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式英语与英语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式英语与英语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受到母语的影响,生搬硬套汉语的词汇和句法,在英语交际中出现了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的畸形英语。西方人把这种不合乎英语规范的畸形英语称为Chinglish,即中式英语。在英语教学中,中式英语的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就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作了简要说明,并建议广大教育工作者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中式英语的产生。

关键词: 中式英语 英语教学 对策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在当今世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英语,中国的各大院校也开始注重英语的学习。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一些学习者没有很好地结合语言环境,而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思维方式生搬硬套,形成了不符合英语规律和习惯的中式英语。

什么是“中式英语”?曾先后在外文出版社和中央编译局工作过八年的美国专家Joan Pinkham在她的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一书中给“中式英语”下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Chinglish,of course,is that misshapen,hybrid language that is neither English nor Chinese but that might be described as “Englis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当然,所谓的中式英语就是那种畸形的、混含的、既非英语又非汉语的语言文字,也可以称之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李文中认为:中式英语也被称为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把汉语的语言规则运用到英语语言之中,受汉语的思维方式和相应文化背景的干扰和影响而说出或写出的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中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影响和干扰,将汉语的语法规则与习惯硬套入英语,从而产生的不合规范或是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本文先分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再进一步探讨英语教学中对中式英语可能的解决办法。

一、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

1.思维方式的不同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于它们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萨贝尔―沃尔夫假说,萨贝尔―沃尔夫的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认为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世界观。其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在修正语言绝对论的基础上,提出虽然语言结构不能决定我们的世界观,但却能影响语言使用者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看待世界。然而许多专家、学者对萨贝尔―沃尔夫假说提出了质疑,如:皮亚杰以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发展为例,提出只有思维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语言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他认为思维决定语言。尽管语言和思维关系的争论长久不衰,但目前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在表现,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国学生已经习惯了汉语的思维方式表达,在英语学习中套用汉语的思维模式,形成典型的换汤不换药的中式英语表达。庄绎传认为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对原文理解不透;二是对英语的特点不熟,沿用汉语的搭配和结构。综上所述,“中式英语”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汉英两种语言在文化和语言方面的不一致性,而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思维差异。中国人重“形象思维”,而欧美人重“逻辑思维”,所以使得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中国学生输出的句子与欧美本土人产出的大相径庭。如要形容一个人身体健康,中国学生会这样说:“His body is very healthy.”这句子似乎并没有错,却让外国人啼笑皆非,觉得不可思议。他们会简单地这样表述:“He is very healthy.”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而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对不同的语言留下抹不去的痕迹。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如西方人表达观点时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中国人站在别人的角度,因此中国人经常用“You first please.”来表达“您先请”,而规范说法是“After you.”。

2.语言的负迁移作用

Lado在他的著作《跨文化语言学》中提出了“语言迁移”这个概念。他认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广泛地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并经常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徙到第二语言学习中去。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相同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这时母语规则能够减轻外语学习的负担,减少外语学习中的错误,促进外语的学习。比如,中国学生很容易记住英语句子:He comes from Beijing.这是因为,表达同样意义的汉语句子“他来自北京”的语序和英语语序相同。

另外,负迁移是指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有差异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母语便会干扰外语的学习。

例1:我们相信他没有说谎。

Chinglish:We believe that he didn’t tell lies.

English:We don’t believe that he told lies.

按照英语习惯,当动词believe,think,suppose等引导否定意义的宾语从句时,通常将主语从句的谓语加以否定,宾语从句的谓语仍然用肯定形式。

例2:你的作文中有几处拼写错误。

Chinglish:You’ve done several spelling mistakes in the composition.

English:You’ve made several spelling mistakes in the composition.

例2中的汉英词义差别甚微,习得时的困难远大于差别明显的词汇。在这种情况下语言负迁移更易发生。英语教师和学生正视中式英语,仔细区分导致中式英语的原因,是解决英语学习难题的重要策略。

语言的负迁移是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要克服的一大障碍,起着“干扰”作用。因为英语和汉语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各属一大语系,有各自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可以说没有丝毫亲属关系。中国学生学英语,汉语对英语的消极影响很大,汉语在词汇、语法结构及表达方式各个层次上有诸多特征,中国学生总是有意无意地将其迁移到英语中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中式英语。汉语中的某些习惯用语如“老少”、“新旧”等,学生总是按汉语的结构对等地翻译成“the old and the young”、“new and old”,其实,按照英美国家的习惯,则应翻成“the young and the old”和“old and new”。

