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习作,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习作,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知识、思想、情感体现的综合过程。怎样在教学中实践习作的新理念?怎样在习作训练中得到体现?如何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练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去做一些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我国的语文教学积累了许多优秀的经验,特别是作文教学颇有建树。我们可以在继承创新发展习作教学。

【关键词】习作;创新训练方法;创新训练模式

习作,重在一个“习”字,并不追求真正的创作文学作品那样讲究语言的规范与灵活,逻辑的程式与严密,篇章的精巧与严谨,立意的深远与高妙,而只求练习写简单的记实作文,练习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简单的应用文,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抒真情,写想象中的事物,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由此可知,习作是儿童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精神劳动。这就为儿童习作提出了三个标准:第一,儿童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五彩斑斓的,所以习作要表现出儿童的真情实感,要突出一个“情”字;第二,习作要求用书面语言来表达,要反映出儿童的知识积淀、认知水平,要体现一个“理”字;第三,儿童最宝贵的财富是“童真童趣”,因此,习作要表现一个“趣”字。

怎样在教学中实践习作的新理念?怎样在习作训练中得到体现?如何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练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去做一些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我国的语文教学积累了许多优秀的经验,特别是作文教学颇有建树。我们可以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习作教学。

一、习作的整个过程既要继承又要创新,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做法,吸取精华的同时,结合实际,吸收新理念,创新训练方法和方式

(一)、抓好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影响习作好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素材的积累,材料的选择与安排等;习作的形成过程又是复杂的,审题的谨慎,构思的巧妙,立意的新颖,表达的新奇等。在实践中,这些因素和环节是紧密联系的,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组织起来,即:留心观察--细心思考--想清楚--说清楚--写清楚。

1、留心观察--即“积累素材”,指导学生观察人、事、物、景等,让观察形成一种习惯,做到“眼中有竹”。

2、细心思考--即“选材安排材料”,根据不同的需要,取舍材料,合理组织,为成准备,做到“胸有成竹”。

3、想清楚--即“打腹稿”,在头脑里先理清思路,大致形成脉络,形成腹稿。

4、说清楚--即“口头作文”,经过“腹稿”阶段,进一步理清思路,促进词句表达清楚,完成“打草稿”的过程。同时又可进行口头修改,谴词造句,说清意思,表达完整,使整篇文章近于形成。

5、写清楚--即“落笔成文”,在前几个阶段的基础上,最终形成文字,实现“手中有竹”,做到文从字顺,表达清楚,叙述完整。

(二)、把握好结构框架、线索、叙述顺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知识酌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尽管习作强调学生自由表达、自主表达、“文由情生”、“文顺情序”,“应情而文”。但都有一个“序”,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而不是泛泛而谈,杂乱无章,东一言,西一语。文章的结构框架是文章的骨架,是文章的支柱,它连接着文章的叙述顺序,连接着事的发展,情的抒发。有一定的顺序,思路才不紊乱;有一定的线索,方能“按图索骥”。

(三)、习作的修改不应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而应尝试把这个权力“下放”给学生,让学生用自我评价促进自我发展。

教学中高年级语文的教师都有一怕,即怕批改学生的习作,工作量大,问题烦琐,耗时耗精力。教师的很大部分批辅时间都放在批改学生习作上。我们何不尝试放手让学生批改自己的习作呢?近年来,很多教师作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让同伴互改,小组评议,全班评议,教师点拨,整体推进习作评改的进展,使得习作的改、评、议、补同时进行,更利于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教师适时点拨、肯定,让他们体验成功,体验到习作的乐趣,也是对课改新理念做出了有效的尝试。

二、把握习作的整体性,用整体的、系统的理念进行习作的整体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这一理念透肘出:习作是自我认识和反映世界的手段,是语言交际的方式,也是展现心理情感与思想的重要方式。因此,可以说习作是一个整合多种因素的整体,应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更应用整体的、系统的理念进行训练。

(一)、各学段的相互衔接,构成习作训练的有机整体。

学生的心理、知识、技能、见闻、感悟、体验、思想、品质、情感等主观因素在不断地发展,又充满个性。为此,《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各学段习作提出了不同的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写话”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鼓励学生大胆说话,有话就说。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强调“不拘于形式”,鼓励写出个人感受,体悟。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材料。”明确强调要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让习作形成“习惯”,并且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由此可见,习作训练应重视整体性,鼓励学生敢说、敢想、敢悟,并能勤于动笔,随感随写,"灵感"来了就要立即捕住,稍纵即逝。教学中更应创造机会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

