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竹荪栽培中菌丝氨害的原因与预防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竹荪栽培中菌丝氨害的原因与预防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竹荪菌丝氨害是指因培养料中产生的氨气超过一定极限,从而导致竹荪菌丝生长停滞或萎缩死亡的一种现象。下面介绍竹荪菌丝氨害的症状、成因与预防措施

一、氨害症状

1.症状发生时间

竹荪菌丝氨害症状多发生于播种后20~30天期间。其主要特点是,播种3~5天后,菌种可正常萌发并正常吸收养料。此后,以播种点为中心,菌丝向培养料蔓延,形成菌丝圈,菌丝洁白且粗壮有力。播种后20天内均未出现异常。播种后20~30天,陆续出现菌丝萎缩死亡现象。

2.症状主要表现

出现氨害症状后,菌丝圈内菌丝逐渐变黄,仅在菌丝圈可见少许白色菌丝,菌丝纤弱、稀疏。菌丝圈内部的培养料呈黄色,与菌丝未蔓延到的黑褐色培养料形成强烈对比;菌丝圈内培养料松散,不能结块。随着时间的推移,少量菌丝可逐渐在局部覆土中蔓延,但菌丝纤细、稀疏,形成的菌索也明显的细弱。

3.对产量的影响

竹荪菌丝氨害症状发生后,对竹荪产量影响极大。发生氨害后,每667平方米(1亩)仅收竹荪干品5~10公斤,为正常产量的5%~10%,症状严重者近乎绝收,仅有数十朵竹荪,且竹荪朵型瘦小、纤弱。

二、氨害原因分析

1.添加尿素过量

竹荪栽培目前大都采用发酵料栽培。发酵过程中,在培养料中添加一定的尿素以补充培养料中的含氮量。发酵法栽培竹荪,尿素的添加量一般控制在总干料的1%~1.5%。目前出现尿素添加过量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部分菇农存在培养料中氮素越高则产量越高的错误认识,盲目地增加尿素的用量;另一种是不少菇农不是按照总干料的百分比添加尿素,而是按面积计算尿素添加量,同时,对单位面积干料的用量随意性大,有些甚至直接按湿料的1%~1.5%添加尿素,造成尿素添加过量。当尿素添加量超过一定范围,在播种后多余的尿素继续分解而不断产生氨气,导致氨害发生。

2.发酵工艺失当

发酵是竹荪发酵料栽培方法的重要工序。目前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一是培养料的湿度不足,导致发酵过程添加的尿素不能溶解并被竹、木屑吸收;二是翻堆次数不够或没有将培养料拌匀,致使培养料中的尿素分布不均匀;三是没有在适当的时机翻堆,使得培养料不能正常发酵或发酵效果不能达到要求。

3.播种时间过早

发酵结束后,培养料中往往残留一定的氨气。有些菇农在栽培中,发酵结束将培养料铺上场地后立即播种、覆土。播种后培养料中的氨气不断逸出,对竹荪菌种或已吃料的竹荪菌丝产生伤害。

三、预防措施

1.适量添加尿素

发酵料栽培竹荪,要认真测算栽培投料的干重,并严格按照不超过总干料1.5%的原则添加尿素,这是预防氨害产生的重要措施。

2.规范发酵工艺

目前,在竹荪栽培中,培养料发酵大多参照蘑菇料的发酵工艺。培养料中的尿素是通过发酵过程得以分解,进而转化为竹荪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若发酵不完全,就有可能导致尿素没有得到充分分解,易导致氨害发生。具体操作中主要应注意两点:一是发酵时控制培养料的湿度在55%~60%,这样易于尿素溶解并分布均匀。二是发酵过程至少翻堆3次。翻堆应在培养料堆温上升至顶峰并开始下降时进行。翻堆应注意将各种原料混合均匀,且应将堆中与堆周边的培养料互换位置。

3.掌握播种时机

发酵结束,培养料铺入栽培场地后,不宜立刻播种。应在培养料铺成畦5~7天之后,让残留在培养料中的气态氨充分释放,培养料已闻不到刺鼻的氨味后播种。这样可有效地预防氨害的发生。

4.添加中和物质

在培养料发酵过程中,在培养料中添加1%的石膏粉。此外,过磷酸钙也有中和氨气的作用,可在添加石膏粉的同时,再添加1%~2%的过磷酸钙预防氨害发生。

(福建省建阳市潭城街道“三农”服务中心 蔡翠芳 邮编:35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