3.文化的差异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扎根于社会文化土壤的产物,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相差甚远,如果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按照母语文化背景知识进行交际,就有可能造成交际失误,从而影响传情达意。中式英语的产生无疑是中国文化与英语相结合的产物,是国人运用英语这个语言外壳结合中国特有的本土文化,对这种语言进行重新编码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式英语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现实。但要指出的是,这种方式不是语言的正常表达,常常令人啼笑皆非,使跨文化交际的渠道变得不那么畅通。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不了解文化的差异,用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进行跨文化交流,就会导致不理解或误解,闹出笑话,甚至产生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这样的错误比语音错误和语法错误更难以让本族语使用者所接受。例如,西方人非常强调个人隐私,而中国人则往往对此认识不足,常喜欢打听一些个人的情况,因此,在与中国学生的交谈中,西方人有时会略带不快地感叹:“我好像去了一次警察局或移民局,因为他们总是问我‘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ere do you come from?’‘How about your salary in China?’。”

此外,中西颜色代表意义也存在差异,在汉语中,人们喜欢用“红”字来搭配组词,因为它象征着“喜庆、吉祥、成功、革命”。如“红榜”、“红利”、“红人”、“红装”、“红军”等。而在英语中“red”有“愤怒、危险、暴力、流血”之意。两个不同的民族在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社会习俗和文化背景。在英国,基督教文化等宗教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在语言中,也就产生了大量的与宗教文化和宗教活动相关的词汇的表达方式。比如,“一贫如洗”――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等。同样,汉语中的阴阳八卦,佛教与孔儒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龙”在东方是帝王、威严、尊贵、昌盛的象征,“龙腾虎跃”、“龙马精神”、“龙的传人”等词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对龙的尊敬和喜爱。但在西方,dragon却是长着翅膀、口喷烈火的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因此,在翻译汉译英时,“龙”尽量不要译为英文中的“dragon”,如:“四小龙”(Four Tigers);“龙腾虎跃”(a scene of bustling activity;full of vigor and enthusiasm);“上海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龙头”(Shanghai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China’s economic construction.)。

二、避免“中式英语”的对策

1.提高教师水平

国内的环境对外语学习者有一定的限制,而大多数教师都是在国内学习语言的。那么,教师避免说出中式口语或写出中式英语句子是其自身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英语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教些语音、语法、词汇等,而是涉及多学科的一门学问。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自身不仅要做到“语言通”,更要成为“文化通”。由于环境限制,学校应尽可能地给教师提供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从教师自身来说,应不断学习、获取更多更新的语言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促进自己的语言教学能力,给学生营造出较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让学生慢慢形成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此外,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收集学生的“中式英语”案例,以此来提醒学生避免出现“中式英语”的错误。

2.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

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其母语和文化意识已经根深蒂固了,因而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将其应用于英语学习,以至于产生了中式英语。形成英语思维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从多方面努力,营造出语言环境。在听力方面,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应鼓励学生直接接触英文的原版材料,多听原版的音像、广播材料,让学生在真切、轻松的语言环境中吸收英文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在口语方面,可以采用交际法,增强英语语感,通过布置诸如复述故事、角色替换、情景对话、专题讨论、口头作文等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乐在其中;在阅读方面,建议他们多读原著、多揣摩、学习英语作家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当头脑中的素材有了一定积累的时候,学生自然会培养出英语的思维方式。

3.多方面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著名的外语教育家王估良曾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我们应多了解西方的本土文化及人物风情,知晓其语言习惯,全面了解中西方文化的思维差异及其表达方式,还要大量阅读,广泛接触并熟知中西方社会习俗及具体的语用环境。学习英语不是语言问题,而是文化问题,只有学懂英语的文化,才能够正确使用英语。中式英语若没有造成文化冲突的尚可接受,如Long time no see;但若造成文化冲突,则一定要谨慎。如“Shanghai pixie”,在英语中,pixie这个词指童话中的小仙子、小精灵,那么Shanghai pixie就有可能被误解成“上海小精灵”,而非想表达的“上海皮鞋”,这与环境文化产生了冲突,我们要加以克服。

总之,中式英语是在英语学习者中常见的问题,作为学习英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我们要本着客观的态度了解中英在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逐渐摆脱中文影响,适应英文思维与表达。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意识到英语习惯的重要性,逐渐克服中式英语的错误。

参考文献:

[1]Joan Pinkham.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3]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4]王福祯.中国人最易说出的中式英语[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5]王谦.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英语教学,2008,(3).

[6]庄绎传.也谈中式英语[J].中国翻译,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