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课堂的N次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课堂的N次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视剧《家的N次方》在各个电视台热播,不由得让我想到课堂也可以像家一样不断重组,无限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捕捉课堂中的各种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运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拓展、升华,定会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散发迷人的魅力。

一、错误――课堂的一次方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受知识、经验、思想等的影响,在理解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偏差,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始终注意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还要开启教师的慧眼,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神情、动作等,及时对他们进行引导,从而化腐朽为神奇,让课堂成为高效、灵活的课堂。。

教学《雪儿》一课,教师要求学生读一读“我”放飞雪儿时说的话。有一名叫何望的学生是这样读的:“雪儿、雪儿、雪儿,你去吧,蓝天才是你施展本领的地方。”这名学生把“雪儿”连读三遍,因为紧张而读错了。有个别同学轻声嘲笑,但在老师的引导下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同学们,你觉得何望这样读有道理吗?

生1:我觉得有道理,这样就是“喃喃地说”。

师:真会独立思考。

生2:我也觉得有道理,这样更表现了我舍不得雪儿离开。

生3:雪儿连读三遍,说明了小作者和雪儿心灵相通,所以他舍不得雪儿离开,伤心地连喊三声。

生4:还可以表现雪儿离开时我很伤心,可又希望雪儿自由的矛盾心情。说明何望舍不得小作者离开雪儿。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既理解小作者的心也理解何望的心。那么谁还有不同的话想跟何望说?

生5:何望,我觉得读书不能急还是要读正确。

师:何望,你以为呢?

何望:其实我读错了,但小朋友却把我说得这么好,我要谢谢大家,下次一定要把课文读正确。

师:是啊,何望是读错了,相信他以后读书一定会细心的。但我们要感谢何望,他的错误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我们可以说这真是个美丽的错误。

这节课我没有完成预设的学习目标,但我从课堂上看到了学生思维火花的激烈碰撞,看到了“无意插柳柳成荫”的美妙境界。我们常常困惑“有心栽花花不发”,其实许多资源都可以为我所用,学习生字能全部掌握是资源,生字读错音,写错字形也是资源;有感情地朗读是资源,读得没感情也是资源;关键是如何开发这些资源,并让这些资源成为有效的资源。一个小小的错误资源,被老师的慧眼及时捕捉,加以利用便可以点石成金。

二、顺水推舟――课堂的二次方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发言出乎预设的思路,但合乎整个教学的流程时,教师不妨打破原有的常规,用学生所想重新组织教学,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也更易于实现教学目标。

在学习课文《庐山的云雾》第2自然段“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庐山云雾笼罩在山头,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缠绕在山腰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是巨大的天幕。”的情境时,我让学生用笔画出这些云雾的姿态,最后我又根据学生的图画在黑板上用粉笔版画,当画到白色绒帽时,出现了以下学习对话:

生(惊喜):咦,我觉得那像魔术帽!

师(意外):是吗?哪里像?

生:老师,你画得像。

师:除此,你还觉得庐山的云雾哪里像魔术帽?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它会随时改变姿态,可能过一会儿,它就不是帽子而是其他的姿态了,所以说它像魔术帽。(文中第3小节就重点介绍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该生是在初读的基础上联系下文而有此番见解的)

生:我觉得庐山这时就像一位仙子,头上带着绒帽,腰间系着玉带,非常美……

像“魔术帽”!一个原本很简单的孩子的随意话语,点亮了集体的智慧!我为学生能想到这个词感到惊喜,觉得庐山确实也像魔术帽,所以当提出这个词的学生告诉我,他觉得老师画的图画像魔术帽时,我便进行了引导:“你们觉得庐山的云雾哪些地方还像魔术帽?”于是马上有学生联系到课文下一节的内容“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想象那笼罩在山头的云雾也许转眼间就会变成其他姿态,所以很像魔术帽。在这种大胆想象的激发下,有学生还联想到庐山就像一位仙子,头戴洁白的绒帽,腰缠玉带。此时的课文文字在学生的想象中熠熠生辉,这是课前我所没有预料到的。

由于教师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能及时抓住课堂上随时呈现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并根据需要改变预设目标,重新设置开放的适应学生需要的教学流程,顺水推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打岔――课堂的三次方

由于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瞬息万变的过程,教师无法完全预料到学生的举措。在课堂教学中,当我们在讨论某个问题时,学生往往还会冒出许多新问题,从而扰乱了教师原有的教学思路。这时教师如能发挥教学机智,灵活应变,将会使课堂精彩纷呈。

教学《花瓣飘香》第2-10自然段时,教者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到花瓣的清香沁人心脾,小女孩的心灵纯真美好,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就在大家纷纷交流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小女孩的懂事时,有名叫邵叶飞的学生说:“她摘花瓣并没有得到主人的允许,不是偷花吗?”这一大胆质疑,引起其他同学议论纷纷,课堂里出现了一阵骚动。

“老师,我有一个疑问,她摘花瓣并没有得到主人的允许,不是偷花吗?” 邵叶飞问得理直气壮。

课堂是瞬息万变的,显然这个问题在我的预料之外。我把问题“引”向学生:“老师也没有好好思考,你们认为呢?”这一问掀起了议论。在一番自由读文之后,学生们各抒己见。学生甲:“我觉得她就是在偷花,你看她摘了花以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就怕被别人抓住。”

“还有几天后的一个清晨,这个小女孩被‘我’叫住后,‘她拿着花瓣,有些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我知道惶恐是惊慌害怕的意思,如果她不是心虚要害怕什么呢!”学生乙也表示赞同。

一生却说:“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文中的‘我’看到小女孩摘花,不但没有责怪她,还轻轻地问她怎么只摘一朵,其实‘我’心里是同意她摘花的。”“你真善解人意,更可贵的是你善于发现。”我心里暗想:这真是个细心的小家伙。

又有学生问:“她为什么不去买花呢?”我接着他的话茬说:“是啊,小女孩为什么不去买花呢?再到课本中找找答案。”学生再读课文,思考着,再一次掀起了读书的高潮。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我从‘田野’这个词知道了小女孩的家在农村,想买花也没处买呀。”“我还可以从插图上看出小女孩的家在农村。”“而且小女孩要照顾妈妈,没时间去城里买花。”“还有,他爸爸在南沙当兵,妈妈又生病了,她也没钱买花。”“老师,我爷爷家在农村,我经常去。在农村摘一朵花不算什么。”“‘我’不但没有责怪小姑娘,还被她的孝顺深深感动了。第二天早晨还送给小姑娘一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呢!”

“你们真善于思考。”我真为学生的收获高兴。

交流尚未结束,讨论仍在继续。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在开放的课堂里,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是个性化的。学生从自己的感悟出发表达各自不同的见解,常常会造成意外分歧,而这种分歧会十分有助于认识的深化和学业的推进。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呢?就“小女孩为什么不买花,她是不是偷花”深入讨论,结果引发了所有学生再次读书的热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自然地走进教材,与小女孩同呼吸,共命运,想主人公所想,急主人公所急,一次次挖掘“摘花瓣”这一行为的深刻意义。正是由于老师巧妙地对节外生枝进行“点拨导航”,才使得课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我们的课堂是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要,新的学习方向,新的学习体验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和判断能力不断得到加深。只有我们不断抓住课堂中的有效信息和资源,重新组成学习的“小家”,语文教学才能充满着生命的灵性,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智慧的灵光,才能构建语文教学的幸福家园,实现语文课堂N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