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变局与布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变局与布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1年12月16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的2011年度中国纺织创新年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从目前中国纺织工业在全球纺织服装产业中所处的格局,以及面临的变局布局等不同角度,分析了中国纺织工业在全球纺织服装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和竞争环境,阐述了中国纺织工业面临的挑战、机会及发展方向。

 由“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向“机会成本”的比较优势转换

 由“成本换市场”的价格优势,向“创新能力”的比较优势转换

2011年,纺织工业总产值增速呈现放缓态势。并且这种放缓态势还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性与长期性;与波澜不惊的增长数据相对应的则是原料价格波动的跌宕起伏,这已成为牵动产业敏感神经、加剧生产成本结构不稳定的关键因素;伴随着需求释放,原料与环境资源所表现出来的现实支撑力也不断面临拷问。应当说,进入“十二五”时期的中国纺织工业,种种变局之下,凸显出与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对抗与博弈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种种“新常态”刷新了传统的产业运行界面,亟待与之匹配的路径新设计。

然而,应当看到,正是基于客观压力与内生驱动力的叠加效应,新一轮的产业进化与价值塑造,才来得更迫切,也更自然。惟有有效识别 “格局”,积极领悟 “变局”,从容实现“布局”,才能秉承“改变习惯、把握机遇、平衡心态、超越自己”的发展价值观,令中国纺织工业正视增长趋缓与两极分化的发展现实,摆正对政策资源倾斜的心理预期,把握内需市场的机遇,加强自身核心竞争能力塑造,实现理性化、高附加值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完成从“规模效应”到“价值增长”的突破。

一、认识格局

格局是已经成型的,变局是正在经历的,布局是下一步展望的。我们要从格局来体悟变局,从变局来展望布局。

1.认识格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如何有效识别格局?这里需要强调四句话:“改变习惯,把握机遇,平衡心态,超越自己。”

第一,改变习惯。一是实现“从个体到系统”的改变。过去企业比较注重自身实力的建设,如今整个产业层面的竞争越来越系统化,如果不能在整个产业链实现集成创新,在供应链整合方面做到位,那么单个企业实现进一步突破会面临更大压力。二是“从有形到无形”的改变。过去行业发展较为注重规模扩张,注重有形产品的创新。下一阶段,除了继续关注技术创新,比如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渠道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无形创新也应成为重要关注点。三是“从无序到有序”的改变。过去行业发展发展主要靠一种机会驱动,导致呈现出很多无序现象。以企业社会责任、行业自律为代表的行为落实,将促进无序竞争到有序发展的重要转变。

第二,把握机遇。一是要把更多关注点转到内需市场上,消费升级,消费层级多元化会给纺织服装产业带来更多机会。二是从国际竞争层面来说,要关注中国纺织工业的竞争优势到底在哪里。如果说过去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由于“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那么今后更应该注重如何建立“机会成本的比较优势”。所谓“机会成本”就是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在这种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市场定位,针对哪些市场结构进行深度延伸,促进哪些产品结构的调整,这是一种机会成本比较优势的建立过程。

第三,平衡心态。大家对政策支持有很强的心理预期,希望各级政府部门在行业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但我认为,从目前状况看,冀望于特别的政策支持至少不是最合适的时机。所以我们要对政策支持有平衡的心态。对目前整个竞争格局,针对企业面临的困难,我们也要有一个把握。要看到产业发展的“两极分化”现象,同样可以用一个积极词描绘――“产业集中度提升”,有一个平衡心态很重要。

第四,超越自己。这里所说的超越自己,包括在宏观层面来看,如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还有区域结构的合理布局。从企业的微观层面来说,如何优化品牌流通渠道,如何实现资本市场的理性布局。

2.从原料与纺织品服装贸易层面识别格局。

首先,从原料方面看,资源瓶颈问题突出。中国纤维加工总量在过去一直在不断攀升。2010年,世界纺织纤维加工量为8008.3万吨,其中,天然纤维达2626.3万吨,中国贡献了1249万吨的产量,占比达到47.56%。2010年,全球棉花加工量中,中国占比为47.22%;毛纺加工量中,中国占比为36.22%,化学纤维中,中国产涤纶占到了全球涤纶产量的2/3;人造纤维从原来的占全球约40%,增加到60%;腈纶产量约占全球的1/3;锦纶约占40%。

