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中美贸易失衡与双方利益格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亚太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转移,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主要基地。中美经贸规模也不断扩大,并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但中美双方贸易不平衡的事实让美方倍感威胁,并不断对中方施加压力制造摩擦,干扰了正常的贸易往来和发展。如何正确看待双方贸易失衡,洞悉其中利益格局,是解决中美贸易摩擦的出发点。
【关键词】 中美 贸易失衡 利益格局
一、问题提出
2006年4月中旬,中国经贸代表团结束了横跨美国十三州的采购活动,与美方达成163.1亿美元的采购协议,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单笔采购。这次采购活动旨在调解两国之间日益突出的贸易失衡。从1993年算起(按中方统计),中美贸易失衡已经整整持续了15年。近年来,中美贸易呈现美对华贸易逆差连年攀升的局面,中国已成为美国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国。长期的贸易不平衡触动了美国,布什政府将中美贸易失衡问题政治化的现实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当前,弄清中美贸易失衡的真正原因,揭示顺差背后双方利益格局是研究中美贸易失衡的重要课题,是应对来自布什政府重重政治压力,解决中美贸易争端的出发点。
二、中美贸易现状
当代中美贸易起步于1979年的《中美贸易协定》,当年中美贸易总额不足25亿美元。经过28年的双边经贸往来,美国已成为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欧盟),同时中国也成为美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市场,并超过美国的重要传统贸易伙伴墨西哥,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加拿大)。
近年来,中美双边贸易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2001-2006年,中美双边贸易额由805亿美元增至2627亿美元,增长了2.3倍。其中,中国对美出口由543亿美元增至2035亿美元;中国自美进口由262亿美元增至592亿美元;顺差由281亿美元增至1443亿美元,增长了4.1倍。今年前三季度,中美双边贸易额为2213.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6%。
随着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美贸易不平衡愈加显现。据美方统计,自2000年中国首次成为美国的第一大逆差来源地以来,美对华逆差占其逆差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18.7%上升至2006年的28.4%。中国迅速成长为“出口巨人”,使美国倍感威胁,不断制造“中国”。中美贸易摩擦随着中美经贸规模迅速扩大而愈演愈烈。2006年11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来自中国的铜版纸同时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这是美国自1991年以来对中国发起的首例反补贴诉讼。2006年,美国前所未有地对中国产品发起13次337调查,是2005年7次调查的近两倍。美国已成为与中国发生经贸摩擦次数最多、程度最激烈的国家。
由于利益集团的推波助澜,美国当局将华贸易问题提升到政治的高度。一方面,在美国商务部就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认定问题于2004年6月3日举行的听证会上,美方企业、行业协会、工会代表一面倒地反对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另一方面,美国以站不住脚的“国家安全”理由阻止中国企业在美国乃至第三国的投资项目。
三、中美贸易失衡原因
中美贸易持久失衡状态的原因比较复杂,是经济全球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美方将中美贸易失衡来源完全归咎于中国不免有失偏颇。
1、外商在华投资企业是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对其本国产生了贸易转移和贸易替代效应。(1)贸易转移效应。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把其在国内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自然也将这些产品的市场也转移到中国,并由此形成了中国目前的贸易模式。从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进口原材料及零配件,在中国加工组装,然后出口到欧美市场。随着亚太地区产业结构转移,对外贸易顺差额也在地区内部进行了重新调整。于是,对美贸易顺差此消彼长,韩、日等国对美贸易顺差呈下降趋势,中美贸易顺差连年攀升。统计显示,美国对华逆差额占其逆差总额的比重由2004年的24.9%上升到2005、2006年的26.3%和28.4%,而对韩国逆差的比重由3.03%降至2.09%和1.64%。与此同时中国对韩国逆差额不断上升。但从整个亚太地区看,美国对整个亚洲的逆差水平无大变化。据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表明,90%的美国自华进口只是替代了来自东亚和东南亚的进口。(2)贸易替代效应。美国是中国第一大外来投资来源国,美在华企业多属进口替代型,由对华出口转为在华直接生产和销售,导致中国对美产品进口大幅度减少。美国跨国公司将大量商品和服务的生产由本国转移至在华子公司,相应地增加了自身对华的“进口”,从而扩大了美国的“逆差”。
2、贸易收支统计体系存在缺陷。外商投资虚增了东道国的出口,夸大了投入国对外贸易的逆差。现行的贸易收支统计体系不仅没有就其对贸易收支进行修正,反而进一步夸大了差额。首先,由于现行的贸易收支统计体系遵循原产地原则,以商品和服务的国界划分进出口,忽略了外国直接投资和中间产品交易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在中美贸易收支统计中,美国跨国公司在华生产、销售替代了美国的出口,统计上反映的是美国对华出口的减少;其子公司向母公司的出口属于关联贸易,在统计上却列为美国对华的进口。这种双向作用,在统计上反映了美中贸易逆差的扩大。其次,对中间产品交易的统计也存在缺陷。中间商品价值在经历多次重复统计后,商品总价值被记在最终生产国名下。因此,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国家其贸易收支差额会被过度夸大。
3、美对华出口限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全球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美国主要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美国强大的消费市场需要大量进口工业制成品,而中国物美价廉的工业制成品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同时,美国许多高技术产品为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互补性的经济结构体现了各自的比较优势,中美两国通过贸易能各取所需,实现双方共赢。但是,由于美国对华设置严格的技术出口管制,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向美国进口所需要的大量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因此,美对华贸易逆差也是美国作茧自缚的结果。
