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化县耕地地力评价及土壤主要障碍因素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化县耕地地力评价及土壤主要障碍因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对地处南方喀斯特山区的大化县县域耕地地力情况及耕地土壤资源主要养分状况进行分级评价,在通过分析该县县域耕地土壤主要障碍因素成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土壤改良措施,为当地提供土壤耕地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耕地地力;土壤资源;土壤养分;改良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1.3 文献标识码:A

桂西北石山地区是中国南方典型的喀斯特区域,该地区石山面积约有7.67×104hm2,占总面积的33.00%,半土半石山面积约有7.71×104hm2,占总面积的34.02%,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1-4]。地处桂西北的大化县,位于红水河中游,东西最大横距53kg,南北最大纵距89kg,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可耕;全县总面积27.16hm2,其中山地面积24.59hm2,占全县总面积的90.5%,是典型的大石山区;耕地面积1.38万hm2,其中水田0.35万hm2,旱地1.026万hm2。由于地域广阔,地形地势复杂,成土母质不同,加上耕作制度不同,耕地地力差异大。为掌握大化县耕地地力情况,按农业部测土配方项目规定的方法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常规化验分析,对全县耕地地力和土壤主要障碍因素进行全面调查分析,为消除土壤主要障碍因素提出有效改良措施,进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科学提高耕地质量[5-6],使该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达到高产稳产。

1 大化县县域耕地地力基本情况

1级耕地371.3hm2,占耕地面积2.69%;2级耕地2019.3hm2,占耕地面积14.64%;3级耕地2536.1hm2,占耕地面积18.38%;4级耕地3081.6hm2,占耕地面积22.34%;5级耕地4448.8hm2,占耕地面积32.25%;6级耕地1337.5,占耕地面积9.70%。

表1 大化县域耕地地力等级统计表

等级 土类 1 2 3 4 5 6 合计

旱地面积/hm2 0 1321.5 1404.9 2151.7 4045.3 1337.5 10260.9

水田面积/hm2 371.3 697.7 1131.1 929.9 403.5 0.0 3533.7

耕地面积/hm2 371.3 2019.3 2536.1 3081.6 4448.8 1337.5 13794.6

注:以《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为标准,通过综合评价分析,把大化县域耕地划分为6个地力等级:1级耕地≥0.83,2级耕地0.760~0.833,3级耕地0.735~0.760,四级耕地0.710~0.735,五级耕地0.650~0.710,六级耕地

从表1中可以知,1级耕地地力旱地没有,水田有371.3hm2,占全县水田面积的10.51%,旱地以5级最多,面积达4045.3hm2,占全县旱地面积的39.42%,水田以3级最多,面积达1131.1hm2,占全县水田面积的32.01%;全县的耕地地力以低产耕地所占面积最大,面积为5786.3hm2,占耕地面积的41.95%;中产耕地面积为5617.7hm2,占耕地面积的40.72%,最少是高产耕地面积为2390.6hm2,只占耕地面积的17.33%。

2 大化县耕地土壤资源状况

2.1 有机质

大化县域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在12.5~64.0g/kg之间,平均为29.0g/kg。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划分为4级,其中1级为上等,共计面积1413.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0.23%;2级、3级为中等,面积11326.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82.11%;4级为低等,面积1060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67%。从分析结果可知,大化瑶族自治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属中等水平。

2.2 全氮

大化县域耕地土壤全氮含量范围在0.6~5.1g/kg之间,平均为1.90g/kg。全县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划分为5级,其中1、2级为上等,共计面积11266.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82.19%;3级为中等,面积2440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7.67%;4、5级为低等,面积86.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0.63%。从分析结果可知,大化县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属上等水平。

2.3 有效磷

大化县域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范围在1.1~100.6mg/kg之间,平均为20.0mg/kg。全县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划分为5级,其中1、2级为上等,共计面积6353.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6.04%;3级为中等,面积465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3.72%;4、5级为低等,面积2500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8.14%。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化县域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属中上水平。

2.4 速效钾

大化县域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范围在17.7~468.1mg/kg之间,平均为89.0mg/kg。全县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划分为5级,其中1、2级为上等,共计面积4020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9.17%;3级为中等,面积8233.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9.66%;4、5级为低等,面积1540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1.17%。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化县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属中等偏上水平。

3 大化县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从这次土壤评价可知,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属中等水平,土壤全氮含量属上等水平,土壤有效磷含量属中上水平,土壤速效钾含量属中等偏上水平。全县耕地地力低产耕地面积最多,面积为5786.3hm2,占耕地面积的41.95%,中产耕地面积为5617.7hm2,占耕地面积的40.72%,最少是高产耕地面积为2390.6hm2,只占耕地面积的17.33%。

4 大化县耕地土壤主要障碍因素成因及改良措施

根据这次土壤评价调查结果,大化县耕地还存在许多障碍农业生产的土壤因素,此因素对土壤理化性状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土壤水、肥、气、热不协调,成为作物生长的障碍因子。该县土壤主要障碍因素有如下几种:瘠薄型耕地土壤;石灰性耕地土壤;酸性耕地土壤;潜育型耕地土壤;偏沙型耕地土壤;耕层浅薄型耕地土壤;偏粘型耕地土壤。