可以看到,2005年,棉花进口量为257万吨,2010年进口量为284万吨,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进口总量没有太大波动,中国乃至全球的棉花种植面积,即使在价格波动最激烈的时候,库存等也没有出现根本性问题。在化学纤维领域,一方面中国的化纤产量在提升,另一方面化纤原料进口量也在提升。这需要行业人士进一步关注纤维结构性以及纤维原料的结构性问题,原料进口增长使中国自身的资源瓶颈问题进一步突出。

其次,从市场方面看,基数优势依然不可撼动。从贸易数字来看,前三季度,中国纺织品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为38.88%,比2010年下降2.36个百分点。中国纺织品欧盟27国的市场份额比重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81个百分点。按照欧盟统计局的数字,中国占欧盟27国纺织品服装进口份额在下降,增加的则是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和印度等。

我国纺织工业周边的低成本国家在一些主要市场的份额在增长,而我国纺织品服装的高速增长却渐行渐远――这释放出了一个信号:凭借相对廉价劳动力成本和低廉土地要素成本,主要竞争国在这个阶段的比较优势与我国纺织工业在高速增长时期的要素成本比较优势表现出“趋同”的特性。正是比较优势不同程度上的同质化,使得出口高增长的局面出现了阶段性停滞,要延续新一轮的高增长,重塑不可替代性,相应的比较优势转换应当成为未来纺织工业重点思考的命题。

但也应当注意,不应对“份额下降”做过分解读和担忧,从出口基数、份额、历史增长来看,中国纺织品服装在全球纺织服装市场中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

与周边国家奋起直追相对应的是,2000年-2010年,虽然欧盟27国盟内与盟外纺织品贸易出口份额比重呈现减少趋势,但总份额占全球比重35.1%依然超过中国的30.7%。从服装贸易出口份额来看,比重略有减少,但总份额占全球比重仅略低于中国。这表明,即使象欧盟这样的发达国家,依然保留相当大的纺织服装品份额,纺织服装产业依然是欧盟国家非常重视的产业,中国同样没有理由不给予纺织服装产业以充分重视,更不应该在阶段性增长趋缓面前妄自菲薄,认为产业已经进入持续衰退的低谷期。

结合原料格局与纺织品服装贸易格局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纺织工业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关键战略发展阶段。

其挑战突出表现在:首先,未来全球经济周期的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压缩中国产业经济增长的“入世红利”。其次,中国纺织工业凭借“要素红利”与“人口红利”赢得高速增长的路径依赖模式,将受到周边其他低成本国家的挑战。最后,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对实体经济的回归,也为中国纺织工业塑造新的竞争力源泉提出了现实压力。

机遇也在不断向转型提升中的中国纺织工业频频招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总书记提出了“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的发展要求。这实际上也为纺织工业下一阶段发展奠定了科学方向。中国纺织工业凭借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优势,领先的发展基数令中国纺织工业的比较优势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具有不可替代性。与此同时,产业自身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潜在需求,中国纺织工业的要素成本比较优势,将逐步让位于机会成本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的升级,将最终提升产业整体的溢价空间,带动纺织工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攀沿。

二、研判变局

1.“规模效应”升级为“价值增长”。

增长趋缓已是不可回避和必须面对的事实,而且这种趋缓可能会带有长期性。2011年前三季度,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数、主要出口市场数量增长等方面数据都显示出趋缓的态势。从整个市场结构来看,内需市场的作用正在加强,2011年1―10月份,规模以上企业销售产值的82.73%是在国内市场完成的,这个比例较上年有进一步提升。同时,产业集中度加强。从一季度数据可以看到,1/3的企业利润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率,1/3企业贡献了全行业利润的92%。尽管市场竞争很激烈,但是市场份额在向优质企业倾斜。产业集群中,中小企业密集生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部分产业集群调查发现,1―9月份,纺织工业全行业总产值增速为20%,规模以下企业工业产值增长7%。

中国目前绝对劳动力成本的确高于周边国家,但是从外部普遍评价来说,中国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并且,环境稳定、政局稳定,有更高的安全性。从工资本身来说,这方面成本上涨可被劳动生产率的上涨抵消。根据埃森哲对纺织服装行业工资上涨行业敏感度的测试显示,和其他行业如重型机械和高科技产业相比,纺织服装产业行业敏感度最低,这对产业发展来说是积极因素。

