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型环境―经济系统协调调控机制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型环境―经济系统协调调控机制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是统一的,不能封闭孤立的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传统宏观调控政策关注调整人类自身的经济关系,对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影响不大。我们以环境生产要素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基于环境容量生产要素市场的新型环境经济系统协调调控机制,分析了这种调控政策的目标、手段和运行模式。这种宏观调控机制具有自动稳定,宜同其他宏观政策一道作为常态政策类型,弥补传统宏观政策环境效应差的不足。

[关键词]宏观调控;环境容量;和谐;环境危机;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0)03-0066-04

人类本身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类的经济活动实质上是不断从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系统中直接或间接获取生存资料的过程,它以自然环境为源头,以自然环境为承载体,以自然环境为最终结果,是一个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范畴。所以,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是统一的,存在着许多非线性的耦合关系。只有协调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经济活动的可持续。环境容量生产要素理论从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流动规律出发,把环境容量作为经济活动的一项基础性生产要素来研究,揭示其对厂商行为的节能减排影响,绿色核算推动效应和市场化环境补偿机制,并提供了非常直接的环境一经济系统协调思路。本文拟对这种环境一经济系统协调思路进行概括的说明,并提出新型环境一经济系统协调调控机制。

一、环境容量生产要素理论的形成与基本观点

(一)环境容量生产要素理论的形成

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是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资源,是价值的基本来源。1662年,威廉・配第在《赋税论》中提出:“土地为财富之母,劳动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揭开了生产要素理论的序幕。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在土地和劳动之外增加了资本要素,认为“无论在什么社会,商品价格归根到底都分解成为那三个部分或其中之一”形成了著名的生产三要素论。1890年,阿尔弗里德・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指出:“把组织(企业家才能)分开来算作是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似乎更为妥当”,提出了生产四要素论。当代研究一般也把技术和信息作为第五种生产要素类型。这些生产要素类型中,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技术和信息其实都是人类自身的要素,只有土地一项是代表环境类要素的。在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流动规律出发,认为传统经济学过分夸大了人类自身的生产要素地位,低估了环境作为生产要素的基础性和重要性。环境的结构性能力性事项,比如环境容量、环境自净能力等,也参与了财富的生产和价值的创造,却没有在生产要素理论中得到体现。马歇尔自己也坦言:“在某种意义上,生产要素只有两个,就是自然与人类”。自然排在人类的前面。

2001年,黄蕙提出“将环境因素纳入生产要素禀赋体系之中,使之成为一个与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并列的新的要素”,并强调了“环境容量”。2003年,汤天滋撰文认为应当把环境作为生产力构成的第六种要素。2004年,作者在国际会议做专题报告提出环境是“企业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同年,方时姣提出应把生态环境要素作为生产要素组合中的内生因素。在理论界对环境(容量)作为生产要素进行热烈讨论的同时,2005年,财政部在十一五财政政策中,将“环境”与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并重,提出“理顺资源、劳动力、土地、环境等生产要素的价格”,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把环境作为生产要素,把相关研究带入一个小高潮。2007年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提出“把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2009年,作者在综述这一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生产要素的理论的基本框架。

(二)环境生产要素理论的基本观点

环境生产要素理论认为,自然环境包括有形的物质实体(如自然资源)和无形的环境结构和能力(如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都应该作为基础性生产要素,对其在生产中的贡献,也就是在产品价值形成中的地位应给予充分重视,并纳入微观和宏观经济核算,在经济分析和规律探索中予以体现。人类对环境中有形的自然资源部分认识较早,在经济学中一般将其纳入“土地”生产要素。但对环境容量的经济学认识却晚得多,它在人类从事生产活动之初就开始参与其中,是社会财富的基本源泉之一,但它的要素地位一直被忽视,直到被占用和消耗殆尽,环境事件频繁发生的现代,人类对它的认识才开始深入。在传统认识中,环境容量是被动接受生产排放物的,目前,在物和非物两部分结合的大自然环境观的基础上,根据可持续发展对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融合的要求,从更正生产要素理论对环境的狭隘性认识出发,应当把环境容量认定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它对经济活动的作用可以解读为主动参与生产、提供环境自净能力供生产消耗。环境容量生产要素和土地要素并列成为“自然”要素的两大成员,二者统称为环境生产要素。

