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心灵备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心灵备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好多教师都把备课片面地理解成“写教案”,这就是一种“悲哀”。我曾在“小学语文论坛”上读到过一篇文章《我不写教案》,作者的观点虽然有些偏激,但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抄写教案”的一些弊端。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把“工具性”放在第一位,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所以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一门学科。语文的“灵性”就是语文“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不是靠“写教案”写出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用“心灵体验”出来的。用“心灵体验”应成为语文教师备课的出发点。

有专家把“备课”分为“隐性备课”和“显性备课”,认为二者同等重要,在关键时刻,“隐性备课”的作用是重于“显性备课”的。“显性备课”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写教案。什么是“隐性备课”,现在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按我个人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学中,凡属于用“心灵体验”的“备课过程”,都可以归为“隐性备课”。有人说语文“备课”就是“背课”,是有一定道理的。一篇文章“熟读成诵”,才能真正“走进文本”。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备课中的一个重要的过程。兴山实验小学的品牌教师乔伦俊老师在执教《“诺曼底号”遇难记》前,早上五点钟就起床“读文本”。课堂上,他和学生一起用动人的情感“体验文本”。这节课获得了成功,当人们在激动中醒悟时,才发现教师“读文本”是多么重要啊!

语文教师要用多情的心灵去体验文本,去发掘文本的内涵,去体验文本内在的情感。我曾经听了小学四年级《巨人花园》一课,感悟颇多。我读到这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时,被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深感染了。一个“东西”在我的脑海里逐步生成,这个“东西”就是“巨人”在“冬天”和“春天”里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之间的内在联系。老师们在授课时,只注意到了“巨人”在“冬天”里的那种“任性、冷酷”,在“春天”里的“热情”。“小男孩儿”出场的画面不多,似乎没有引起老师们和同学们的注意。我又读了几遍课文,觉得“小男孩儿”起着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和“巨人”的“沟通”,这篇童话的“人文精神”正是体现在“沟通”上。后来和其他教师一起交流时才知道,这其实就是专家的观点。

在写作中,常说要“厚积薄发”;在教学中,要做到“深入浅出”。“学生需要一杯水,教师要准备一桶水。”在语文教学中,这“一桶水”的概念,不仅是广度上的,更是深度上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悲哀就是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同一平面上去读文本,总是认为教师理解了的学生就一定要理解,学生不用理解的教师也不用理解。“隐性备课”就是要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备课时应该“跳上去摘桃子”,教学过程中应该“蹲下来读文本”。例如,二年级《北京》一文,有教师执教时只是“从头到尾”来一次“顺读”,让学生感悟北京的美丽。如果我们进入深度阅读就会发现,文本中“方位名词”和“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如果教师采用“两条线”教学,让性质不同的词语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让学生清晰地体验到课文中“北京的那些景物”“北京的美丽”是具体的,不是空洞的。

“显性备课”是一种短期的行为,“隐性备课”则是一种长期的历练。语文教师应该长期坚持写作,用“语文”和“文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这样的人生才有情趣,这种教师的语文课堂才有“文学味”。语文教师读文本的感悟不是学会的,是自己“悟”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