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王国维“隔”与“不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王国维“隔”与“不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人间词话》提出了王国维具有完整的理论结构和丰富内容的“境界”说,其中通过列举一些古词并进行褒贬,具体提出了针对作家写作方式“隔与不隔”这个概念。本文通过对王国维“隔”与“不隔”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其和虚实范畴的共同之处,最后讨论了“隔”、“不隔”两者分别对读者理解文学作品的影响。

【关键词】王国维;隔;不隔

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第三十六则中评说姜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道“犹有隔雾看花之感”,此处为“隔”字在全书的首次出现,随后他便在第四十则中提出了“隔与不隔”这个概念。关于“隔”与“不隔”,王国维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他只说道“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妙在不隔、“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雾里看花,则隔矣。虽然如此,但他对这两者的褒贬态度却是十分明确的。

一、《人间词话》中的“隔”与“不隔”

书中王国维对周邦彦“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几句写景词给予了极高的赞誉,说其捕捉到了荷花的神韵,并认为其为“不隔”,“不隔”是王国维所支持和鼓励的写作方式。以上几句写的是清晨的阳光照耀在荷叶上,一点点晒干了昨夜残留的雨滴,水面清澈浑圆,微微清风将叶子一片一片吹动,像用手举起来挥舞一样。作者用自然顺畅的语言将一幅清新而鲜活的荷塘场景展现在读者眼前。同时词句用了白描的手法,所描绘的场景为作者亲眼所见,是客观真实的。而姜夔在《念奴娇》、《惜红衣》中描绘的荷塘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念奴娇》描写夜间观荷,荷花一直处在蒙蒙的月色中,故“意象幽闲,不类人境”。《惜红衣》寄托了作者惜花惜人惜岁月的人生感悟,写作上更是将人荷融为一体,难以区别,这便是王国维认为“隔”如“隔雾看花”的原因所在。虽然这两首词中的某些场景是想象虚构出来的,比如“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但都基于作者的生活体验,源自主体独特的审美经验。

关于写情的“不隔”,王国维也举了几个例子。“‘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方为不隔”。“生年”与“服食”四句出自《古诗十九首》,共同表达了一种因诗人体会时光易逝,感叹人生短暂而产生的一种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心理,感情自然、率真,不加以任何掩饰,容易被读者捕捉。

二、“隔”与“不隔”和虚实范畴的关系

当然,基于审美对象所具有的客观性,即便是实写、虚构的作品,描写对象也一定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不是无中生有的。《人间词话》第五则写到“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于之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互相关联、相互制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虽然是虚构的物境,但它的材料一定是从自然界中得来的,它的结构方法,也一定是顺应自然界事物的构造法则。那么,所谓的“虚构”其实并不是作者天马行空想象出来的,它是在普遍的现实基础上通过主体对其进行加工衍生出来的,是个别偶然的。

从文艺创造与客体对象的关系看, 虚实包含真假( 纪实与虚构) 的涵义, 实即真实, 虚即虚构。虚实范畴的真假义项亦源于有无论, 实即有, 有即真; 虚即无, 无即假。当然, 这是就虚实、 有无、 真假三范畴的部分义项上的相通而言。 在真假义项的基础上又引伸出纪实与虚构、 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义项。根据之前对《苏幕遮》、《念奴娇》、《惜红衣》等几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王国维“隔与不隔”和文学理论中虚实范畴概念确实有共通之处。表达直接、自然的“不隔”情境大多都是对景物人情的真实描绘,而表达婉约、朦胧的“隔”则是反映在人脑海中的客观实在通过作者思维加工虚构出来的。因此,可以将“不隔”称为“实”,隔称为“虚”。

三、“隔”与“不隔”对读者理解作品的影响

心理学认为,最基本的理解是对不同于“使用”状态的“虚幻”状态的理解。“虚”与“实”的区别,本质上说来是个别偶然性与一般普遍性的区别。“实”与个别偶然相联,“虚”与一般普遍相联,所谓区别“虚”与“实”,就是要在审美反映中用理解的因素把握个别偶然中的一般普遍。“不隔”即虚的情境具有一般普遍性,“隔”即实的情境则具有特殊偶然性,当我们理解个别的事物时,因为它独具新意、不易被捕捉,往往能激发人的一种强烈探究欲。真景物、真感情故能使读者从中直接产生一种动人、自然的审美感受,容易被人所感知、理解,但当读者面对一部虚写的艺术作品,将个人人生经验、审美态度、思维方式等叠加到一起共同对作品进行加工时,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能产生一种心理,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虚实范畴自道家哲学产生“有无”之说起,经过魏晋经玄学之辩,逐渐被广泛运用于绘画、诗文、书法等领域,中国传统文人提倡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实互藏……不仅在古代文艺创作中,现当代人在写作的时候往往也被要求做到将两者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带动读者思绪,让其跟随作品语言节奏做到松紧有致、跌宕起伏,深入的领略到文学作品的意境美、文字美。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2]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胡立新,沈嘉达.虚实范畴在传统文艺学中的表义系统辨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