鉴于出口量增长不快,价值保持合理增长,以及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平衡关系等各方因素,行业还应着力思考怎样从前一段时间的规模扩张向效应增长转变,实现价值增长。“十五”期间,价值提升对出口增长贡献率是12.5%,“十一五”期间为56.84%,整个行业正在进行发展动力的积极转换。

2.警惕原料价格波动风险的“寒蝉效应”。

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调查显示,53种大宗商品里,棉花是价格波动最剧烈的品种。最近由于市场形势释放出不好的信号,需求低于产量的增长,从客观层面也造成了棉价在低位运行。

棉价波动的原因中,真正对棉花价格产生作用的不仅仅是供需关系,还有目前游资炒作、棉花流通体制、政策变化的问题。尽管棉价在低位运行,行业还是要警惕下一轮价格反扑,尽管现在一些基金对棉花市场下一步看空,但是要警惕“寒蝉效应”,一旦价格暴跌,可能会使得种植量急剧缩水,从而引发供求关系失衡,导致下一轮价格反扑的连锁效应――这势必会影响到棉农的种植积极性,特别是中国棉农相对比较分散,棉农对市场分析带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且承担风险的能力比较弱。目前的情况势必会影响到棉花种植的积极性,2012年一旦经济略有起步,而棉花种植面积却没有跟上,必然会为游资再次进入提供机会,进而导致棉价大幅度波动。

3.产业平衡发展与环境资源匹配。

欧瑞康数据显示,2010年世界纤维市场如果按年中人口69亿

计算,人均纤维消费量为11.8千克。过去十年间,中国纺织工业的产能释放与需求增长直线上升。2000年到2009年,世界纤维加工总量增长72.37%,扣除我国纤维加工总量的增长后,世界纤维加工量则下降17.89%。我国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从2000年的1360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4130万吨,增长了2倍,其中前5年年均增长14.6%,后5年年均增长8.9%。

中国的经济增长势头仍然会保持,而且会给纺织行业来新的发展机遇。从整个社会发展对产能需求来说,前景是可以看好的,但资源瓶颈的环境约束作用需要我们关注。

通过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来促进未来纤维原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是化解原料资源压力的重要手段。如:提升化纤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新型化纤,高仿真、超仿真化学纤维,特别是超仿棉化纤;利用可再生天然资源。发展生物质纤维,如再生纤维素纤维(竹浆纤维麻浆纤维、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甲壳素纤维、蛋白质纤维等;发展再生化学纤维,提高纤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稳定棉花生产与供给,优化棉种、调整种植结构,完善棉花供销与市场管理体系;提高单位纤维资源的利用效益,开发高性能、高附加值纺织产品。

在节能降耗减排方面,减排的压力远远大于节能。纺织工业在整个工业废水、工业化学需氧量上的占比并不乐观,废水排放、化学需氧量是需要引起全行业注意的问题。按照国家总体目标要求,节能降耗减排工作中应高度重视减排,把减排与印染作为重点突破口。

总体来看,从平衡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角度看,要实现三个层面的关键转换。宏观层面强调政策稳定性、可持续性,只要政策稳定,这对行业可持续发展就是最大的利好。行业层面特别要针对环境保护,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环境资源可承受力方面制定适度标准,而不是过度标准,过度标准意味着难以承受的成本。企业层面则是要注重避免投机行为,制定战略计划,实现价值增长。

三、理性布局

1.实现产业内在结构高度化。

内在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怎样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着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延伸,这是产业内在结构高度化的必须路径。技术进步仍然会对此发挥重要作用,科技的魅力就是能够使得过去的奢侈品变为今天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技术进步能够推动生产、工艺、材料这方面的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还能促使新兴产业的出现。同时由于技术进步能够使得一些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比较高的产业大幅度降低价格。

在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三大类终端产品领域,除了服装和家用纺织品这个领域实现技术进步的逐步提升以外,下一步需要把更多关注点放在产业用领域。2000年,整个产业用纤维加工容量只有173.8万吨,而2010年达到了821.8多万吨,预计2020年会突破1800万吨。产业用纺织品应用领域的广泛性为其自身发展带来了更多机会,使其成为下一阶段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产业用领域也需要细分,不是按照传统的加工过程、加工工艺来划分,而是按最终用途来进行对接,相信一定会有更大突破。

