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倡导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所谓“学生主体学习”,就是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所尝试的几种教学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文本诵读法

文本诵读法,即要求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诵读法是我国传统的“熟读、精思、顿悟”读书法的发展。

诵读有助于学生主体对文言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可以串起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整个动态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等。有些教师虽然也知道文言文教学诵读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却难以使诵读真正有效实施。没有技巧、没有美感的诵读,不会使学生的内心有所触动。那么,应该如何进行诵读呢?

1.诵读时目标要明确。学生诵读前,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诵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诵读过程要有层次,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2.诵读时方法要灵活。单调的诵读形式是学生读得索然无味的诱因之一,而丰富多变、生动活泼的形式,既能不断刺激学生大脑神经的兴奋,又能使朗读本身成为一种直接或间接的需要,从而读得兴味盎然。文本诵读法教学应根据课文内容而灵活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对较难理解的课文,教师可先范读,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遇到重点、难点之处,让学生反复读几遍,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并进行质疑、解疑。还可以让学生一边大声朗读,一边在课文旁边写批注。对一些较容易理解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进行“美读”(如给文章配上恰当的音乐进行朗读等)。诵读方法的灵活多样必须因文制宜,求新、求活,同时可将诵读同复述、说话相结合。

3.教师作适当的朗读指导。第一,要指导学生读清句读,读明语意及语法关系。第二,要指导学生读出节拍、音韵,读出作品的音乐美。第三,要指导学生读出重音、语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想很好地完成诵读任务,除了要注意语法和音韵外,更重要的是注意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只要教师能够正确认识诵读教学,精心地指导学生诵读,就会使学生的诵读声情并茂,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从而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基础。

二、自主解读法

传统文言文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这使得文言文教学陷入了“目中无人”的尴尬局面。在主体方面,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性失落难寻,导致学生失去了主动进取和自主追求的激情。自主解读法,要求学生通过知识积累和自主学习来解读文本,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解读是对学生生命精神的唤醒。

有些比较浅易而篇幅又比较长的文章,如《孔雀东南飞》这篇乐府诗比较简单,再加上课文注释比较详细,对于文中字词,没有必要详细讲解。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自主解读、课文改编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既能让学生认真理解并掌握字词,理解文意与思想情感,又能让学生发挥想象,用个性鲜明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更简捷实用的还是创设情境,学生进行即兴解读。在教授《〈论语〉选读》之《沂水春风》一文时,就采取了再造当时情境的平等对话策略。上课伊始,先是创设孔子师生对话的情境,并由学生加上现代文的翻译旁白。这种形式,既练习了诵读,又能引导学生体会彼时彼地孔子师生的心境。

三、探究学习法

探究学习法,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实践等活动去获取知识,并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仍然要鼓励学生勤质疑、多探究。教师可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策略,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1.利用问题情境,营造兴趣氛围。教师要充分利用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具有情感上的共鸣点,使学生产生兴趣,形成探究问题的心理倾向,从而使学生乐于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独立地解决问题。比如,教师制定预学案,学生在预学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遇到困难时主动与同学探讨或寻求教师的指导。这样,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此时,对于学生之间的异议和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仍不需要讲解,可以将这些疑难问题交给全班学生加以讨论,让各种意见得以充分发表。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积极思考,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辨析,互相启发,解决部分在自学中未能解决的问题,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

2.提供探究空间,适时激疑促思。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才能真正把学生的主动探究落到实处。在学生进行尝试、探究、交往等自主学习活动的同时,教师的引导、点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能使学生在疑问处豁然开朗,又能使学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证。在学生兴趣低落时,教师给予一激;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给予一点;在学生探究偏离时,教师给予一拨。如此,学生的探究才会因教师的主导而充满活力。

四、拓展延伸法 

拓展延伸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立足于文本,进行作家、题材、文体、表现手法、结构特点、语言风格等多层面、多维度的拓展和延伸,以达到丰富信息和思维层次的教学方式,具体而言:

1.拓宽文本内容的广度。所谓广度,就是指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够打破文本的坚壁,发现文本的视角,使原本孤立封闭的文本变得开放而活跃,内引外联,构建关系,力求对文本的解读趋于立体、全面、完整。笔者在讲授《赤壁之战》时,因为多数学生已经看过《三国演义》,对这段内容很熟悉,于是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的资料加以阅读,如文中几个重要人物的事迹材料,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了检验课外阅读的效果,请几个学生从这几个人物的角度,回答学生“记者”提出的问题。一场“答记者问”的活动过后,课堂活跃了起来,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也更客观、准确了。

2.增加文本意义的厚度。拓展延伸,既要有教学形式的厚度,也要有思维训练上的厚度,既要有学法指导上的厚度,也要有教学效果的厚度。要抵达这一理想状态,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领下走进文本、钻研文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准确解读文本,挖掘文本中能引发思考并对个体发展有效的信息。厚度,不是简单叠加和量变,而是深化、突破、超越和质变。把文本读薄,把文本教厚。如《赤壁赋》一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在对大自然的感触中蕴涵着作者独特的人生观、历史观。教学后,笔者要求学生写一篇鉴赏文章,在审美评价中,再次让学生感受灵动曼妙的语言,体会作者旷达的情怀。

3.挖掘文本理解的深度。文本的理解,不能满足于学生已有的状态,而应该引导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深度”表现在课程理解之深、文本剖析之透。伴随着品味、思索、涵咏、体验、领悟,学生在具有“文化深度”和“认识高度”问题驱动下的情感、思维的有效激活,是师生合作碰撞的拔节提高。由于读者反应的介入,原先的文本在师生的对话中生成为一个新的立体的文本,这个文本经过师生的创造性感知后有了新意义,课堂因此走向了多元视界的解读和生成。例如,《鸿门宴》一文着重刻画了项羽和刘邦的形象,而以项羽最为典型,也最有争议。于是,笔者建议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主动搜集有关项羽的材料,读出一个真实的、深刻的项羽。

文言文是丰富多彩的。教学有法,但又教无定法。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文言课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实践新《课标》提出的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文言文教学,使高中文言文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资料:

1.蔡铁权《高中新课程实验100问》,浙江教育出版社。

2.陈万勇、张丽《致用:文言文教学的出路》,《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1期。

3.王景华、张伟忠《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电子工业出版社。

4.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梁增红《拓展延伸:请以文本为根》,《语文月刊》2010年第4期。

6.付自萍《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