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化学教学中巧用设疑式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化学教学中巧用设疑式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阐述如何通过设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设疑式教学 设疑释疑 激发

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化学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在升入高中以后,却渐渐地对化学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了?这是为什么呢?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是基础化学理论、基础元素化学,这部分知识的特点是知识点较散,有些内容很抽象,特别是高中化学更是如此。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遵循中学化学教学法,研究化学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采用设疑式教学,优化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什么是设疑式教学呢?就是从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并用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叫设疑式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起点是“疑”。有了“疑”,才能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所以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自觉的学习活动,是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问题即设疑,教学的核心就是解决问题即释疑。那么,化学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呢?

首先,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物质的量 ” 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讲授了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和物质的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又比如,讲解“氨气喷泉实验”时,设问:氨气为什么会产生喷泉?若换成是 O2或 H2,能产生这种现象吗?另外,举例哪些气体与液体作用可能会产生喷泉?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常见气体的性质与压强之间的关系展开深入的讨论,这就做到了寓难点于“设疑”之中,寓解疑于趣味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次,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因为设疑的位置最佳,达到的效果也最佳。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学生的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学生激发相应的动机。所以,对于设疑点,教师要精心选择。另外,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 ” 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等等状况,这些情况下,可以设疑,以此达到引导学生的目的。例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演示 Al(OH)3分别和HCl、 NaOH反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 Al(OH)3 既能和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铝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接下来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教材,就会有目的性、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养成研读教材的习惯。

再次,应在关键处设疑。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效率。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是关键处,什么是关键处呢?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另外,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在这些关键处,就需要教师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及时发现学生的疲惫、无趣等信息,并采取相应的巧妙设疑、及时设疑等措施,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释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是质疑与释疑的过程,应该由:什么?为什么?怎样?结果怎样?等等前后连贯的问题所组成。如,在进行“原子结构”的教学时,创设这样一组问题情境:①既然原子核带有正电荷,电子带有负电荷,原子核的质量又远大于电子,电子为什么没被吸进原子核内?②电子绕核运动和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本质上是否相同?③原子核外的多个电子是一起在核外某一处运动,还是分散在核外不同距离处运动?④某一具体元素如镁的核外电子排布由第一层到第三层,为什么是2、8、2,而不是2、7、3或2、10?由于这组问题逐个深入,步步提高,必然引起学生的定向反射,诱发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活动。所以,用连贯的“问题”编排教学过程,就是引起注意,激发思维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