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合理探究 有效促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培养这些能力需要具备探究意识,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质疑;探究能力; 自主探究
一、前提:转变观念
“这题要讲吗?”“要”,“听懂了吗?”“懂了”,这样的问答,曾经常常出现在我的课堂中,在农村初中教学的这几年里,作为教师,我是权威,有着不可撼动的统治力,学生无条件服从、听从,我讲你听,我讲你记,我讲你练,学生在模仿、练习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尽管我常常感动于自己每一次询问都能得到学生的肯定答复,但事实上,我讲完,学生是不是真的全懂了呢?理性的思维告诉我,未必。
近年来,笔者有幸参加了各类的培训学习,接触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面对本校生源不是很好的情况,与其固守自封,不如试着改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在教学中,教师具有主导作用,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教学中从“满堂灌”到“该出手时再出手”,一切以学生学到有价值的知识为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虽以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为目的,但是更应该具备主动质疑、合作探究等能力。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经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因此,作为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语言应丰富、灵活,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探究,更应全身心投入,有技巧、有艺术性的评价学生,使学生如沐春风进而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二、过程:学会探究
探究性学习给了学生体验数学研究过程的机会,从而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Step1: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想让学生学会探究,首先教师必须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兴趣,进而引发探究。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也应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而激发学习的热情。如设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情境时,我通过给出丢番图的墓志铭:“过路的人,这儿埋葬着丢番图。他一生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十二分之一是无忧无虑的少年。再过去七分之一的年程,他建立了幸福的家庭。五年后儿子出生,不料儿子竟先其父四年而终,只活到父亲岁数的一半。晚年丧子老人真可怜,悲痛之中度过了风烛残年。请你算一算,丢番图活到多大,才和死神见面?”同学们,你们能请计算出丢番图到底活到多少岁吗?类似的情境还有很多,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抓住契机,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尽管初中生的心智逐渐成熟,但是适当的物质奖励,能够助推学生不放弃探究。笔者常常觉得农村中学的孩子很可爱,一颗巧克力,一支棒棒糖,就能让他们露出喜悦的笑脸。在起始阶段,教师的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
Step2:由浅入深,强化探究
在初中众多学科中,数学问题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从某种程度上展现了数学别具一格的美。教师在设计题目的过程中,应从简到难逐渐过渡,一步步引发全体探究,拓展个性优势。例如:在学完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过后,可设计如下一系列练习,现有一个矩形,要求用一条直线,把它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在学生掌握了方法后,再设计如下题目:有一块钢板(如图1),请你用一条直线将其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此题是对轴对称性质的运用,重点是把这个图形分解成两个矩形,大部分同学采用的是图2、图3,但是有两位同学采用的是图4的解法。在教学中,应实现“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师总结的时候,应强调,很多题目的解答方式有多种,鼓励学生多琢磨,多探究,特别是一些几何证明题,争取找到最佳解法。图1图2图3图4另外,数学学科的另一特点是一题多变,通过变式练习,可以巩固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讲授《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的时候,可设计如下练习:(1)已知:梯形ABCD中,AD∥BC,AB=CD,∠C=60°且对角线BDCD,求∠ADB的度数。
变式①:若把条件“AB=CD,∠C=60°”改为“AD=AB=CD”求∠ABD的度数。
变式②:在①的条件下,在若此时梯形的周长为30cm。求梯形的各边的长
图5为了让学生真正弄懂、学透,“费时”“费力”些也是值得的。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逐渐提高。
此外,笔者认为,结合学案,专题学习,有利于学生积累探究经验,进而形成探究能力。
Step3:学会质疑,自主探究
如果学生只会解题,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只是机器。我常常给学生灌输“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思想,而且注重在学生中收集解题好方法的累积。所以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之后,学生的大胆质疑、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一次复习课上,给出了如下题目:如图6,点A在双曲线y=1x上,点B在双曲线y=3x 上,且AB∥x轴,C、D在x轴上,若四边形ABCD为矩形,则它的面积为多少?
在讲解本题的过程中,我的方法是:
设A(x1,y1),B(x2,y2),得:s=(x2-x1)y2=x2y2-x1y2,又y1=y2,x2y2=3,x1y1=1,从而s=2。为了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巩固情况,我出示了下题:如图7,点A在双曲线y=1x上,点B在双曲线y=3x上,且AB∥y轴,则ABO的面积为。
图6 图7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计算,巡视一圈后,我发现,一半左右的同学做出了正确答案,但是剩下的同学还是没答对。正当我甚是沮丧的时候,班级里的小丁同学说:“老师,其实我有更简单的方法。”我请她走到台前,她的解题方法如下:延长BA交y轴于点E,根据A,B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所以s=3-1=2。她的解答得到了更多同学的认可。然后我检查了那些学困生,他们居然都创造了“奇迹”,把答案做出来了。对于丁同学的解答,我心服口服,表扬了她敢于质疑的良好品质,同学都向她竖起了大拇指,最终,我们一致同意将此题解答方法命名为“丁丁”,让她充分体会到探究带给她的成功,之后的学习中,她更加努力。正是由于她的优秀,带动了其他同学,也鼓舞了其他同学。类似的例子还有一些,不得不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作为教师,切不可小看学生的实力,放低姿态,有时候,教师“糊涂些”,也未尝不是好事。
三、反思:“度”的把握
与“探究性学习”相对的概念是“接受性学习”,哲学上认为:“存在即合理”,笔者认为,探究性教学,也应该把握一个度。如果所有的内容都探究,那教学安排上给的时间肯定不够,而且我认为,有些概念的教学是不适合用探究式教学的方式的,如七年级数系扩充时的新概念:有理数,再如绝对值,相反数,这些定义,我认为,没有探究的必要,而且即便探究学生也未必能命名出这些概念,所以,我觉得接受性学习也是不可取代的,而各种教学方式都有优缺点,作为教师,应做的工作是扬长补短。应该把两种教学方式有机的结合。一方面,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不具备一定知识贮备的探究必然是无效的。而且数学是严谨的,探究的结论,需要做到规范化,如果只注重探究,反映出的问题是,学生思维很活跃,但是书写过程不规范。另一方面,探索性学习是促进接受性学习的重要条件,如果一味的采用接受性学习,那么课堂会显得沉闷,学生参与不足。
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在教学之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需明确的是,无论怎样,应始终把学生的学习需求放在首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走近数学、走进数学,爱上数学,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金战.数学是怎样学好的[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