对于患者病情的转归和预后,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将总结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6月~2011年6月进行急救的脑血管意外患者206例,发病均24小时以内,通过经CT或MRI证实,除外严重痴呆及意识障碍,按照“1995年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确诊[1]。将就诊患者随机分为两天组。观察组106例,男76例(72%);女30例(28%);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67.2±4.8岁。脑出血36例,急性脑梗死82例。对照组100例,男58例,女42例,平均70.1±6.1岁,其中脑出血29例,急性脑梗死71例。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此组病例中通过“120救护车”送达医院而无家属陪同18例;因醉酒导致脑血管意外的13例,患者认知清晰,有判断力,故也随机分到观察组7例,对照组6例。

干预措施:对照组根据就诊指南的规定进行基本的诊断及治疗,包括一般查体、CT或MRI、血液实验室检查、简单病因治疗。观察组除和对照组采用相同的诊疗方案外,还同时进行心理干预,即:在进行疾病诊疗过程中,同时了解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积极主动的进行干预。首先向患者或患者家属亮明身份,告知对方自己是患者的救治医师,取得信任;其次简单介绍有关脑血管意外的知识;再者给予患者心理的暗示,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也要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

观察指标: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患者的精神状况,及患者家属的反应进行比较。

结 果

观察组患者采取早期心理干预措施后,大多能积极配合相关检查和治疗措施,不论是否有肢体障碍,观察组平均住院日比对照组少3天左右。此结果与王灵芝等统计结果相近[2]。观察组的患者家属也能充分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未发生医患矛盾。对照组有3例患者家属因对治疗方案不理解,而发生摩擦,虽然再次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对我们的工作也给予了肯定,但不和谐因素可以通过医护人员在患者急救期的心理干预避免发生。

讨 论

脑血管意外是常见和多发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此类疾病的患者大多是从一位健康者而突然发病,不能自理,常出现恐惧、焦虑、消极甚致产生死亡的想法。从而引起患者躯体疾病症状扩大化,加重躯体及社会功能的缺陷,从而对躯体产生直接的病理生理等作用,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均有明显的负面影响[3]。

而对于患者的家属也常常因对病情预期不确定性和过度消沉,而容易产生情绪低落,甚至因为医疗经济负担而拒绝治疗。因此对脑血管意外患者及患者家属实施心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4]。

因此,在迅速确诊脑血管意外的同时,早期积极进行心理疏导,从多方面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以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同时做好脑血管意外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也是对患者积极救治的措施之一。从专业的角度指导家属做好患者思想工作,为在最初的诊疗过程中得到及时的救治,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减轻其痛苦。

在整个诊治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尽量减少不良刺激。此时的患者可因人员的诊疗操作、各种仪器的检查、使用监护仪发出报警声等产生紧张恐惧感,从而增加诊治难度。对于不利于病情恢复的信息最好不要让患者知道,如病情的恶化,治疗方案不理想,医疗费用等,让患者以一种轻松的心态,一心一意的接受治疗。

对于因醉酒发生脑血管意外的患者,患者常因酒精麻醉神经而产生精神反常,不易控制情绪,此类患者的家属更难以沟通。此类患者的发生率7%。有理有据的做出诊断是对这类患者急救期心理干预的重点,适当的妥协或让步也可以起到良好的结果。

语言是医护人员与患者交流的重要工具,掌握沟通技巧和说话分寸可以提高医生的形象,并能迅速掌控局面。该大声说话时就不要窃窃私语,以免引起患者误会,以为在谈论他的病情,加重其心理负担。还要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使他们心理上有被“重视”的感觉。

通过对脑血管意外患者急救期的心理干预,患者都容易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日后康复的过程中能建立正确的态度和观念[5]。患者的家属也能理解和支持医生的诊治工作,大大减少了医患矛盾。因此对脑血管意外患者在急救过程中的心理干预是有效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较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更能适合疾病的康复,对社会的稳定亦能起到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学杂志,1996,29(6):382.

2 王灵芝,柯绍发,杨丽华,等.心理干预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平均住院日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8):157-158.

3 关文标,高德九,李安民,等.早期心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抑郁患者的近期效果[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6832-6833.

4 王艳云,王拥军,等.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心理防御及心理干预策略[J].中国临床康复,2005,9(9):138-140.

5 范玉华,等.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干预[J].现代医学实践,2005,17(9):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