4.1 瘠薄型耕地土壤

根据这次土壤评价调查,大化县瘠薄型耕地土壤面积达7840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6.83%,这类土壤养分缺乏,特别是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结构变坏,生产性能差,在该县分布区域比较广,是大化县域耕地土壤的主要障碍因素;造成原因:自然因素,即成土母质和气候条件的相互作用;人为因素,主要是施肥及土地利用方式上造成,其中以施肥不足、有机肥少、氮磷钾肥施用比例失调为主要因素。

这类土壤改良的主要技术措施: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利用冬闲田种植绿肥、油菜、开发冬种蔬菜等,使用地养地相结合;旱地间套种茹菜和豆类作物;农作物秸秆还田,据试验连续3a以上玉米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0.3%~0.5%;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砌墙保土,防止水土流失。

4.2 石灰性耕地土壤

根据这次土壤评价调查,大化县耕地土壤属微碱性的面积为1535.7hm2,占耕地面积的11.13%,主要分布在共和、江南、板升、六也乡等石灰岩地区乡镇,土壤母质大多为石灰岩发育而成或者长期不合理施用石灰形成,其特点是土壤质地比较粘重,pH值较高,有石灰反应,易板结,干时坚硬,湿时粘。这类耕地土壤改良主要技术措施:少施或不施石灰;合理排灌;增施农家肥;农作物秸秆还田;使用酸性肥料;对有锅巴层的耕地,用机耕作业加深耕作层;使用氮肥深施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4.3 酸性耕地土壤

根据这次土壤评价调查,大化县耕地地壤属弱酸性土壤面积4334.2hm2,占耕地面积高达31.4%。水稻生长发育适宜的pH值在5.7~7之间,玉米生长发育适宜的pH值在6~7之间,甘蔗生长发育适宜的pH值在6~8之间,而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酸性土壤面积为806.3hm2,占耕地面积的5.85%,强酸性土壤只有1hm2,这类土壤主要是由于当地气候特点与成土母质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分布在大化、羌圩、岩滩、都阳、贡川、江南等乡镇的部分村屯。这类耕地土壤改良主要技术措施:适当施用石灰中和酸性;增施农家肥;冬种绿肥、农作物秸秆还田;使用碱性肥料。

4.4 潜育型耕地土壤

根据这次土壤评价调查,潜育型耕地土壤在大化县仍有零星分布,主要是冷浸田、冷底田、石灰性潜育田,这类土壤主要成因受到地形母质性质、地下水位以及排灌条件影响而成。改良主要技术措施:开沟排水治潜,开好环山沟、田边沟、田中沟;实行排灌分家,科学用水,合理排灌;冬翻晒田。

4.5 偏沙型耕地土壤

根据这次土壤评价调查,偏沙型耕地土壤面积达4784.1hm2,占耕地面积的34.68%。其中水田592.4hm2,占水田面积的16.76%,旱地4191.7hm2,占旱地面积的40.85%,在全县广泛分布,表现为沉浆板结、耕作层浅,养分缺乏,漏水漏肥。这类土壤主要成因:石英多的母质形成;水土流失;人为因素,主要是施肥和盲目砍伐等。改良主要技术措施:封山育林;逐步实施客土进田;增施农家肥;冬种绿肥、农作物秸秆还田;勤施薄施。

4.6 耕层浅薄型耕地土壤

根据这次土壤评价调查,水田耕层厚度≤12cm占水田面积的5.65%,旱地耕层厚度≤10cm的占旱地面积的11.0%;这类土壤主要成因:与耕地机具有关;受到成土母质、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造成。改良主要技术措施:推广机耕作业,逐步加深耕作层,有石砾层的则采用增加客土来加厚耕作层;增施有机肥、冬种绿肥;石灰岩地区的旱地,推广间套种豆类作物和农作物秸秆还田;实施土地平整和坡改梯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4.7 偏粘型耕地土壤

根据这次土壤评价调查,偏粘型耕地土壤的面积达1579.5hm2,占耕地面积的11.42%,其中水稻面积724hm2,占水稻总面积的20.49%,旱地面积851.9hm2,占旱地面积的8.30%。这类耕地面积分布比较广,以石灰岩溶地区耕地为最多,是由红土母质发育而成的耕地。其主要特点是质地较粘重,易板结,干时坚硬,湿时粘,宜耕期短。改良主要措施:实施客沙入田工程;增施有机肥和种植绿肥;农作物秸秆还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参考文献

[1] 王克林.喀斯特区域资源环境特征与生态农业发展途径[M]沈永明,秦斌.博士看河池.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226-236.

[2] 陈明才,刘永贤,农梦玲,黄拔程.浅析提高广西石山地区水分利用的有效途径[J].广西农学报,2008,23(1):43-45.

作者简介:韦春琴(1976-),女,壮族,广西大化人,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粮油技术理论研究与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