(二)、习作与阅读相结合,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读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等说得很明白,阅读与写作紧密联系。对于写作来说,读书当然不是写作之“源”,我们从许多优秀作品的阅读中,能获得思想上的教益和写作技巧上的借鉴。语言文字方面的丰富,特别是名家名作会获益匪浅。古人曾把阅读比喻为“销铜”--将铜融化,把写作比

喻为“铸器”--用融化的铜浇铸铜器,这也从一个侧面道出了阅读与写作的辨证关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应用,要“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把读写二者结合得更加紧密一些。当然,小学生的阅读极其有限,从教材、优秀作文、电视等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有限的阅读材料中获益,并帮助学生尽可能地丰富阅读,从更多的名家名作中获益。

(三)、习作与生活相结合,抓好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写出血肉丰满的、鲜活的作文。

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一切文学艺术创作都是对生活的反映。习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真实而丰富,充满真情和美。但实践中,很多学生难以写出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正是由于缺少发现,文章才难以写好。小学生知识有限,社会阅历极为少而且肤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说“要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实际。”可怎么联系,学生如坠云里雾里。因此,教会学生关洼生活、理解生活、思考生活,积累生活经验、搜集生活素材就显得非常重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视,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应该是师生的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也是一种整体的、系统的习作训练。

(四)、习作与育人相结合,把习作作为综合反映个人的情感、态度、意识、思想和品质的载体。

古人说“文如其人”、“文品如人品”,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习作与育人的关系。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知识、情感、思想的综合体现。人们常说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书育人”,主张“教书”与“育人'”并举,甚至认为“教书”更重“育人”。通过习作,学生展示内心,展现自我,从而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认识自我,提升自我,达到“求知”与“做人”的和谐发展。教师的引导和平时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导功能不言而喻。

(五)训练中要把兴趣激发、创造思维培养,因人施教的实施诸要素作为整体推进,贯穿“三个始终”。即“兴趣激发贯穿始终,创造思维贯穿始终,因人施教贯穿始终。 ”激发兴趣是学生爱写作文、乐写作文的前提;培养创造思维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因人施教又是学生会写作文、写好作文的重要条件。在习作的整体训练中,让这“三个始终”贯穿其中,坚持训练,学生定能爱写作文、会写作文、乐写作文、写好作文。

三、抓好常规训练,创新训练模式,师生共同努力,坚持长期训练,让习作成为一种习惯。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方仁工认为:“学生的作文不是老师改好的而是自己在练习中通过体验提高的。”强调“好作文是学生自己练出来的”。作文要写好,非一日之功,更不能“临阵磨枪”。教师指导不应只是写作文了才进行指导,而应重在常规的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坚持不懈,学生就有可能进入爱写、会写、愿写的境地。

(一)、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积累素材。在平时的阅读中,指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名言名句,从积累语言素材开始。

(二)、写体会感受。这与读书笔记不同,是一种不拘形式的随感杂感,主张及时动笔,重在捕捉灵感。可以是学习课文的一些感受、启发;也可以是在读文章时某一点的感受,及时做出旁批、眉批等;也可以是所见所闻的感悟。形式多样,日记、读书笔记、批注、杂感等;文字可多可少,语句可长可短。总之,只要及时动笔,立即捕住“灵感”即达目的。

(三)以美文引路,晶读美文。从优秀文章或名家名作中学语言、学写法、悟技巧。师生共同品读,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带动学生积极参与。

(四)开展课前五分钟或三分钟的口头交际课。让学生说故事,或针对某一现象谈看法,或自行晶析美文,形式多样,既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更能让每个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不要以为这会影响上课,相反更能促进课堂教学效果。在实践中,经过长期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鼓励学生自缟习作集。引导学生挑选自己觉得写得好的习作收集起来,教师加以肯定,编订成册,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更能让他们体验成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语文教师应以自身的语文素养去感染、熏陶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是学生的最好示范。小学生模仿性极强,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他们。因此,教师的语文素养、语文功底、人格魅力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上,教师若能动情动理地妙语连珠,口若悬河会让学生为之震动。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教学中,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做法,不断实践,尝试创新与现代生活、现代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广大语文教师推进语文教学发展的责无旁贷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师大版

[2]李广文. 《动情、撷趣的认识》 . 小学青年教师 [J] .2003年5月第281期

[3]梁东生《作文整体训练的研究》

[4]杨咏梅、方仁工《好作文是学生自己练出来的》(中国教育报 [J] .2004年7月8日“名师访谈”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