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学现状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学现状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立足民族地区校本培训实际,立足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实际,简要提出了农村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职业定位和传统教法;完善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编制,还教师专业本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研组建设,以教研组为依托,搭建好校本培训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要力求改变传统职业观,增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觉醒,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等。通过本文反映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和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校本培训的瓶颈,提出突破瓶颈的相应对策,力求促进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学现状与对策

1.新课程呼唤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力求把学生从“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求教师变传统的“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以变应变,农村教师要适应新课程,驾驭新课程决不能满足于职前教育的知识储备,教学相长,要变“一桶水”为“长流水”。“问渠哪有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观念,变阶段性“充电”为全程学习、终身学习,养成不懈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增强教育智慧,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教师专业发展及特点概述

“教师必须拥有持续发展的机会,并在实践中提高教师自身教育实践的水平和能力,最终改进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不断进行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顾惠梁、张雪龙、刘国化合撰.《怎样提升每位老师的专业水平》,中国教育先锋网,2008.4( 来源于上海教育第2005-12A期)“所谓教师专业发化,是教师按照职业岗位需要,实现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科知识的专业化;二是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老师偿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的过程。”教师应首先明确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什么是教师专业化?再进一步领会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以制定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

朱益明著,《校本教师发展论》,第43页,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4实践表明,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具备以下特点:①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经验性的活动,即教师从事具体的教学、评价、观察和反思活动;②教师专业发展以调查、反思和实验为基础,学习者自己提出问题并找到答案;③教师专业发展是合作性的活动,教育者之间分享知识,关注的是教师集体而不是单个教师;④教师专业发展是来自教师的工作,并与教师工作密切相关;⑤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持续的不断进行的活动,在活动中模拟与训练,围绕特殊的实践问题解决问题;⑥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变化的其他方面紧密联系。

3.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宏观因素

一是农村学校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科学学院和教育科学单位的时空距离太远,享受不到来自于高等院校的前沿且高层次的教育资源;二是县级教师管理部门、师训机构和教研机构没有健全系统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体系和评估体系。

4.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4.1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育专家的引领,借力起步。教育专家见多识广,对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课程的编排与设计、学校的课堂教学实践等都有着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既能从宏观上统领教育发展,又能沉入学校课堂实践,了解指导教学,每位教育专家都是某一领域的活的“教科书”。农村教师受地域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的特殊影响,一般无缘与教育专家面对面的对话机会。“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再优秀的理论或经验写在书上是“死”的东西,靠老师自己去领悟,因受知识底蕴等因素的影响,能领悟到作品精髓十之二三者为少数。但是通过专家的讲解点拨,效果就会翻倍,也许只需一两个小小的案例,也许只需两三句浅显易懂的话语,就会使听者心里一片亮堂,豁然开朗,跃跃欲试。所以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育专家现身说“法”,需要教育专家“指点迷经”,需要教育专家牵手引领。

对策:地方教师管理部门和教育培训机构要建立健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强化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制定农村教师定期培训的“走出去”制度和引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急需的教育专家“请进来”制度;急农村教育发展所急,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所需,切实做好教师培训和专家引进工作,起好牵线搭桥的桥梁作用。

肤浅贯彻新课程:“新教材、旧教法”,“穿新鞋、走老路”,“灌输式”、“填鸭式”的传统方法盛行不衰。

对策:教师管理部门和教育培训机构要着眼农村学校校本培训实际,建立健全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的长效机制;学校要健全校本培训管理制度,加大校本培训投入,保证校本教研有序高效;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要物色好教科室主任或教研组长的人选,建立能者上、优者奖、庸者让、劣者下的能动机制和激励机制,定期开展教科室主任或教研组长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组织领导校本培训的能力水平。

4.2教师要力求改变传统职业观,增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觉醒,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质量意识淡泊。每次分析教学质量时,总是客观原因多于主观原因,自我理性分析不足。如每期的质量分析,每位教师在对质量分析总结上都有这么一条:由于语言不通、沟通不畅,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基础薄弱等原因造成学生成绩不理想,所有责任全赖在学生身上。笔者曾和一位新分配的汉族老师在村小共事过一年,该新教师很清楚自己的教学对象,明白自己和学生之间的最大障碍是语言,于是下决心加以克服,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彝语,跟着我学,跟当地的老人、儿童学,结果不到一年就掌握了彝族日常用语,上课时能有双语进行教学了。一年以后学会了很多彝族“尔毕”(相当于汉语中的成语、谚语等),和彝族同胞摆龙门阵时可以全用彝语。可见“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有志者事竟成”,只要用心、只要努力就没有过不了的坎儿。

对策: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学生观、质量观,立足学生实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要勇于担责而不推责,要有职业危机感和民族教育忧患意识。

囿于教材,总以教材为本,不敢越教材一步:备课是教师了解学生、解读教材、发展教材的成果,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同一体。而农村教师的现状是:多数教师不屑于钻研教材,弃学生于不顾,对照现成的教案全搬全套,备课和上课成了互不相干的两件事,管它是否适合于自己的教育对象,为应付学校检查而备课。把新教材作为范本照本宣科,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度研读,始终在“教”教材,而不是在“用”教材,更谈不上发展教材,一如既往地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教材教法无所创新,一如既往地“灌输”、“填鸭”教学,一如既往地占据着课堂主导地位,变的是教材和教法,不变的是教师的地位角色和教学技能。

对策:教师要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内化,切实用新课标指导自已的教学实践;要广泛阅读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面向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实践,不怕失败,善于总结。一定要有冲破自己局限的勇气和信心。

职业信念动摇,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不足:

笔者将民族地区教师现状归为三种类型:即“明哲保身”型、“积极向上”型和“身在曹营心在汉”型。

“明哲保身”类型的特点是:“小富即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种类型的教师比较了解农村教育的形势和现状,没有明显的职业危机感,深知端上教师“饭碗”就相当于端上了“铁饭碗”,不易打破。这种老师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但不保证质量,没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支撑,也没有较明确的自身专业发展计划。是典型的传统的“教书匠”。

对策:这种类型人数众多,必须争取大部分教师为民族教育作出更多的贡献。教师培训机构和所在学校要拟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提出通过组织培训和自培自练必须达到的刚性要求和目标;灌输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指导制定自身专业发展计划,加强监督与考核,分阶段突破。

“积极向上”类型的特点是:有明确的质量追求,热爱学生,爱岗敬业;对新课标有所了解但深度不够,有新课程的课堂实践意识但力度不足;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有所认识但不明朗,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自我专业发展的目标和系统的发展计划。是民族地区学校比较标准的“园丁”。

对策:这种类型的教师要多安排其走出去开阔眼界的机会;要多安排其与教育专家面对面对话的机会;要多创造其“冲锋陷阵”、实践锻炼的机会,多压担子,压重担子,使其成为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实践新课程的“排头兵”,进一步培养成学科带头人。

“身在曹营心在汉”类型的特点是:他们有跨越教师职业的职业追求,具有“跳槽”的实力;把教师行业作为“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职业跳板”,孤注一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矢志不渝,直至实现目标。在现实条件下,如果这种类型的教师数量多了,会误人子弟,会不利于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对策:要求其在职期间严格履行教师职责,要求其“做一天和尚就要撞好一天钟”,“在其职就要谋其道”,同时鼓励其为实现自己目标发奋努力,使其早日实现“跳槽”的愿望。

参考文献

[1]朱益明著.《校本教师发展论》,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4

[2]顾惠梁、张雪龙、刘国化合撰.《怎样提升每位老师的专业水平》,中国教育先锋网,2008.4( 来源于上海教育第2005-12A期)

[3]程晓.《我国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