环境容量生产要素化不是简单将环境容量作为生产要素来看待,而是一个环境经济化的理论体系,一个环境管理市场化的制度体系。环境容量生产要素理论主要研究环境容量生产要素的概念和内涵,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厂商生产函数的影响和厂商行为变化,市场供求规律和供求机制,环境容量生产要素化管理政策和措施,环境容量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及其宏观调控效应,基于环境要素的绿色GDP和绿色会计制度,基于环境要素的环境市场化补偿机制等等。

环境容量生产要素市场可以实现有限环境容量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适应节能减排的需要,确保环境容量低于饱和程度,便于其自身循环再生。配合政府环境管理的总量控制制度,环境容量生产要素市场还可以实现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调控功能,促进两个系统的和谐发展。

二、环境生产要素市场的环境一经济系统自动协调目标和手段

对国民经济的市场运行机制进行间接宏观调控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常见的宏观调控手段包括财政性政策、货币性政策等,但这些政策都是经济系统本身的政策,很难作用到环境系统,无法调整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同时,宏观调控政策本身也不是封闭的,除了以上政策外,其他许多有关经济和社会全局的经济子系统可以成为宏观调控政策的手段和着力点,以影响和带动整个系统。环境容量生产要素市场就是这样的一个子系统。政府借助环境容量生产要素市场,可以调整两大系统之间的关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参见图1。

(一)环境―经济系统协调调控的目标

环境一经济系统协调调控的目标实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他可以拆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在确保环境质量良好,不出现严重环境污染和生

态问题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个方面,就是在生产持续增长的同时,减少对资源和生态的破坏,减少污染排放,维护良好的自然环境质量。通俗地说,就是既要经济增长,又要环境质量。

(二)环境一经济系统协调调控的手段

环境生产要素交易市场提供了两个环境一经济系统协调调控的基本手段。

第一,环境生产要素供给量调控手段。这是一种比较直接的手段类型。环境生产要素是任何经济主体进行经济活动都必须消耗的要素类型,没有环境生产要素,企业无法开工生产。政府是环境生产要素初级市场上唯一的供给者,也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调整供给量,从而牵住企业的“牛鼻子”,调控企业的生产规模,也就是调控企业的环境和生态破坏、污染物排放行为。环境生产要素供给量调控手段可以按照作用的市场层级具体区分为两类:初级市场增加/减少环境生产要素供给量手段和二级市场政府减持/回购环境生产要素手段。

第二,环境生产要素价格调控手段。环境生产要素价格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规模(环境和生态破坏、污染物排放规模)和节能减排积极性。环境生产要素价格调控手段也可以按照作用的市场层级具体区分为两类:初级市场环境生产要素配售价格手段和二级市场政府引导(基准价格调整、减持/回购价格和数量影响等)环境生产要素价格手段。

三、环境一经济系统协调调控政策的基本型及其运行

(一)自动稳定型环境一经济系统协调调控政策

这是最典型的无需外力的自动调控情形。在健全的环境生产要素市场机制下,环境质量好转,政府就会在初级市场上增加环境生产要素供给量,在二级市场上减持库存的环境生产要素,同时调低和引导降低环境生产要素价格,企业获得充足的环境生产要素,降低环境生产要素消耗成本,生产规模扩大。但生产扩张以后,会导致环境破坏加剧,排放量增加,环境容量被过多占用,出现环境恶化的局面。环境恶化以后,只能提供较少的环境生产要素,并导致环境生产要素价格上升,企业生产规模因环境生产要素减少和成本上升,开始压缩生产,减少环境破坏和污染排放,环境质量会因此而逐步好转(见图1)。对于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和产业,这种效果尤其明显。

