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第四次浪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第四次浪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回顾历史,香港都不是伸手要政策、得好处。面对未来,香港要抓住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

机会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忧虑相伴。展望未来十年,中国发展将进一步腾飞,人民币国际化也将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之一。这一切将为香港提供巨大的发展机遇。香港金融产业须顺势而为,认清大潮流、大趋势、大方向,抢占制高点,在为国家做出新贡献的同时,为香港创造新的繁荣。机会有,办法有,信心更要有。

关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本人充满信心。一是因为香港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二是源自近30年来香港服务内地、自强不息的历史。

香港拥有健全的司法制度,奉行自由经济,政府廉洁、税率低,便利营商的管治理念深入人心。这些听起来像老生常谈,却实实在在是香港竞争力的核心。好比空气一样,人们知道但未必感觉到它的存在。只有当气压不足或污染加剧时,人们才会意识到空气的重要。

讲到得天独厚,香港背靠祖国内地,与内地城市相比,不仅不用向中央缴税,而且可以独立制订政策和法律,这是任何一个内地城市都享受不到的最大的优惠政策。与新加坡等地方比较,香港有内地做靠山,不需要承担国防、外交的责任,有条件维持一个相对较小的公营部门和低税制。香港可谓左右逢源,享受双重优惠。

这些独特的优势,加上港人敢于打拼、善于打拼的精神,使香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大潮流中,担当中流砥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浪潮:转口贸易。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通过香港的转口贸易,内地产品源源销往国际市场,赚取宝贵的外汇,用于国家的经济重建。在中国改革开放这“第一桶金”的原始积累中,香港之地位无可取代;第二次浪潮:直接投资。上世纪90年代,港商将制造业北移,率先进入内地投资设厂,促成了内地的出口加工产业和出口加工带,对于中同今天成为“世界工厂”居功至伟;第三次浪潮:资本市场。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起,内地数百家国有和民营企业成功地通过香港登陆国际资本市场,香港市场H股及红筹股的快速发展使这些企业不仅获得了持续融资的平台,更以市场的力量促进了中同国企的体制改革,为其成为国际级企业奠定了基础。香港市场也成为中国急需发展资金的民营企业资本融资的最重要途径。

比较东欧国家经济转型的历程,可以说,若没有香港,中国改革开放的路会漫长、坎坷许多。

香港在服务内地的同时,也成功地转型为以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系,并成为国际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回顾这三大潮流,香港都不是伸手要政策、得好处,而每次香港都顺应国家发展大势,提供了高增值的服务。面对未来,香港在与内地的经济往来中,应继续秉承“顺势而为、互惠互利”的原则。

如果我们正确地认识上海与香港在中国经济不同发展阶段中的角色,我们的信心就不会被削弱。上海的发展,包括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对于香港不仅不是负面因素,而且有可能成为积极因素。

过去20年,香港市场是内地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融资平台。在此期间外边的池子大,水很深,内地企业到境外融资,好比鱼喜欢游到外面的深水里。现在上海、深圳也迅速发展了,内地的鱼池扩大了,水也足够深了,鱼也就有了选择,就不一定要全要到外边了。甚至内地计划推出国际板,要把外边的大鱼吸引进来。这是很自然的事,既无必要也无理由过于担忧。

当然,由于国内金融体系还未完全开放,而国民财富又在迅速增长,国内的资本市场在短期内还会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内持续保持高估值、高流动性之特征。那里的水可能更深,水压更大,对不少鱼可能更有吸引力。这种现象是短期存在的客观现实,但不会是永久的常态。

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港人应尽早走出担忧与无奈的心态,以平常之心对待内地资本市场高估值的现状。这种状态会持续一段时间,但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内外水位自然会日趋接近。

总而言之,香港过去独享内地企业融资平台,是历史发展中的幸运与核心优势的结合,但不是香享的权利。对于上海的发展,香港不应有挫折感,如同我们不会对纽约、伦敦或东京的发展有挫折感一样。上海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结果,如同香港今天的成功同样是得益于国家的发展。上海越发展,意味着中国越发展,上海越开放,意味着中国也就越开放。中国的发展与开放永远是香港最大的福音。这在金融领域尤其如此。

200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1.4万亿人民币,是1978年的86倍。2009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超过2万亿美元。经过30年的努力,中国基本完成了财富的原始积累。

财富积累阶段的特征是“钱往里流”。今后,在继续积累财富的同时,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将是财富的保值与增值,“钱往外投”将成为中国发展新的特征。

