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五年制高职体育俱乐部教学中的学生学习行为的调查和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五年制高职体育俱乐部教学中的学生学习行为的调查和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主要从主、客观原因、师生间关系、学习过程中交流状况等方面对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学生的课内学习行为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 体育俱乐部教学 课内 学习行为

一、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要改变这种不利状况,就要对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从而改善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是现在高职学校比较流行的体育教学模式,只有对学生课内学习行为进行调查,才能发现问题,提出对应的措施。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为了本研究,我查阅了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大量的相关书籍与学术期刊。这些资料为论文的完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问卷调查法

在学校就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随机抽取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生在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下的学习行为状况,对所调查的数据结果进行汇总,集中说明五年制高职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整体情况。在正式测试前先后走访了多位相关专家,结合他们的意见对内容进行了修订,并再次回访。专家一致认为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在2008年3月至2009年8月间,先后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98份,回收率99.67%;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检验发现,有效问卷586份,有效率97.99%,其中男生304人,女生282人。

(三)数理统计

对所收回的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并运用检验法,对数据结果进行了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部和外部原因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状况直接体现教学形式实施情况。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以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威严、高深与高不可攀。学生认为教师在学习中的地位是不可代替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相当少。学习是一个互助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帮助都能很好地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因此,对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下学生的学习行为主客观动力原因、学生对教师教学中的态度、学生互帮互学状况的调查,可以全面反映学生在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受益状况。

(一)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学习的主观原因

通过随机抽样,对部分五年制高职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学习的主观原因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男生参加体育俱乐部的主观原因前三位的是“增强体质”、“丰富业余生活”与“社会交往”;女生参加体育俱乐部的主观原因前三位的是“应付考试”、“丰富业余生活”与“增强体质”。其中,大多数学生对“增强体质”的目标是肯定的,且无男女性别差异,但在“应付考试”目标上,男女性别差异非常显著,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从“丰富业余生活”目标趋向看,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比例也较高,但却呈现非常显著性别差异,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学生选择“学习运动技术”的比例相对较低,并且女生比男生更低些,另外,部分学生表达了对体育学习“社会交往”目标的关注,但是性别差异明显,男生高于女生。

在“应付考试”目标上,男女性别差异非常显著,可能是女生对参加体育俱乐部的现实性更明确所致,也表明目前体育课考试对女生来讲,与男生相比要面临更大压力。学生选择“学习运动技术”的比例相对较低,并且女生比男生更低些,表明大多数学生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忽视运动技术提高的重要性,在今后教学中教师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特别是女生)的技能学习意识。另外,部分学生表达了对体育学习“社会交往”目标的关注,但是性别差异明显,男生高于女性,因此,有必要在俱乐部教学中发挥体育活动优势,进一步突出体育活动的“社会交往”功能,特别关注女学生体育活动的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参加体育俱乐部学生学习的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包括学习环境、场地设施等方面,对学生学习行为影响有重要作用。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的客观原因的调查结果如下。

受“同学朋友的影响”和“体育明星的影响”而参加体育俱乐部的学生较多,其中,受“体育明星影响”,男生与女生比例相比差异显著;“家庭成员的影响”也是学生参与的重要客观因素,但相对其他因素较低,同时也未显示性别差异;此外,受“体育类书刊的影响”比例显示出男女性别差异,而受“媒体的影响”无性别差异。

受“同学朋友的影响”和“体育明星的影响”而参加体育俱乐部的学生较多,而受“家庭成员影响”参加体育俱乐部的学生相对较少,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影响逐渐淡化,体现了高职学生体育学习锻炼参与的自主独立性逐渐提高。此外,受“体育类书刊的影响”比例显示出男女性别差异,而受“媒体的影响”无性别差异,这表明媒体由于强烈的视觉感官效应对学生的影响特别大,今后教师可以借助媒体的优势进行教学。

(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学内容的实施。在教育理论的研究中发现,当前教师的角色已经由原来的教授者、知识的传授者与领导者转变成为现在的引导者、协调者。总之,不管教师角色怎样转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教与学中都是最重要的。为了反映互动的情况,我对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时是否协助过教师完成教学内容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协助教师完成教学内容在性别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有68.43%的男生协助过教师完成教学内容,而只有38.30%的女生协助过教师完成教学内容。卡方检验表明,与女生相比,参加体育俱乐部的男生更乐意帮助教师完成教学内容。

协助教师完成教学内容在性别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由男、女天生的性别差异决定的,即在上课时,男生更愿意张显自己,女生天生比较内敛,不太主动表达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多调动女生,刻意安排女生协助教师的机会。

(四)学生对教师地位的认可程度

通过对参加体育俱乐部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地位态度相当肯定,统计结果如下。

男女学生对教师地位的态度无差异。总体来看,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4.4%,认为“比较重要”的占25.43%,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占39.93%。

这表明:教师在大部分的学生心目中地位是重要的,不管教学形式、教学环境的变化,还是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的地位都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更需要扮演好这个角色,做好学生的引导者。

(五)学习过程中学生间相互交流状况

通过对学习过程中学生间相互交流的状况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73.55%的学生表示在学习过程中愿意与其他学生进行“相互交流”,检验显示,男女生比例无显著差异。

体育俱乐部区别于传统的教学形式,其突出特点是将具有共同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而不是根据班级人数统一实施教学。体育俱乐部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和平台,增加了具有共同爱好的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相互认识、相互交流与相互提高的机会。调查说明体育教学俱乐部组织形式,可能更加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特别是女生表现更为突出。

(六)学生在体育俱乐部的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状况

团队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平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状况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学生通过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的学习中,50.34%的学生“接受别人的帮助”,73.38%的学生“帮助过别人”。其中,在愿意“接受别人帮助”的态度上,呈现性别差异,男生认同的比例高于女生;而在对待“帮助别人”的态度上,也呈现性别差异,男生愿意帮助别人的比例高于女生。

上述结果表明,女生在“接受别人帮助”方面和“帮助别人”两方面,与男生相比,显得比较被动,可能与女性较强的害羞心理有关系。但是,从女生愿意或者帮助过别人来看,俱乐部教学对女生乐于助人还是有所帮助。因此,在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中,教师应注重开导女生,适当改善女生自身害羞性格,克服接受别人帮助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培养和提高女生的人际交流能力。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俱乐部有许多优势,虽然男女生之间存在性别差异,但还是受到广大学生的认同。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得到了广大高职学生的认同,学生参与的主观原因不尽相同,但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丰富业余生活”与“社会交往”,学习运动技术的需求不高。学生参与的客观原因主要是受“同学朋友的影响”、“受媒体的影响”与“受体育明星的影响”。在“社会交往”、“受体育类书刊的影响”等方面,男、女生存在性别差异。

2.不管教师角色怎么样转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教与学中都是最重要的。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一方面是教师在实施教学策略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协助教师完成教学内容的状况,后者更能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互动的主动性,也能体现出互动的实际意义。协助教师完成教学内容在性别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教师在大部分的学生心目中地位是重要的,不管教学形式、教学环境的变化,还是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的地位都没有发生改变。

3.体育俱乐部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和平台,增加了具有共同爱好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认识、相互交流与相互提高的机会。调查说明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可能更加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特别是女生表现更为突出。

(二)建议

在开展高职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男、女性别差异,注意区别对待,因势利导。

参考文献:

[1]王港.我国五年制高职现有体育俱乐部的构建形式[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36-37.

[2]钱杰,姜同仁等.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67-78.

[3]季红萍.80年代来我国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综述[J].体育与科学,2001.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