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蔗糖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产业链视角的蔗糖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从产业链视角出发,分析了蔗糖业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探讨了构建蔗糖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思路,并为进一步促进蔗糖业循环经济发展和产业链的形成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甘蔗;蔗糖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5-1199-03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ane Sugar Circular Economy Based on

the View of Industrial Chain

WAN Huan

(College 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s, Gu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uzhou 545006,Guangxi,China)

Abstract: We proce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chain, analysis the drawbacks of cane sugar industry in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mode, explore the idea of building a cane sugar industry circular economy industrial chain, and provide reference to further promote the cane sugar industry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Key words: sugar cane; cane sugar industry; circular economy; industry chain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蔗糖业主要包括甘蔗种植和蔗糖生产两大部分,涉及糖料基地建设、良种培育、原料蔗生产、制糖、蔗渣和糖蜜的综合利用等环节。甘蔗是中国主要的糖料作物,种植面积占中国常年糖料作物面积的85%以上,产糖量占食糖总产量的90%以上。蔗糖业已成为主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蔗糖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然而,中国蔗糖业发展过分依赖资源消耗的增长方式仍然没有改变,产业链也较短。目前,部分蔗区仍然存在着甘蔗种植分散、蔗地单产偏低、蔗农和制糖企业收益不高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根源于蔗糖业传统发展模式的种种弊端。

1 蔗糖业发展概况

2011年中国糖料作物播种面积181万hm2,同比增长7.28%。其中主产区广西糖料作物播种面积104万hm2,同比增长2.63%;云南糖料作物播种面积33万hm2,同比增长13.86%。2011/2012榨季全国收购糖料量将达到10 008万t,产糖1 200万t。其中广西预计产糖量为700万t,云南预计产糖量为210万t以上。2011/2012榨季国内食糖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国内糖价在一定时间段内将持续高位运行。蔗糖业的迅猛发展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食糖生产国和消费国,产糖量、消费量均占世界食糖总产和总消费量的7%左右[1]。

2 蔗糖业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

2.1 蔗农分散种植甘蔗,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目前,国内不少蔗区甘蔗的种植仍然以“单家独户”的模式为主,处于零星生产状态,而世界主要产糖大国蔗区规模较大,多以农场或糖厂自办基地为主。如美国糖厂的甘蔗原料大部分由自己的农场供给,很少部分靠农场主供给,其拥有的蔗地规模一般有近千英亩,植蔗的单位生产率比中国高4~8倍[2]。相对封闭的种植模式使得甘蔗种植成本居高不下,并且割裂了与其他蔗农的沟通联系;原料蔗的出售也只能被动地等待制糖企业与之联系,对于原料蔗价格的波动不敏感。与此同时,这种封闭的模式无法真正改进甘蔗的良种培育技术,原料蔗产量和质量无法提高,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2.2 产品单一,产业化经营模式相对落后

我国主要蔗区的产品比较单一,集中于白砂糖和绵白糖两种产品,无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而在国外蔗糖业发达地区,制糖企业正在大力发展以甘蔗为原料的综合产品,有些糖厂的蔗叶、蔗渣利用率甚至达到100%。同时,中国蔗糖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相对落后,基本上都是属于简单的“企业+蔗农”模式,缺乏制糖企业和蔗农之间有效沟通的平台,往往造成信息传递不及时、双方难以达成互利双赢的协议、双方的利益也缺乏保障的局面。一旦遇到糖价剧烈波动、市场不稳定的时期,制糖企业和蔗农都只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履行协议,违约风险大幅度增加。

2.3 制糖企业分工不合理,产业链较短

目前世界主要产糖大国大多数都实行原糖、精炼糖“两步法”生产模式,食糖生产特点是“季节性生产,全年加工”。但中国某些地区的制糖企业基本上只能在甘蔗收获期进行生产,尚未按分工协作的方式实现长年均衡生产,是“两糖合一”(原糖和精炼糖)的“一步法”生产体系。这种生产模式不但使得人员在甘蔗非收获期大量闲置,而且不利于糖价的稳定。此外,传统发展模式的产业链较短,它只是延伸到蔗糖的生产环节而已。制糖过程中的副产物如糖蜜和滤泥,制糖企业或是直接遗弃或是简单利用,没有挖掘这些副产物的经济价值,没有建立和相关产业的密切联系,当然也就无法提高制糖企业的经济效益了。

