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先秦音乐美学思想之形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7-0029-02
摘要:先秦“文”,博焉;先秦之“思”亦远与厚也。于“乐”,其“论”者之思乃古乐之先驱,今“华夏乐美”之一统。有孔子的“儒乐”之说,墨子的“非乐”之说,老子、庄子的“无为”之说,更有着孟子、荀子的辩证之说,本文主要是对如此的多的音乐思想的发展脉络来进行一下剖析,试着去解读一下为什么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有着如此之多的“流派”以这些“流派”形成的原因。
儒家:
古语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之首乃为孔子。而其中之“儒”,乃“行与德,风与和“之总。于“儒乐”,孔子老先生提倡“儒之美,仁与和为最,治国以和为贵。因此,治国平天下、礼教与其‘乐之思’密不可分。例如;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再例如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再例如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③等等,数不胜数的经典的乐教之言,与其儒家之思紧密结合。通过对儒家思想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最为核心的则是“仁与美、和与善”。他教学生也是身体力行,亲力亲为。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师者,率行也!”孔子提倡音乐,但其认为乐之美,乃自然与仁、和、善为之最。即音乐是人必不可少的东西,人要有一个健全的性格,完美的思想道德,音乐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上至王者、下至百姓,都应该不断的学习“礼”与“乐”。如得音乐之真谛,小到陶冶自身之情操成为君子,大到治国平天下成为君王。而孔子教学也是边教“礼”边教“乐”的模式。而在教学中,孔子的方法是不是灌输式,乃是“引导式”,提倡发散性的“悟”。由此可见,孔子的思想是如此的“先进”。而这其中无不渗透的是“教化”的功能。君子是君王的基础,君子的基础则是“儒”。要体会“儒”,就要从“乐中来寻找”。我们可以用个减缩式来看一下何为“儒”;乐——礼——善——和——仁——君;详解即礼的基础为乐,有“礼”则“性善”;“性善”则与人为和;与人为和即是“仁”的表现;仁小可四方为友,大到天下百姓拥护之。而这些统一起来,则为“儒之本”。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思想是不能和“乐”分开的,从他的音乐思想与人文思想来看,他是对于“礼教”的完美主义者。不但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更是将礼教的人文思想渗透到人的生活之中,使得中国的封建等级制度过度化。而这种人文思想也成为了当时统治者用来维护统治的一种工具。既然为统治工具,就会将音乐加上一种政治性的色彩,也就有了后来君王因“好乐”而出现“荒淫无度、败国”的现象,这也是将孔子“乐之思”过度极端化的一种现象,这一点不得不说是与孔子“乐之思”的背离。
墨家:
正因为将孔子的“乐之思”过度极端理想、完美化,才有了君王因“乐”而劳民伤财、荒淫无度的现象。也就有了后来的“墨家之言”。墨家之首当然是墨子了。时势造英雄,这一点绝对不会错。墨子就是其中一位。如果说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可以赢得君王的赏识的话,那么墨子的思想,相对孔子来说就十分的迎合百姓了。他甘愿冒天下之大不讳,截然相反的提出“非乐”之说法,也是站在了人民的现实生活当中了。例如其所言:“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④如果说孔子是完美主义者,那么墨子,无疑是现实主义者了。如果说墨子将音乐功利化,还不如说墨子是将一切功利化。用现在的话来说,我们可以想象墨子如果生活在现代是否是一个“拜金主义者”呢?他的“功利化”体现在他认为人活着,靠的是物质,而不是什么“精神”即音乐。物质生产才是生存的根本,音乐这种东西,对于百姓可以消磨其辛勤劳作的意识,对于君王则是伤民和败国的开始。而什么教化作用,美育的功能完全被墨子舍掉了。我们不能说其错了,只能说他的思想又过度的“消极化和负面化”。即“好”的另一种极端“坏”。另外,从其诡辩术“有=少,少=无”就能看出,他的思想又过度的极端化、固执化,固执到即使他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有“问题”,他也不去面对,不去承认。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墨子是否又是一个固执的人呢?他的极端“非乐”,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正是那句话,好心办错事。导致他不被国家重用,这无疑也是他的一种“悲哀”。
墨子的这种“思想”,虽然有缺陷,但是,也是先秦音乐思想的大家,因此,他的思想无疑会影响到后来的一些人,即老子或者庄子。
老、庄道家学说:
上面说到,正因孔子的完美主义导致国家统治的败坏,墨子的“非乐”思想的极端负面、与“儒乐”激烈的对撞,才使得老子、庄子的思维出现了没落与没落的贵族厌世的情绪。举个例子来说,当一个人反复沉浸于极端的矛盾冲突之中,那么这个人就会消极的看待一切,即“哀莫大于心死”了吧?老子、庄子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是对音乐的一种态度,那么他们的“无为而治”,则是对国家君王的一种态度了。我们由此不难想象,老子、庄子是否保持的是一种既不推崇音乐,也不反对音乐的中立态度呢?或许说,老子和庄子是一种对什么都是保持一个中立态度的人呢?他们是道家的创始人,一切讲究顺应自然,顺应天意。可是在他们的思想中,音乐的存在好像何其没有任何的关系。虽然有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说法,但是,笔者认为这不只是对于他们音乐的思想态度,而且是一种对于世界万物的态度。如果真要去理解他们的音乐思想,是否可以说音乐这种东西可有可无呢?
