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广西少数民族的食鱼习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广西地处亚热带,气候湿热,雨量充沛,河流湖泊众多,适合鱼类生长,加上南邻北部湾,渔业资源丰富,所以鱼成了广西地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肴。鱼的制作方法丰富多彩,酸菜鱼、水煮鱼、红烧鱼等做法各异,味道不同。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他们的食鱼法更是独具特色,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鲜嫩的壮族鱼生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等地,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也有一定数量的壮族分布。壮民喜欢吃鱼,尤其喜欢吃鱼生(即生鱼片),就是把生鱼稍做加工就端上桌食用,这种做法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更重要的是,鱼生味道鲜嫩可口,是下酒的极好佳肴,招待嘉宾的常备菜品。
广西南宁市郊的横县以漫山遍野的野生茉莉花出名,被誉为“茉莉花之乡”,这里壮民制作的鱼生也是远近闻名。他们制作鱼生讲究鱼的选料、制作刀工和调料的使用。首先,选用的鱼以产自郁江的当地野生青竹鱼为最佳。这种野生鱼制作的鱼生,肉结实筋道,有嚼头,一般池塘喂养的鱼肉质绵软,入口如败絮,口味上大打折扣。鱼重量一斤左右即可,小些也不错。鱼杀后,要立即扒膛、去头、放血,血流尽的鱼做出来的鱼生,肉色晶莹,白嫩如雪,无论口感上还是视觉上都有诱惑性,让食客食欲大增。
其次,制作刀工也很讲究。切的鱼片要薄如蝉翼,只有薄薄的鱼片才容易吸收配料,才容易入味,所以刀要锋利,下手要准。把鱼放在砧板上,横着切,切下的一片片鱼片如玉环,似藕片。薄到拿起展开可以隔着鱼片看清对面纸上的文字为最佳效果。调料的选择也很讲究,盐、酱油、醋、葱、姜、蒜末、辣椒油、胡椒粉是必不可少的基本配料,再加入横县独特的木瓜丁、辣丁根、芋头丝、柠檬叶和柠檬片等,总共30多种新鲜配料。做完以上工作,鱼生的制作基本大功告成,新鲜的鱼生使得满屋浓香冲鼻,嗅觉极度震撼,夹一片鱼生,放上调料,送入口中,清新鲜辣,味蕾大受刺激,一口下去,顿时口舌生津,浓香满口。
广西武鸣壮族人热情好客,更喜爱吃鱼生,而且把鱼生当作招待最尊贵客人的一道上好菜。有人说吃鱼生会得肝吸虫,早几年广西医学界有数据表明:武鸣为广西肝病重灾区之一。武鸣人说:“吃了得肝吸虫,不吃虫吸肝。”可见,吃了鱼生有可能患寄生虫病,不吃鱼生肚子里的馋虫可不愿意。
清香的苗族烤鱼
融水苗族自治县地处广西东北部、柳州市北部,融水是一个典型的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境内的元宝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中部,海拔2086米,为广西第三高峰。山峰挺拔,气势雄伟,古木参天,花草奇异。元宝山山高林密,相传当地人曾经在山上见过‘人熊’(野人),这无疑给元宝山增加了更多神秘色彩。就在这崇山峻岭中,星罗棋布点缀着美丽的苗家山寨,苗家人世代居住于此。
聪明勤劳的苗族人在山坡开垦梯田,在梯田里种稻养鱼。每年春天旧历清明时节开始插秧,同时也把鲤鱼苗放入稻田,农历10月收割稻子时放水捕鱼,这时候鱼苗已经长成半斤左右的鲤鱼。这种在稻田长大的鲤鱼,喜欢吃掉进田里的禾花和水田里的害虫,所以叫做禾花鱼,鱼儿吃了危害稻子的害虫,排泄物又是天然的肥料,稻田养鱼一举两得。
