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学应正确处理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应正确处理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际性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合格公民应具有下述四项基本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并将其视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又该如何培养学生上述四项基本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发展呢?《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在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可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创新能力关系,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四项基本能力,并促进其发展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为: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丰富的语文知识、基本的思维能力、语感能力、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就中学语文而言,就是要为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即那些为学生今后持续发展必不可少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能力、方法和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四条讲的就是语文的创新能力即“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正确处理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呢?

首先,要正确认识语文知识能力两者间的关系,按照语文学习规律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

心理学家J?M索里和C?W特尔福德指出:“人是统一的单元,当他有所活动时,是整个人在反应……当一个人的行为模式由于经验而有所变化时,其运动的观念和情感的方面都要发生变化。”《语文课程标准》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从一个新的维度论述语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辅相成。

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偏重知识传授,把语文教材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并形成自认为很严密的知识体系。这种做法,导致语法术语、文学概念、文章作法等充塞课堂,导致阅读教学中的繁琐分析,作文教学则大讲“开头几法”、“过渡几法”、“结尾几法”等所谓谋篇布局的知识,使语文教学耗时多而成效少。因而,我们对于语文知识的教学,一要有序,二要有度,三要有的放矢。

有序。即按照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由浅深入地传授语文知识。例如, 5—6年级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的表达方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而7—9年级则要求“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等等。

有度。语文教学中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但要有度,不能拔高要求,而要提倡在学生语言实践中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关注能力的培养。这样,知识就是动态的、活的、有用的。

有的放矢。语文教学中传授的知识是有明确目的的,不要追求知识的体系化。要明确,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不是终极目的,而是为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健全人格。

除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还需要研究听说读写能力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其次,要正确认识创造性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创造教育因素,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习创造、学会创造。

《语文课程标准》除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外,更看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最重要的已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知道到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自觉更新知识的意识和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更新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为此,创造教育的研究认为,创造性教育是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发挥学生创造性潜能、促进学生形成创造性人格的教学活动。其特点是:

1、创造性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

2、创造性教学是一促强调学习的个性化的教学。

3、创造性教学是一种探究式教学。

创造心理专家恩田彰一言以蔽之:“创造性教学的本质是要前进到教师事先预料不到的地方。”因此,我们在语文创新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创造教育因素。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环球城市,风行绿墙》等课文,都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好材料。我们可以从中启发学生观察事物应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地进行观察;重视个人实践,培养独立生存的能力;开阔视野,认识和谐是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至高境界等。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改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要求对学生“变换角度”、“改变角色”、“改换人称”、“故事新编”、“续尾”等。

第三,要防止走入两个误区。

其一,是对“促进发展”认识不足,急功近利,仅仅把目光盯在“双基”上,只关注知识点和训练点而大搞题海战术,频繁考试,甚至搞“教材习题化”。以这种方法来应付考试,也许奏效,但决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二,是“矫枉过正”,在教学中搞一些脱离语文训练的“发散思维”。学生由于目标不明确,要求不清楚,加之没有以教材作为凭借,没有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 “海阔天空” “高谈阔论”。这样既无助于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又无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语文基础或基本素养。一个人的知识基础、视野、推理能力、思维方法决定着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如果我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注重人的最终发展水平,就必须在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善于与人共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探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参与社会实践能力,包括交往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生态伦理意识,能与周围环境(社会、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书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扬再隋等编著,语文出版社,2002年4月。

3、《教育心理学》[美]索里?特尔福著,高觉敷等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创造性教学通论》段继扬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