孟子、荀子:
上面说到,孔子太“仁”,墨子太“物”,老子、庄子太“空”,那么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则是对上面这三种思想的一种辩证的态度了。下面笔者就此来说一下;
孟子:
孟子是孔子的学生,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这无疑说明孟子对于孔子的学说,还是非常的推崇的。同时,孟子的思想比孔子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推新。孔子讲“君子”、“和”、“仁”等等。对于现在的我们来看,这些东西是不是一种绝对理想主义者的表现呢?孟子在这其中,最大的成就就是他有选择性的进行了对于音乐的态度。例如: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入人之深也。”和其“至于声,提下期于师旷。...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这两句可以说是孟子对于音乐的态度最明确表达了。即音乐的教化作用是有的,同时,音乐是天下人共有的。不分等级、贵贱。那么这其中渗透着一种思想就是肯定了孔子的音乐的教化作用,但是,也说出了,音乐要适度,不分等级,贵贱。这是平等的。而平等也是“仁”的另一种表现。即君王的“好乐”要“与民同乐”。那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同甘苦”了。既然有“同甘”,那么,就会有“同苦”,音乐是“仁”的表现,与民同乐也是君王仁义的表现。如果君王能做到这些,那么君王则懂得治国平天下知道,即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该干什么的时候干什么,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就是对孟子音乐思想乃至其人文思想的最好阐释了。
荀子:
荀子的思想则是在孟子对于“音乐思想”的基础上,又加深了一种思维的辩证,即“先治国,后逐乐”的想法。荀子的音乐造诣是非常之深的,他的著作《乐论》也可以视为先秦音乐思想之大成。在他的《乐论》中,主要以音乐的审美思想为主,提倡音乐的感性。他最大的成就在于将音乐的作用与纯理性分开,他推崇“儒学”,是孔子“儒学”的发扬者。但是,他又不提倡孔子的“性善”之说,反而说人性“本恶”。正是因为音乐,才能使人的性情发生变化。这一点,笔者认为,荀子将音乐的作用理性的看待,不管人性“本善”还是“本恶”,音乐对其是影响颇深的。好的音乐能够使人“向善”,不好的音乐则会导致人性的负面。这一点是非常具有超前意识的。我们说,世事有好必有坏,那么音乐的作用在荀子看来与此是一致的。这种辩证的音乐思想,既否定了孔子的完美主义者思想,也抨击了墨子的非乐之说,对于“仁”、“和”的思想,在他的《乐论》中已经不再有着鲜明的评述。他是一种客观的,“戏里戏外”的角色看待音乐,从而更加客观理性的分析了音乐对于人、对于国家的一种思想态度了。
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因时代的不同,环境的不同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不管多么的纷繁多样,美学思想多么丰富,有一点可以看出,任何一种音乐思想都离不开当时的或者说事主观上的意识形态。孔子、墨子两位“领导者”代表了最原始也是最对立的音乐思想。而后来的音乐思想与学说,笔者认为则是这两位带头人的延续和补充。到荀子才形成了先秦时期音乐思想的一种大成。这也是顺应了有矛盾才有发展的一种辩证的美学思想。
注释:
③ 选自《论语》之《论乐》
④ 选自《诸子论音乐》34页
参考文献:
[1]刘蓝.诸子论音乐——中国音乐美学名著导读[M].云南大 学出版社.2006.
[2]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3]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
[4]刘蓝.音乐漫话[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