3 构建蔗糖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思路

3.1 产业链的上游――甘蔗种植和糖料基地紧密结合,提高蔗地产出效率

我国各蔗区甘蔗种植规模和产出差异较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落后蔗区没有建立起良种培育和种植的基地,蔗农分散种植,各自为政,难以实现规模效益。而像广西、云南等主要蔗区通过建立糖料基地这个平台,很好地将良种培育和甘蔗种植结合起来,大大提升了种植效率,获得了较高的收益,提高了蔗农的生产积极性。

甘蔗种植基地的建设不仅包含良种培育和种植,还应该为此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首先,可以在基地发展畜牧业养殖,用蔗梢、蔗叶作为牲畜的食物,而牲畜的排泄物又可以作为甘蔗种植的肥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其次,蔗叶可以直接还田循环利用。云南蔗区已经采取这种方式,实现了蔗田有效保水,使甘蔗单产平均增加7 500 kg/hm2;再次,要在甘蔗种植基地实现收割机械化。目前国内部分蔗区甘蔗种植机械化程度较低,人工成本几乎占了生产成本的一半,大部分甘蔗都是人工砍收的,效率较低。因此,实现机械化收割是降低种植成本的关键环节之一。

3.2 产业链的中游――提高蔗糖质量,发展蔗糖深加工业

蔗糖是食品的调味品,人们在食用蔗糖以后,经过消化、分解为单糖(葡萄糖和果糖)而被人体吸收利用,产生热能,维护生理机能,可以恢复体力、解除疲劳。并且,蔗糖产量较大,供给比较充足,是一种既安全又经济的能量来源。因此,蔗糖的生产和加工是蔗区制糖企业打通上游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具体的思路为:首先,采取许多经济作物产区常用的做法,即建立蔗农―种植基地―制糖企业的联结互动模式,制糖企业应该选址在种植基地周边,一方面使得企业收购原料蔗的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种植基地牲畜的排泄物生产沼气,作为工业生产的能源动力之一;其次,可以对质量较高的蔗糖进行技术处理,用于不同食品的增色、防腐,提高食品的附加值,对于质量和纯度较一般的蔗糖用于生产食糖,供老百姓日常调味所用,提高蔗糖的利用效益。在食品调味加工方面,许多制糖企业已经实现了技术突破,将蔗糖用于生产低聚果糖、山梨醇等保健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大大拓展了制糖企业的经营业务范围,并使得蔗糖产业链得到了延伸。如果这些技术在国内进行推广的话,将大幅度提高制糖企业的经营效益。

3.3 产业链的下游――实现制糖副产物的资源再利用

在蔗糖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副产物,这些副产物表面上看起来并无利用价值,其实它们蕴涵着巨大的经济价值。首先,对原料蔗进行加工生产蔗糖,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蔗渣,在大部分蔗区,蔗渣仅仅作为动物的一种饲料,用途比较单一。然而,蔗渣的用途非常广泛,蔗渣燃烧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用于蔗区种植基地和制糖企业发电的需要,实现跟上中游产业链的沟通互动,大大节约用电成本。蔗渣还可以作为造纸、一次性筷子、纸碟的生产,大大减少林木资源的耗费,既经济又环保,不会造成任何污染。因此,制糖企业可以和这些关联产业进行密切合作,使产业链纵向延伸,带动关联产业的健康发展;其次,制糖过程中产生的糖蜜和滤泥同样可以实现资源再利用。糖蜜是工业制糖过程中产生的,蔗糖结晶后,剩余的是一些不能结晶但仍含有较多糖分的液体残留物。它是很好的发酵原料,可以用作制造酵母、味精、有机酸等的原料。在部分蔗区,许多企业将糖蜜作为生产酒精的重要原材料。滤泥是在制糖过程中,由于混合汁所含的有机物质对蔗糖结晶不利,通过向混合汁加入氢氧化钙、二氧化硫等使有机物沉淀下来,沉淀物通过压滤机等设备而得到的滤渣,它是甘蔗制糖的重要副产品之一。由于它富含氮、磷、钾等养分和微量元素,可以作为良好的有机肥料,将它循环利用对甘蔗地进行施肥,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土壤的肥力,提高甘蔗的产量。

4 加快蔗糖业循环经济发展和产业链形成的建议

4.1 甘蔗种植方面

1)加快蔗区基础设施建设。广大蔗区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完善蔗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加快蔗区各类灌区节水改造、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各种方式的灌溉,不断扩大蔗区的有效灌溉面积,解决蔗区干旱和抗旱水源问题,提高蔗区农业抵御各种灾害风险的能力,夯实甘蔗增产增收的基础。其次,优先进行蔗区道路建设,将制糖企业投入蔗区道路建设及维护的资金统筹管理。

