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与季老心灵碰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与季老心灵碰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缤纷的网络世界,似乎让人眼花缭乱,不同的人在其中,会得到不同的乐趣。然而对于好读书的我,无非又多了一个畅游书林文海的空间。学校的图书室琳琅满目,汗牛塞屋,每每步入其中,我常常留连忘返,喜不自胜。多年的语文教学,又让我阅读面拓展了许多。

我的课外阅读自小学高年级就开始了。古今中外,各类美文多有赏析。阅读这些洋溢着时代气息,跃动着生命活力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如沐春风,如暗得灯,让人感奋不已。小说散文,娓娓道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诗歌戏剧,内心独白,如见肺腑,如临其境;即兴演讲,独到精辟,语重心长,真可谓“绿肥红瘦”。“一花一世界”,一本书,就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一本书,就是一份捧至若宝的感情,一本书,就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一本书,就是一首内涵深远的曲歌……

我是语文教师,工作多年,手中的语文课本也换了许多的版本,自然也接触了众多的美文,常携学生与古今中外的大师们一起感慨,一起欢歌。心灵碰撞,让我折服于大师们真挚丰富的情感,犀利流畅的笔法,和洋洋洒洒的文采。

不得不提到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美文,是我国当代语言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在“望九之年”,写下的回忆性散文《永久的悔》,初次拜读,就被季老坎坷多舛的身世,幼年生活的沧桑,以及对母亲的那份特殊的感情所吸引。季老饱含深情地回忆了过去那充满无奈和辛酸的家庭生活,塑造了一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母亲形象。其对母亲深切思念,而衍生出心中留存的悔意:不该离开自己的家乡,更不该离开自己的母亲!因自己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跃然纸上。殷殷其情,拳拳其心,令人动容,感人至深。尤其是读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一句,更是让人潸然泪下。

文中并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没有优美华丽的词汇,没有强烈鲜明的抒情,而是将丰富细腻的感情娓娓道来,在平实朴素的唠叨中蕴含着真挚的情感。季老对自己的母亲的了解也是简简单单,只是说家里穷,没有钱上学,“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她家是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五里路。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在谈到对母亲的印象时说:“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寒,儿子远离,苦难的生活,让母亲几乎操碎了心,笑容从何而来?寥寥几笔,介绍了母亲的一生,饱含对母亲穷苦辛劳一生的同情和感慨,以及未能尽孝的悔恨。母亲走了,季老看到母亲的棺材和生活的窘迫,想到了母亲思念自己的急切心情,想到了母亲一生的艰苦岁月,想到了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恨不得“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其情其景,至真至诚。

文章在构思上也具有其独特之处,在传统的开篇点题之后,却不直奔主题,而是宕开一笔,不惜重墨,以一种平静的叙述语调,展开回忆,将读者的思绪带到那个苦难而贫穷的年代,品味极端贫困的普通百姓的艰辛生活。不见优美俏丽的语句,不见慷慨激昂的词汇,不见刻意的雕饰,不见浓重的渲染,完全发自内心而后倾泻于笔尖。质朴而不乏味,细腻而不做作,自然而不呆板。对母亲的思念,对母亲无法报答的悔恨,展现的淋漓尽致,真切动人,催人泪下。让读者很自然的联想到自己与母亲的相处,无形之中感化了读者,醒悟了读者,其对后人的教育意义不言而喻,足以显示出一代国学大师深厚的写作功底,和文学作品感染力的充分发挥。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白的”,“黄的”“红的”。季老这样称呼吃的东西,不仅充满情趣,而且也充分显示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饥饿的孩子比较关心的是如何填饱肚子,甚至大大超过了关心自己的家人,尤其是母亲。然而正是由于自己的年幼无知,不懂得关心母亲,更谈不上孝敬母亲,对母亲的印象才会如此模糊,才会在成年之后,回忆起来,产生无尽的悔恨,自己的生活愈苦难,愈能表现出母亲的苦难,愈能表现母亲的伟大,也愈能突出中心,表达出自己心中那“永久的悔”。

有学生说,或许是由于生活的无奈,才使季老的母亲担心儿子不能成人,狠下心来送人,在年幼的季老心中留下了阴影,促使他不愿回到母亲身边,更谈不上思念母亲。正是这样,季老才会格外的“悔”。或许吧,反正季老对这一点说得“懵懵懂懂”,耐人寻味。可能季老认为,如此才是现实的人的情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