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打比方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打比方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计算机有许多生硬、枯燥的专业用语。这些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往往理解起来似懂非懂,教学效果欠佳。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适时借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对计算机打一些通俗的比方,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参上打比方的例子并不多,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有意识地发掘素材,并且把平时积累的打比方的素材有准备地引入课堂。否则,只凭课堂上的灵感,随便举例,打比方,是不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的。在发掘打比方素材时一方面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况,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从学生的身边寻找打比方的对象,用学生比较熟知的事物或知识,在课堂上引入,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掌握学生的认知程度,在学生的认知层面上发掘打比方的对象。不可举一些学生比较陌生或有认知难度的对象,造成学生学习的二次困难,反而得不偿失。

一、学习――学而不厌

计算机本身已经越来越人性化、智能化,学习计算机难道就不能变得既有趣又容易吗?教师在讲解时运用有趣、生动的比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对计算机一些枯燥难学的部分也会感兴趣和乐于接受。

二、概念――通俗易懂

对于一些抽象难理解的概念,适用生动贴切的比方,不仅可以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化平淡为生动,而且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把陌生的内容变为学生熟悉的知识,从而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

例如,小学信息技术(科教版2013年7月第1版)3年级第2课《认识计算机》一课,在讲授“CPU”、“主板”、“内存”和“外存”时,面对这些生硬的计算机专业术语,学生很困惑,更别说理解这些部件的作用了,确实这些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为了帮助理解我将“CPU”比作人的心脏,如果心脏泵血功能强,那么人就强壮,运动起来感觉不到吃力气喘。可以说一个电脑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CPU。我们以近年来英特尔双核处理器为例,根据其泵血功能从弱到强依次为:赛扬双核Celeron D < 奔腾双核 Pentium D? < 酷睿双核 Intel Core2 Dou

类似的比方还很多,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这种形象的比拟来辅助讲授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

三、操作――得心应手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实践训练。由于有些操作涉及的内容比较抽象,使很多学生无从下手。此时可以借助打比方的方法,帮助学生易化操作。

四、难点――指点迷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不少难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打比方,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通俗化,使学生通过一定的联想,理解其中的规律,从而降低教学难度。

例如,小学信息技术(科教版2013年7月第1版)四年级第15课《插入超链接》一课,通常教师演示创建超链接后让学生模仿练习,课堂实际反馈下来,很多学生脑海里对超链接到底是要从什么地方链接到哪里去的概念很模糊混乱。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将“超链接”比成一部电梯:它不像爬楼梯那样规规矩矩要么一层一层上,要么一层一层下,这部电梯可以自由地想到哪一层就到哪一层。师:既然超链接具有自由跳转的特点,那这部电梯到底能发挥什么神奇的作用呢?进而引导学生在寻找和探索的过程中理清超链接的起点和目的地之间的关系,并灵活运用到幻灯片在演示文稿中,帮助学生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迅速地掌握了操作方法。实践证明确比教师反复示范效果要好很多。

五、区别――历历可辨

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直接讲解无法让学生很清晰地分辨两个定义或者两个操作之间的区别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借助打比方来解决。

例如,小学信息技术(科教版2013年7月第1版)五年级第11课《带参数的过程》一课,学生对图形的任意变大变小仅需定义一个过程,感到很奇妙。通过学习,课的最后学生也能用带参数的过程画出任意大小的图形,但是对什么是“变量”什么是“常量”这两个名词始终还是一知半解,为了让学生区别这两者的不同,我是这样讲解的:“常量就是在程序中一直不变的量,变量就是可以不断变化的量,打个比方:“变量”是钱包,钱进进出出,金额大小随时可以改变。常量是固定存款,一次存入,金额不会再改变。也可以把“变量”理解为是一个可以反复使用的瓶子,你需要的东西随时不断地可以装进去,常量就是一个半岛铁盒,里面的东西是不可改变的。”有时候一个打比方不能理解的,我们就开动脑筋像这样多打几个比方来帮助学生理解。

《学记》云“君子之教,喻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巧打比方,可以把抽象变得具体,把复杂变得简单,把高深莫测变得通俗易懂,把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但是,打比方并非万能,它有其局限性,勿要为打比方而打比方。在教学中我们应善于利用,既要防止牵强附会,也要避免喧宾夺主。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北门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