2)丰富甘蔗品种,促进甘蔗品种更新换代。可以从蔗糖业发达的其他地区引进甘蔗的优良品种,同时也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培育适合不同蔗区栽种的优良品种,做好品种的更替和后备良种的储备工作,以加快甘蔗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实现甘蔗种植品种的多样化。

3)提高甘蔗种植机械化程度,注重加强机械化配套农艺技术的试验与示范工作[3]。实现高度机械化种植是提高甘蔗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的有效途径。因此,蔗区首先要推广和普及甘蔗种植机械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其次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优惠政策补贴蔗农购买机械设备,加快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步伐。

4.2 蔗糖加工方面

1)对现有糖厂进行改造升级,提高生产效率。目前,部分蔗区的许多制糖企业仍然没有进行合理的产业链分工,一家企业同时兼顾原糖和精炼糖的生产,无法实现专业化规模生产和经营。因此,建议将规模较小的制糖企业改造为原糖生产企业,不用改造现有的设备和工艺就可维持原有生产规模。而将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制糖企业改造为专业精炼糖生产企业,生产处于产业链高端、附加值较高的精炼糖产品,使其逐渐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糖企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培养新糖料品种、新包装研发和甘蔗综合利用的大型基地。

2)提高蔗糖加工的附加值,拉动关联产业发展。甘蔗除大部分蔗糖分被提取出来制备成品糖外,有机非糖分大都被转移到糖厂副产品中,主要包括蔗渣、糖蜜和滤泥等。由于含有多种有机成分,且产量巨大,因而具有很高利用价值。因此,要加大蔗糖副产品的开发利用,提高蔗糖加工的附加值。同时,蔗糖业和酒精、生物能源、食品、有机复合肥等产业关系密切,要促进蔗糖业向生物化工等相关产业延伸,提高综合生产效益,构建“甘蔗―制糖―糖蜜―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还田种蔗”的产业集群[4],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3 政府层面

1)政府要重视蔗糖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是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而像蔗糖业这样的产业就比较适合于循环经济模式。因此,政府部门应该首先接受和认同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将其作为蔗糖业发展的指导模式,并在产业规划报告中予以体现。其次,政府应该集合农业经济部门、大学和专业科研机构加强对循环经济模式的理论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运用于蔗糖业的发展。只有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才能更有效地加快蔗糖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2)政府要引导蔗区实现蔗农―种植基地―制糖企业模式的形成,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订单农业+价格联动”[5]。实现蔗农―种植基地―制糖企业联结互动模式仅仅依靠市场自发形成是不现实的。因为不同的市场主体往往会由于短视行为,只关注自己的工作和自身的发展,忽视产业链形成带来的巨大潜力。此时,地方政府农业管理部门应该引导蔗农和制糖企业加强联系,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尤其是对于原料蔗价格和蔗糖价格等信息要及时传递,以便各方主体及时进行生产决策。种植基地的建设需要政府财政投入资金,或者是政府和制糖企业共同投入资金来完成,而这些投入都可以通过相关产品的出售,制糖企业能够获得相应的收益作为回报,政府也能得到相应的税收收入。对于种植基地的日常管理应该由蔗农和制糖企业共同参与,相互监督和制衡,并定期向地方政府农业管理部门汇报工作。

3)政府要促进蔗糖业产业链向关联产业延伸。政府作为整个产业布局的规划者和指挥者,不能够仅仅关注到蔗糖业自身的发展,应该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大力支持蔗糖业的关联产业发展。如前面所提到的食品加工行业、化工行业、造纸行业等都应该纳入蔗糖业发展的大格局当中,统筹发展,打通蔗糖业内部产业链,并向外部产业延伸。

参考文献:

[1] 国家种植业管理司农情处.我国甘蔗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R].云南糖网,2008-01-27.

[2] 王红英,欧阳玉萍.优化产业生态 做大做强我国蔗糖业――广西蔗糖产业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N].期货日报,2010-02-08(3).

[3] 贺贵柏.试论广西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J].甘蔗糖业,2012(2):56-57.

[4] 农日东,林素娟.做强做优广西蔗糖业的主要思路及保障措施[J].广西社会科学,2011(12):21-22.

[5] 林 涛,梁 贤,刘德源,等.广西节约循环型蔗糖业产业发展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8(2):526-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