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应重视学校校本研训的实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对425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中小学校本研训的现状,分析了当前校本研训冲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提高校本研训实效性对策。
关键词:校本研训;学校;教师;实效性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实施,广大基层学校针对新课程实施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等活动,其中开展校本研训活动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这主要是因为在新课程中学校和教师从以往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主人,教研体制从以往自上而下的任务布置,转向上下合作中的自主研究,教研层次从过去的教材教法研究提升到教育文化建设,教研重点从关注教师活动的形式转向教师过程的体验。这些转变对促进教师的个性发展、学校特色的形成、新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合江苏省宿迁市开展的新课程教师培训活动,对参加培训的425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收回问卷419份。现将调查情况作简要分析。
一、校本研训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欢迎与肯定
校本研训是以学校为研训基地,以本校的教师为研训对象,紧密结合本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研训资源,为了促进学校、教师共同发展,实现本校办学目标服务的在职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其实质是把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有机结合在一起,是对学校理论界提出的“校本培训”进一步提升。尽管校本研训是近年才被人们重视,但是绝大多数教师对于校本研训还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你喜欢校本研训活动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59%的教师选择“比较喜欢”,“喜欢”和“比较喜欢”的比例高达89%。教师最喜欢的校本研训类型依次为:实践探究类占31%、观摩体验类占28%、研讨辩论类占21%、反思总结类占i4%,可见教师喜欢的研训活动类型呈现出多元的趋势。
为什么校本研训活动能够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56%的教师认为校本研训活动更能体现他们的主体性;62%的教师认为校本研训能快速培养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校本研训优势体现在:校本研训以校为本,由学校组织实施,形式活泼多样,易于接受;校本研训的内容开放性强,有利于发挥每个教师的个性特点,挖掘潜力,张扬个性;校奉研训的过程突出探究,让教师大胆进行研究性学习;校本研训重视学校的实际,使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能够及时地成为研究的主题。
二、校本研训开展的情况不窖乐观
1.校本研训缺乏规划,随意性强
从调查问卷统计,认为所在的教研组教研活动“无目标”和“目标不明确”教师的占66.1%,对教研活动的实效性认为“一般”和“需要提高”的教师占68,5%,对自己所在学校的校本研训管理制度选择“有制度、但落实不完全到位”的教师占45.8%。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是流于形式,多数学校的校本研训缺乏有效的长期发展规划,即使有发犀规划,也没有结合学校的规划进行设计,特别是管理制度不0S落实,说明校本研训的随意性强。
2.校本研训实效性不强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有37.9%的教师认为目前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无关;43.2%教师认为缺乏连续性;64.3%的老师认为本校“没有明确的办学目标”或“有办学目标,但不完全清楚”。校本研训的内容广泛,但实施过程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连续性和主题性。校本研训的目标确定后,如何在实施过程中将教研活动、课题研究、教师培训、本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有机地结合,并保持校本研训围绕一个个主题可持续向前发展,是保证开展校本研训的实效性的关键。
3.校本研训形式相对单一
调查问卷统计,59.5%教师认为校本研训的主要形式是全校讲座式、听课、说课、评课。校本研训的目的、形式、手段和内容是相互依赖的,任何一种校本研训的内容要得以实现,并取得实效都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和适宜的形式。从目前校本研训形式与手段来看,缺少个体培训、校际研训;缺少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设计、实践、反思的共同参与活动形式。
三、影响校本研训开展的主要因素
1.观念落后
一部分领导和教师习惯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理解不够,甚至不能接受,仍喜欢在课堂教学中满堂灌,教育科研意识淡薄,习惯了拼体力、耗时间的教与学,而认为开展校本培训、教研活动、课题研究仅仅是花拳绣腿,搞搞形式而已,对校本研训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观念陈腐,不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思想畏难
由于校本研训以各种活动为载体,需要教师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探索、实践,通过活动强化知识、获得经验、锻炼能力、提高专业素质。这不仅需要教师的创造性参与到活动中,更需要学校的领导和组织部门创造性开展工作,并要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于是,有一部分教师和领导知难而退,不愿操心费神。
3、行动犹豫
组织一次专题校本研训活动,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如:场地器材的保障,活动时间如何保证,活动必要经费如何落实,活动场所怎样选择,如何争取学校其他职能部门的协调和支持,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组织者缜密思考,科学安排。这往往也使部分组织者顾虑重重,行动上瞻前顾后。
4.知识陈旧