基于健全市场机制的环境一经济系统自动协调调控是环境容量生产要素理论的重要优势所在。其他的环境管理理论和措施都难以发挥这种作用。只要制度健全了,环境生产要素市场按照常态正常运转即可出现这种效果,无需政府和其他组织进行额外的干预。在正常的环境一经济状态下,这种政策会平稳运行,环境生产要素供应量和价格不会大起大落,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也会比较稳定。即使有小的波动,环境生产要素市场也会自动熨平这种波动。所以,这是一种常态政策类型,也应该是最常见的政策。

(二)环境主导型环境一经济系统协调调控政策

在环境与经济出现明显不协调的时候,需要考虑政府的强势干预。当环境问题突出,人类生活和生产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应当考虑采用环境主导型环境一经济系统协调调控政策。主要表现为政府超常规缩减环境生产要素发行量,提高环境生产要素发行价格,大量高价回购在二级市场上流通的环境生产要素,借助市场间接向企业施加环境压力,迫使企业压缩生产,改进技术,减少环境破坏和污染排放,以尽快恢复环境容量,提高环境质量。参见图1。

(三)经济主导型环境一经济系统协调调控政策

经济主导型环境一经济系统协调调控政策是在经济萎缩条件下采用的另一种政府强势干预政策类型。主要表现为政府尽可能多的增加环境生产要素发行量,降低环境生产要素发行价格,在二级市场上大量低价抛售所持有的环境生产要素,借助市场间接鼓励企业扩大生产,以恢复经济的增长能力,(见图1)。经济主导型政策要注意适度,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

(四)环境一经济系统协调调控政策手段的运作配合

在以上各种政策的运作过程中,环境生产要素的数量手段和价格手段并不必然都是同向配合的。一般来说,环境生产要素供给数量上升而价格下降的手段组合符合一般市场规律,在自动稳定型政策中是自动联合发挥作用的,但在实施经济主导型政策时,应根据经济形势和环境质量的具体情况,决定采用其中一种手段而另一种保持不变,还是组合采用。供给数量不变而价格下降的手段组合比较稳妥,不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建议经常使用,但供给数量上升而价格不变的手段组合则是比较危险的,可能会带来环境生产要素超量使用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供给数量上升而价格下降的组合则根本不应采用,其后果是致命的。同理,环境生产要素供给数量下降而价格上升的手段组合也是自动稳定型政策中自动联合发挥作用的一种状态,也可以在强烈的环境主导型政策中采用,但供给数量不变而价格上升的组合则更温和一些,适于一般性环境主导型政策采用,供给数量下降而价格不变的组合也可以采用。数量下降,价格也下降的手段组合则一般不会出现。

四、结束语

我们在环境容量生产要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环境一经济系统协调调控机制,分析了其政策目标、政策手段和政策运转模式。在当代环境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双重作用下,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矛盾趋于尖锐化,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和广度逐步加大,探索既能协调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又能维持经济自身持续稳定增长的新型调控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自动稳定型环境一经济系统调控政策可以作为一种常态政策类型,同其他宏观政策一道作用于社会,弥补传统宏观政策环境效应差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英]威廉・配第,赋税论[M],邱霞,原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谢祖钧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3] [英]阿尔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朱志泰译,商务印书馆,1997.

[4] 黎诣远,李明志,微观经济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 李利军,李艳丽,环境生产要素理论初探[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9,(4):36―40.

[6] 李利军,张再生,西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环境意识缺陷批判[J],求索,2009,(2):8―10.

[7] 黄蕙,环境要素禀赋和可持续性贸易[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l,54(6):668―674.

[8] 汤天滋,环境是构成生产力的第六大要素―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解析[J],生产力研究,2003,f1):6l一62.

[9] The Innovating Discussion on Bourse Mode EmissionsTrading, Proceedings of 2004 IntemationM Conference onTnnnvotion & Management .2004.10.

[10] 方时姣,生态环境要素禀赋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1):97―99.

[11] 王金雪,金人庆,十一五”期间财政将努力增加人民收入[EB/OL],http://politics,people,en/GB/1027/3871233,html,2008―8-19.

[12] 李利军,李艳丽,环境资源管理市场化的产权问题及解决思路[A],董克用,构建服务性政府[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92―400.

[13] 李利军,环境生产要素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