四、中美贸易顺差背后的利益格局
美方将中美贸易失衡与经济利益得失绝对等同起来,夸大了中国在对美贸易顺差中的收益,掩盖了美国企业巨额的隐性利益。中美贸易表面数据的失衡并不能真实反映双方利益格局。
首先,由于中国成为制造业的基地,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在内的企业带来的顺差都暂时集中到中国,这实质上是美国对亚洲的逆差都反映到中国来了。其次,中国的贸易顺差数字反映不出利益的分配状况。事实上,大部分利润并没有被中国有获得,而是流向了各国在华公司。中美贸易顺差中,外资企业占主导地位,而美资企业又在其中占绝对地位。中国对美出口中有55%属于外资企业,而外资企业中美资企业却占了2/3。再次,中国近年来的进出口贸易出现了一定规模的顺差,但应看到中国出口额一半以上是加工贸易出口,中国从此类贸易中获得的利润相对较少。雷曼兄弟投资银行专家认为,中国巨额出口实际仅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中国只从顺差中获得了工资上的好处,却没有留下顺差带来的巨大利润。
不可否认,高额顺差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外汇储备,使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但中美贸易失衡也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机会成本和潜在危机。第一,外贸持续顺差和外资大量流入,致使中国市场上人民币投放量随之增长,很可能引起通货膨胀,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二,美国已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顺差来源国,中国对美极高的出口依存度,为中国经济、政治安全埋下了隐患。第三,中国为缩小贸易顺差付出了重大代价。近年来,中国不得不加大从美国进口力度,并不断放开美国农产品进口限制。
关于中美贸易不平衡,商务部长有个形象、准确的概括:“顺差在中国、利润在美国。”中美经贸关系互补性大于竞争性,美国受益更多。中国出口的大量物美价廉的日常消费品,让美国广大消费者得到了实惠。此外,从美国国内市场价格看,中国的商品价格低廉,有助于缓解美国的通货膨胀。虽然美国国会的一些议员指责中国夺走了美国工人的工作,实际上,如果按照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美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中提供的信息:美国每出口10亿价值的商品和服务,就能给美国国内带来近万个工作,仅其每年对华直接出口就可以提供30万个高薪就业岗位。如果跟中国的贸易断裂,美国的失业率将急剧飙升,股票市场也将会急剧动荡。另外,在华投资的美资企业收益丰厚。据中国美国商会调查显示,73%的美资企业认为其在华赢利,60%的企业在华利润增加,37%的企业利润率高于其全球利润率。
五、启示
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源并不在中国,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贸易逆差只是统计上的一个数据,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双方在全球化经济中所获得的实际利益,贸易逆差本身对美国的不利影响比较有限。贸易失衡是任何国家在贸易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也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中美贸易额大,由于各自行业的利益不同,出现分歧是正常的,应当冷静对待。中美贸易关系经过28年的发展,双方已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相互依存格局。尽管中美贸易失衡不会构成双边贸易的实质,但是为了积极减缓美国对我国政治、经济上等方面的压力,我们还是应该主动采取“降顺”措施。
1、大力发展“内需型经济”。根据国际经济学理论,大国偏向出口的增长模式会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影响福利的改善。同时,过度依赖外需背离了大国以内需为主的一般规律,客观上制约了内需的可持续增长,加剧了区域发展失衡,造成对我国不利的财富国际转移。所以,我们要依靠中国巨大的市场优势,扩大内需,实现经济的内部平衡增长。
2、调整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加快产业更新换代。目前,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产品中,约70%属于加工贸易,中国只能获得15%的加工费。同时,在向美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70%出自三资企业,属于中国企业增值的只有20%~30%,对美贸易顺差的大部分利润还是流向了外资企业。以价格优势带动出口越来越成为中国出口的瓶颈,中国应根据国情尽快调整出口产业、商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3、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鼓励中国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企业“走出去”,如家电、轻纺和成衣、食品加工和轻工业等产业、一些质量价格比有明显优势的机电业企业,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在当地设立企业和机构,把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原材料及零部件出口到国外市场。
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解决不是单方面的责任,需要双方长期共同的努力。美方不应以政治化的倾向看待对华贸易逆差,而是要采取一些务实、理智的行动,相互配合,使中美贸易失衡减小到最低程度,使两国贸易朝良性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孙炜:中美贸易差额分析及其平衡对策研究[J].世界经济政治论坛,2006(4).
[2] 李稻葵、李丹宁:中美贸易顺差:根本原因在哪里?[J].国际经济评论,2006(5).
[3] 陈文敬、李伟:解开逆差之谜――如何看待和处理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J].国际贸易,2006(3).
[4] 郎丽华:透视中美贸易失衡[J].中国改革,2006(12).
[5] 周加来、万光彩:中美贸易不平衡:特征及成因[J].改革,2006(7).
[6] 陈明、张鹏:中美贸易平衡问题探析[J].经济师,2006(3).
[7] 亢梅玲:中美贸易不平衡原因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4).
[8] 于铁流、李秉祥: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J].管理世界,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