平时在地头,往往能听见鱼儿在稻田里追逐扑食的戏水声。拨开浓密的稻叶,可以看见一条条红色、青灰色的鲤鱼在水里游荡穿梭,很是喜人。秋天放水捉鱼时,他们总要拿出部分禾花鱼在田头野坡烧烤,剩下的鱼拿回家或晒鱼干或渍腌酸鱼,以利于长期保存,慢慢食用。放水捉鱼只需在稻田里挖一两个坑,鱼儿不会随水流出稻田,全部聚集到这些坑内,形成鱼窝。水流尽,鱼窝内也热闹起来,红的、灰的鱼脊露出水面,鱼儿在坑内浅水里横冲直撞。人们下水捕捉,很快一只只肚子圆鼓鼓、肥嘟嘟的鲤鱼被抛向田埂,在草地上翻腾跳跃。
烤鱼开始,人们在开阔地上生起熊熊篝火,简单的烤制方法就是从山间砍来两米长、胳膊粗的竹竿,制作成简易的鱼夹子,把鱼儿夹在上面。每个鱼夹子夹几条鱼,人抓住竹竿的一头就可以在火堆边反复烧烤。等鱼烤得喷香流油撒上盐巴,就可以食用。也有选用桦木或山苍树枝削尖做串条,用串条尖将一条条鲜活的鲤鱼串好,然后将鱼在火边烤焙,先烤鱼腹部、后背部,再烤两侧。鱼被烤得“滋滋”作响,慢慢地变黄,直至熟透。这时桦木或山苍树的香味也浸透到鱼肉里,这样烤出来的鱼以特有的鲜、美、嫩、香而独具一格。有兴趣的苗家人还会为这道美味找点佐料,他们也是就地取材,采摘两种苗语叫乌扭和斐章的野菜,用火烤软,剪短放进碗里,再放点盐、辣椒,加水调拌,成了味碟,把鱼放在里面一蘸,味道更佳。
大聚餐时,全寨所有成员人人有份,各家还可以喊上附近山寨的亲戚一起享用。一切准备妥当,大家开始在这大山深处享用这香喷喷、黄澄澄的近乎天然的美味。男人们用竹筒喝着自家酿的米酒,女人们从篮中端出糯米饭直接用手抓着吃,孩子们吃着烤鱼,围着火堆撒着欢。大家一起用大聚餐的方式庆祝丰收,分享劳动果实和收获的喜悦,所以广西融水大苗山的苗族同胞编成一句顺口溜:“秋来稻谷堆满仓,田里田外烤鱼香。”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绿色的高营养食品要求越来越高,高蛋白质、低脂肪的鱼类产品深受人们的青睐。融水县地处山区,环境优美,无污染、无公害的山泉水养的稻田禾花鲤成为当地一个响当当的旅游品牌。在政府组织下,每年农历八月十八举行“烧鱼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大家吃着香喷喷的烤鱼,听着悠扬的芦笙,欣赏着苗族兄弟的民族歌舞,真是其乐融融。
味美的京族鲶汁
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历史上自称“京”,1958年定名为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沿海一带,其中该市江平镇山心、沥尾、巫头三个浅海岛屿为京族聚居区,人称“京族三岛”。
鲶汁,又称鱼露,是京族人的传统食品。京族人靠海吃海,下海捕捞到的小鱼舍不得扔掉,聪明的京族人就发明一种吃法,把它们制作成鲶汁长期食用。先洗刷好一个大缸,缸底垫上稻草和沙包当过滤层,然后在下面凿一个洞,安装一个小漏管和塞子。把洗干净的小鱼和海盐一层一层放入缸内,缸装满后,上压重石,加盖密封开始腌制。腌制时间可长可短,短的几周,长的可以等上一年,等腌制得差不多就可以食用了。打开大缸下面的漏管,鱼汁汩汩流出。开始时候流出的鱼汁有些浑浊,要放回缸里重新过滤,直到流出清澈而略显橙红色的鱼汁才算得上是上等鱼汁。这时候出的“头漏汁”是最好的,出缸时候清香四溢,吊人胃口。一般100斤鱼出30斤左右的“头漏汁”。“头漏汁”流完后,将缸里的鱼渣取出来,加水煮沸后继续放回缸里腌制,这次出的是呈黄色的“二漏汁”。如此反复可以加工“三漏汁”,这时出的鱼汁已经与“头漏汁”没法相比了,成色大打折扣。鲶汁主要作为当地人炒菜时候的调料品用,相当于味精。俗语说:“千汁万汁,不如京家鲶汁。”做汤时加些鲶汁,汤味顿觉鲜美:吃肉时蘸以鲶汁,入口便觉清香。难怪民间传说讲,当年有位皇帝把京家鱼露称为“金汁”呢!
鱼露是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各国饮食中最常用的调味料,烹煮时只要加入一点点就可以了,因为鱼露的味道比较成,不要一次放太多,可以边放边试味道。在南洋料理中一般都以鱼露来替代盐及味精的使用,用鱼露调味,会让菜肴多一份海鲜的鲜美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