整个新课程改革本身就是摆在学校领导和教师面前的一份沉甸甸的试卷,就是对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一次严峻考验。教师因为在长期的指令性课程与教学中生存。已经虚为课程消极的执行者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者,这种角色使许多教师面对新课程无从事事,其知识结构也势必不能适应随着新课程改革而产生的校本研训。
四、提高校本研训实效性对策
目前,学校教育界对校本研训既有理论上的多种阐述,操作层面也有成功的经验介绍。从校本研训的多维视角出发,在已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高校本研训实效性一定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提高校长和教师的认识,争取教师主动参与
校本研训以学校为基地,由校长直接策划、指导的,学校拥有充分自主的一类培训。校本研训的最终目的是造就一支能适应本校教育发展需要的优质师资队伍,并以此推动学校快速发展。作为校长必须把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实现学校长期发展规划的总框架中予以考虑,从学校发展目标出发,制定本校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全面规划本校教师研训工作。
同时,要提高教师对校本研训的认识,在教师中树立依法参训既是每位教师应尽的义务,也是教师应享有权利的意识,激发教师主动参与的。教师的主动参与是教师获得自尊、获取更多的认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更强的自信和更大的成就感的源动力。校本研训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回避“强制性”的研训活动的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展,要尽可能触动教师“我要学”的学习动力,而不是“要我学”。教师有了强烈的主动参与动机,校本研训,中的自主学习活动就更容易进行和得到保证。
2.向教师渗透学校办学的基本思想
目前在许多学校校本研训主要内容有:教育数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法、以及新课程理念等,而向教师渗透学校的办学思想或办学理念往往在许多学校校本研训中被忽视,这主要是对校本研训基本理念认识不清造成的。其实,校本培训,是源于学校发展需求,由学校自行发起、规划和组织实施的,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成员的工作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校内培训研究活动。大家都知道校本研训的含义包括:一是基于学校,二是在学校,三是为了学校,但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却丢掉校奉研训的重要基础――“学校”,也势必造成学校校本研训内容缺乏有效的针对性。
校本研训的框架下,教师的培训和学习应该是围绕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而开展的,而不仅仅只是个体自我的学习行为。所以,校本研训的展开,必须是在促进教师个体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教师群体的发展,由此促进学校的发展。要建立基于学校发展目标的校本研训,必须在开展培训之前就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
3.倡导共同学习与研讨
新课程实施后,校本研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几乎在所有关于校本培训的理论阐述和成功经验介绍中,大家都特别重视教师个体自我学习(反思、总结、教育叙事),认为教师只要认真做好自我学习(反思、总结、教育叙事),就一定能达到预设的所有目标,把教师的自我学习(反思、总结、教育叙事)看成是万能的,人为夸大了自我学习这种方法的功能。
实事上,学校中的所有教师都处在一个相同的教育环境下,面对着同样的受教育者,需要完成相同的教育任务,为实现相同的教育目标而工作。因此,尽管教师个体间存在差异,但这些教师必然都会遇到相似的伺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群体中的共同学习与研讨就具有更大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学习与研讨对于每个教师而言;所产生的作用不仅只是学习到书本的,或者理论的知识,更在于学习到其他教师的实践经验,这是个别学习所无法实现的。所以我们在强调教师个人的自我学习(反思、总结、教育叙事)的同时,更应重视与他人的共同学习与研讨,这里共同学习的人主要有本校的同事,采用的形式有:一帮一、一带一的师徒结对、共同参与一个课题的研究牵动式、课例研讨交流式、专题报告等等。同时,共同学习的人也应该有校外,采用的形式有:由学校组织的和外校的校际之间教师研训交流、学校派出参加学习、外请专家讲座等等。
4.重视师德研训与业务研训并重
勿庸置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包括其教育思想、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还应当包括其职业信仰、师德修养等多方面的内涵。重视教师专业业务素质培训,轻视教师道德修养、思想素质的培训,是目前学校校本研训中最普遍现象。因此,在校本研训中要注重教师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师德修养等方面的培训,倡导团结、改革、创新、实干、奉献、进取精神,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学习型组、室建设为重点,来推进本校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保证校本研训工作在一个较高的思想认识平台上开展。
5.建立校本研训的管理制度后要重落实情况
搞好校本研训,提高其实效性要重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必须建立必要的校本研训制度。首先是学习制度,如业务学习制度、自学制度等。其次是建立交流制度,进行信息共享、专题研讨、课堂观摩、教育论坛、师徒结对、外请高校或教育科研部门的专家到校讲学、开展与其他学校进行校际交流等等。三是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四是反思制度,课后写教学随笔或反思日记,每学期写教学实践反思总结。五是奖励和约束机制,将校本研训的绩效纳入教师业务考核重要内容。
现在,有的学校在开展校本研训中都能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在落实的环节却做不到位,管理制度只是材料中的文字,墙上的摆设,上级检查的样品,使管理制度和落实情况成为两张皮,这也是校本研训不能落到实处的症结所在。因此,在强调建立校本研训的管理制度同时,一定要严格抓好落实情况,并及时总结反思,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制度本身和落实措施,在遵循行动研究工作方法基础上,使校本研训健康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学校校本研训的实效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