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下肢血管介入治疗糖尿病足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下肢血管介入治疗糖尿病足的中西医结合护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探讨下肢血管介入治疗糖尿病足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提高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8月在我院行下肢血管介入治疗的46例糖尿病足患者,通过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中西医结合护理,评价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 46例患者经血管介入治疗患者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术后患肢缺血症状明显改善,局部溃疡愈合时间缩短。结论 通过中西医结合护理,可有效保证下肢血管介入治疗糖尿病足手术效果,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血管介入;下肢血管;糖尿病足;护理

我国糖尿病患者现有3千多万,居世界第二位[1]。糖尿病足是其慢性并发症之一,是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开展,经皮球囊血管扩张术、支架置入术等逐渐成熟,成为糖尿病足常用的治疗方法[2,3]。本文通过对我院成功实施的46例糖尿病足下肢血管介入治疗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旨在提高糖尿病足下肢血管介入治疗的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糖尿病足患者46例,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48~80岁,平均年龄65岁,临床表现为患肢明显缺血症状,动脉搏动减弱,皮温低,肢体疼痛,小腿或足或足趾有破溃、红肿、坏死等。按wanger分级,其中1级7例,2级18例,3级16例,4级5例。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程度,分值2~5分,平均(4.27±1.56)分。合并感染30例,周围神经病变34例,高血压病35例,高脂血症29例,足背动脉不能触及8例 ,搏动减弱38例,糖尿病病程15~25年不等。所有病例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下肢动脉均存在不同程度节段性狭窄,其中46例行经皮球囊血管扩张成形术,11例行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术。

1.2 方法 采用seldinger's穿刺技术,经患者健侧股动脉穿刺,逆行插管送入导管至患侧肢体动脉造影。明确血管病变,对下肢血管节段性狭窄患者使用血管球囊进行扩张,扩张后再通过造影观察扩张效果,视动脉病变情况,扩张后选择合适支架置入。

1.3 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1.3.1.1 情志调护 术前主动与患者沟通,鼓励其诉说内心想法,了解其焦虑原因,提供相应帮助,必要时予耳压皮质下、心、神门等穴,以放松紧张焦虑情绪。

1.3.1.2肢体护理 药物穴位贴敷足三里、三阴交以活血化瘀。避免在患侧下肢穿刺输液,以防损伤静脉血管,影响血液回流。检查健侧与患侧下肢皮肤颜色、温度、肿胀、疼痛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便术后对照观察。穿刺点备皮。

1.3.2 术中护理 安置患者于检查床上,使其舒适,上肢建立静脉通道,确保术中给药。充分暴露穿刺野,勿使患者着凉。予心电,血压,氧饱和度监测,密切观察并记录。配合医生肝素化,依据患者的体重,首次予肝素3000~5000u静脉推注,此后每小时追加1000u,做好记录。术中注意与患者多交流,分散注意力,减轻患者紧张不安感,使手术顺利完成。

1.3.3 术后护理

1.3.3.1 肢体护理 包括穿刺侧肢体和患侧肢体护理。严禁患者及家属室内吸烟,防烟碱致血管痉挛。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血肿、穿刺侧下肢皮肤颜色、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穿刺侧肢体保持伸直制动,砂袋压迫穿刺部位6h,绷带加压包扎24h。穿刺处血肿或瘀紫者用活血散外敷。观察糖尿病足血运改善情况,注意皮温、皮色、感觉、趾端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和足背动脉搏动。无溃疡患者术后予中药熏洗以改善微循环,有溃疡患者早期采用中药五味消毒饮消炎解毒,创面新鲜后用生肌散促进肉芽生长。

1.3.3.2并发症护理 密切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皮下有无血肿、瘀斑,观察下肢足背搏动情况、皮肤的颜色、温度、感觉变化,并与术前比较,以便及时发现出血、血栓形成。穿刺处皮肤做好消毒,保持干燥,严防感染。

1.3.3.3 一般护理 术后绝对卧床休息24h,嘱患者多饮水,以利对比剂排泄,防止肾功能损伤和血液浓缩引起微血管阻塞。术后排尿困难者,予热敷按摩小腹,听流水声,配合耳压神门、肾、膀胱穴防治,必要时予导尿。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腹胀时可予按摩脐周腹部或天枢、气海、中脘等穴穴位贴敷以促进肠蠕动。

1.3.3.4 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自觉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加强自我监测,提高自我护理能力,达到巩固治疗效果目的。

2结果

本组46例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患肢经皮氧分压由术前(32.15±5.26)mmHg上升至术后(43.58±4.69)mmHg。疼痛VAS评分由术前(4.27±1.56)分下降至(1.34±0.76)分。患肢皮肤温暖,足背动脉搏动增强,其中35例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恢复正常,11例患者从不能触及好转至搏动仅稍弱于健侧。溃疡创面转红、范围缩小。

3讨论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较高,下肢截肢率比正常高7~10倍[4]。本病属中医"痹症、痿症、脉痹、血痹"等范畴,可分气阴(血)两虚,皮肤失氧证;气虚血瘀,脉络阻滞证;阴虚血瘀,脉阻阴疡证;湿热瘀滞,脉闭筋骨毒腐证等证型。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发挥介入治疗的最大效应。

经皮氧分压(TCPO2)测定能很好反映出下肢血管尤其踝以下皮肤微循环状态,进而反映周围动脉灌注情况。作为糖尿病下肢微循环和皮肤获取氧能力的较早评估指标,可以判断血管重建术后的效果,对糖尿病足病防治提供可靠依据,是无创性的微血管病变检测的重要手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是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疼痛评分量表,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疼痛干预效果。本组病例经介入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患者患肢血运重建良好,经皮氧分压明显改善,疼痛程度大幅度降低,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14-415.

[2]纪东华,王峰.缺血性糖尿病下肢病变的膝下动脉成形术[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08(17):328-331.

[3]朱悦琦,程英升.糖尿病及其血管介入治疗[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2112-2115.

[4]邓武权,余琼武,陈兵,等.老年糖尿病足截肢相关因素分析[J]. 实用老年医学2009,23(3):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