中国正在从资金需求国向资金盈余国转变。这好比三峡大坝蓄水基本完成,接下来必须放水发电。如何将水有序地引出来,并为投资者带来回报,是香港新的课题和巨大商机。香港在这方面做好功夫,服务好内地,将为香港金融业再带来20年的繁荣。

从“钱往里流”到“钱往外投”就是中国资本流动的大趋势。与此呼应,人民币国际化将成为未来十年全球资本市场最令人瞩目的事件之一。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已日渐清晰。这一路径最显著的特征,将体现在地域发展和货币功能上的三个飞跃。在地域上,人民币将会逐渐从周边国家、地区的有限流通,发展成为亚洲区域性的货币,最终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化。在货币职能上,人民币已经开始作为贸易结算货币,逐步将成为投资货币,最终成为广泛接受的储备货币。

香港要以当初迎接内地改革开放的激情和敏捷,迎接“钱往外投”带来的历史机遇。香港作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具备先行先试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必要条件,毫无疑问是人民币走向国际最佳的试验田、先行官。去年中,中央批准香港从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及在港发行人民币国债就是良好的开端。

不久前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赴京述职时,总理明确表示,支持以香港作为国家金融改革的试验场。国家将会继续推进在香港开展人民币结算、人民币融资,和人民币直接投资等多种业务。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香港必须进行前瞻性战略投资,做好相关准备。一是基础设施应早日到位,进一步融入国家的发展规划,不要等车到门前才修路;二是适时推出人民币产品,为人民币成为清算货币提供必要的载体,好比是车,没有足够的车,人民币国际化的流量也就无从形成。三是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与风险管理。没有足够的风险管控,人民币国际化车流的闸门就不敢轻易开启。

当我们的策略顺应了国家发展大势,我们的建议就容易为中央所采纳;当我们的方案符合互惠互利的原则,我们与内地的合作就更为畅顺。要摈弃“赚快钱”的心态,看前些,看远些,不要指望路一修通马上收钱。人民币国际化是

个渐进、漫长的过程。各项准备越充分,越有理由说服中央提速,也就越早带来实际的利益。

跨境贸易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三步走的第一步。不过,自去年7月初香港推出试点以来,企业利用人民币结算并不活跃。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民币进入香港的渠道不畅。香港不仅人民币的存量有限,而且缺乏可用人民币直接投资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居民均缺乏持有人民币的动力。

我们再借用车和路的比喻。香港的市场基建,例如升级交易、结算系统,修订规则等等好比修路,而人民币来港好比是车流。车到门前才修路固然不对,但若无法估计何时才会来车,车流量有多大,筑路者将十分茫然。香港可以决定路怎么修,不过,哪种车允许上路,哪些地方的车先上路,决定权在中央。

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阶段较为缓慢,鸡与蛋孰前孰后会继续困扰我们,这可以理解,万事开头难。我们相信,一旦积累到临界点,将会产生爆发式增长。问题是,若仅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从起步发展到临界点,将会是个长期、坎坷的过程,甚至可能出现反复。这是香港这样大市场、小政府的环境中尤其如此。

若中央放宽人民币流入香港,允许更多机构在港发行及购买人民币投资产品,好比引导车流进入新修的路网,可以对市场设施进行压力测试。在对车流增幅有明确预期之下,进一步优化道路设施的积极性将会倍增,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也就是说,中央有必要考虑适当放宽某些人民币资本项目。其目的不是为了提前开放资本项目本身,而是为了推进人民币经常项下的贸易结算业务,缩短人民币在清算货币阶段的缓慢启动过程,同时为人民币成为投资货币积累经验,进而加速人民币国际化之整体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对国家充满巨大的战略利益。人民币成为全球储备货币提前一年,对中国经济安全与发展之意义可能是数年。这件事容不得有延误,更不能出现反复。唯有中央适时的政策引导,才能加速这一进程。

开放有没有风险?有;提速有没有风险?有。但中国发展到今天,不开放、不提速,对国家、对民族风险可能更大。车在高速路上跑会有风险,但不修高速路的代价可能更大。三峡大坝里的水不可能永蓄不放。随意放有风险;但都快溢满了还不放,风险更大。

总之,人民币国际化既是中国崛起的结果,更是推动中国崛起的动力。有风险、有挑战,更有回报、有机遇。我们不仅要走得稳,还要争取走得快,这样才能不辜负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