2.实现产业区域结构合理化。

产业区域结构的合理化,即区域格局问题。现在,东部沿海集中了90%的化纤、印染产能及80%以上服装、家纺产能和60%以上的棉纺生产能力,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整个产业的重心仍然依托于资源类的产品。虽然从目前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比增长速度看,中西部速度比较快,但是基数比较低,重心仍然在东部。从目前政策鼓励及企业成本等综合因素看,产业转型意向比较强烈。除东部应该向终端产品现代生产制造业转型,中部重点承接一些加工制造业的环节,西部围绕原料资源做一些上游产品的深加工外,还应考虑在整个生产力布局过程中强调产业链集成创新,产业链配套。这种转移绝不是某个环节的转移,而是整体配套的转移。

3.实现品牌流通结构的优化。

按照国外波士顿咨询机构的统计,从总量上来看,2010年波士顿咨询(BCG)调查预测显示:过去10年内,中国时装市场(主要针对14~45岁居于城市的人口在男女时装上的消费调查,不包括睡衣、袜类、童装和配饰)的规模增长了两倍,到2010年底达到4000亿元人民币,预计将在未来十年内再增长两倍,在2020年达到1.3万亿人民币以上。

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也一直在持续,2010科尔尼全球零售发展指数也对中国给予了高度评价。在185个国家中,中国目前的相对零售已经进入到成熟阶段。目前,品牌最直接体现的就是百货渠道的强势地位。这样就导致了品牌对于百货渠道的依赖性、单一性及同质化倾向。“零售成熟”意味着相应的商业成本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在一些中心城市。因此,零售的理性选择,或者品牌渠道建设,更多应该在二三线城市进行。我们还要从商业渠道进行反思,细分消费者群体,规划品牌建设的流通结构,要从品牌集中店、整个行业的品牌建设及品牌流通结构优化方面进行考虑。

4.实现产业对资本市场的理性依托。

正是产业结构的差异,决定了投资流向的差异。随着纺织工业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布局,向资本市场的延伸与有效布局,已经成为其获取融资效益,完善治理结构,做大做强的手段。纵观国际奢侈品集团的运营模式,无一不是娴熟应用金融杠杆,依托并购、期货、上市等资本手段谋求价值最大化的行家。同样,随着产业融合趋势的强化,纺织工业也应在资本市场上有所渗透。然而,这种介入一定是围绕主业进行的成熟的、理性的以及非短期炒作式的“价值投资”。

从产业本身来说,现在看到一个好的趋势,前一段时间很多企

业的多元化经营正在向主业回归。从中我们看到资金在发生微妙变化,即资金流向的变化。去年游资进入大宗商品市场,造成了价格大幅度上涨,包括棉价大幅度上涨。今年从整个资金流向看,外资从中国市场的流出速度在加快,股市资金外流,房地产市场不景气,资金到哪里去,是否会像国外一样向实体经济回归,许多人对此抱有强烈预期。制造业实体经济的融资与发展,将普遍面临价值回归,这对于资金链紧张的纺织服装产业来说,应当是一个趋势利好。

对于拟上市的纺织服装企业,应注重基本面、增长性、社会价值等核心竞争能力的塑造之上。

另外,国内企业应学会运用卖出套期保值与卖入套期保值等金融工具,针对原料价格波动的风险,预期进行战略锁定,预先反映未来市场供求情况,规避价格剧烈波动,对未来各个时期的潜在供求进行超前性调节。

结语

未来,中国纺织工业应在“明势”的自知下,理性“变势”,完成在全球纺织服装产业链中的“主势”。所谓“进不丧己,退不危身。

达不失忠,颓不失行。”未来,中国纺织工业的进化,应当建立在“价值增长”的前提下,而非遁入所谓微笑曲线底端的“悲惨增长”模式;针对目前的产业发展增缓现象,不应妄自菲薄,而应注重从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向机会成本的比较优势积极转换,由“成本换市场”的价格比较优势,转向创新能力的比较优势;在做大做强的品牌扩张过程中,如何做到“达”而不失对主业根基的忠诚与理性,“颓”而不失对核心竞争能力的探寻与塑造,是未来纺织工业值得借鉴的知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