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融合与变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融合与变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化产业被誉为“第四产业航母”,其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滋养。在新媒体崛起并日益成熟的市场背景下,不仅要探索中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趋势,还要关注在这样的产业发展大势下,文化产业下属各行业的互相融合和未来走向。

互联网普及后,作为文化产业子行业的传统媒体受到数字化的巨大冲击,如何应对这一局面成为重点课题。根据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杭的分析,近年来,国际传媒业呈现出四大发展趋势,也即跨地域、跨媒体、品牌化和新技术。

跨媒体趋势是重点。“传统媒体开始意识到电视媒体和互联网媒体的作用,很清楚地看到国际传统媒体的运作,正从内容制作、传输平台向新媒体价值链转变,包括集成、包装,传输平台和用户等。”陈杭表示。

几个大的集团是怎么跨媒体的?时代华纳下面有华纳兄弟电影公司,还有电视网。贝塔斯曼有电视网络和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出版社,他们正在收购企鹅,贝塔斯曼也是全媒体集团。还有新闻集团,旗下拥有21世纪福克斯,还有3家美国电视台,有很多报纸和杂志,还有一些英国报纸。迪士尼是全媒体公司,受众从幼儿到老人,是一体化综合性的娱乐公司。迪士尼旗下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频道ESPN,不只做少儿,ESPN贡献了非常大的收入和利润。

中国的情况怎样?在跨地域和跨媒体两个方面,与西方有不少的差距。跨地域在互联网是无境界,但是在传统媒体领域,如果要跨省,一个地方出版集团跨省去收购,还是有很大难度。再比如报纸,一张地方的报纸要跨省到另外地方收购报纸,还是有难度。“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认为新媒体实现了跨地域。但在传统文化领域还是有差距,这是我们未来作为投资方和从业者所要关注的地方。”陈杭说道。

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的合并符合国际传媒业的发展趋势。合并是否预示着出版和广电互相合作、互相参股有更多的可能性?看到报纸、电视、电影、互联网整合的大趋势,投资基金能不能在资本层面实现出版业和广电业的业务合作?

机遇与挑战

对比国际传媒业的发展,再看中国传媒业的机遇和挑战。未来民营企业的发展,一定会比过去10年获得更大的机会,国有企业增加竞争力也需要打品牌,打品牌就离不开广告,通过加多宝和王老吉的品牌之争,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对品牌的投放是多么的饥渴。以后10年民营经济会获得更多发展,也能够支持中国广告行业从2000多亿增加到8000亿。

“第一个期待是对广告行业。广告行业是传媒行业非常重要的因素,新媒体的谷歌竞价搜索也是广告。广告行业是传媒行业主要收入来源。”陈杭说道。

第二个期待就是传统媒体行业的改制。过去5年出现很多传媒行业上市的案子,在2007年到2012年期间上市传媒企业的个数已经超过了从1990年上交所开始到2007年这17年的总和,可以看出新老媒体在国内上市的热潮。海外上市更不用说,过去十几年见证了中国互联网几座大山,百度和腾讯在海外的上市,还有其他公司在海外上市。传媒行业的改制以及企业的资本化,成为新的状态,这种状态会继续下去。“未来5-10年我们可以看到更多传统媒体行业进行改制和重组,可以看到新媒体继续在海外登陆。”陈杭乐观地表示。

目前,中国已经有十家出版集团上市,江苏、安徽出版集团、浙江日报,广州日报,还有借壳上市的河南大地出版集团。

第三个机遇是媒体技术迎来创新浪潮。第四个机会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机会,中国经济不再靠三架马车中的出口和投资。以传媒、教育、体育行业为代表的无烟工业,文卫教行业就构成了未来10年新的增长引擎。这是中国经济转型带来的契机,而转型的主力包括文化产业。最后一个机遇是监管部门政策变化和制度带来的机遇。“我们非常有信心,文化产业的春天刚刚开始,未来会有非常好的前景。”陈杭表示。

五大机遇构成了中国文化产业非常大的机会,但同时也面临着五大挑战。一个是科技含量不足,这是非常大的不足,中国云计算行业落后欧美国家十年,芯片和软件落后西方国家也比较多,动漫制作工艺比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所有互联网创新模式都是在海外出来5到10年后才去模仿。第二个是和金融结合有限。第三个挑战是跨媒体、跨地域比较难实现。第四个挑战就是作家写了3年,人家3天就克隆完了,就是版权的保护,这是非常大的挑战。最后行业的不确定性太大。“我们出版行业是一边在改革机制上市,一边面对数字出版的挑战,这就构成了投资文化产业最大的挑战,你要有非常强的挑战CEO带领团队,同时应对这两场革命。”陈杭说道。

新华网转型变革

在新华网迄今为止为16年成长发展历程中,前13年是中央重点网站,在传播中国和报道世界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最近3年新华网在实施转型向互联网文化企业转型,在转型进程中倡导“权威声音,精确表达”,倡导在产业领域拓展新的空间,设立了新华网产业园区,正在按照新目标部署新产业。

新华网总裁田舒斌用“扬长补短,创新创造”来概括新华社和新华网最近几年的转型和变革。对于新华社和新华网,在传媒格局剧烈变化的时代,这样一家有81年历史的国家通讯社,始终随着变革的脉络在变化。

最近几年新华社在向全媒体新闻信息采集和的集团路径转型。这一转型契合了国际传播领域格局的变化特点,同时也适应了世界性通讯社共同的道路,因为在世界传媒格局里,新华、路透,美联,法新都在寻找新的路径,新华社走的就是全媒体路径。

新华网的转型和变革非常重要的是依托于新华社整体的优势,因为新华社这样一个庞大而遍布全球的采集体系和网络,每天采集和非常多的全媒体内容,是变革过程之中释放优势的主要本钱,新华网在转型过程之中,把这种优势释放好用好,对传媒格局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贡献。

新华网前13年重点是做新闻网站,职责就是好权威的声音,没有自身的经营和独立的技术系统。转型以后意识到真正要想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成为有强大竞争力的互联网文化企业,必须补自己的短处。

田舒斌表示:“我们这几年功夫在补上自己的技术短板、资金短板,还有市场短板和其他一些短板。这几年转型在补短的过程中正在塑造自己新的优势。创新是我们补上过去作为事业单位存在不足的重要方式。我们在技术领域,在市场面前,在接地气和服务于网民方面有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成果。”

4月12日新华网获得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证书,对在市场上拼杀的很多企业,可能并不是难以触及的目标,但是对事业单位,一年半时间完成这样一个过程,算是重要的成果。

一家互联网机构负责人与田舒斌交流,说到这件事时,认为这对新华网意味着转型的阶段性成果。由原来的权威内容引领者,变成内容与技术创新的双重引领者,这是第三方视角对这件事的看法。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背后付出了很多系统性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就已经改变了新华网作为单一重点新闻网站的形态,加上之前推出的新版,业界也认为已经完成了向综合门户网站的转型。

“我们自身并不用综合门户的字眼来定位新业态的新华网,实际上布局的是综合性的新闻信息,集成服务平台的概念,这是我们在新闻网创新的路上迈出的重要布点。田舒斌介绍道,“包括新华网的云盘等一系列应用的推出,建立在云端应用加上大数据处理基础上的新平台架构,使新华网在未来成长过程中,进入了新的阶段。”

由官方新闻机构衍生出来的互联网企业,在扬长补短的过程中,不是去简单复制以往互联网机构所走过的成功路径,因为互联网每天都是新的,特别是在云计算和大数据背景下,出现了很多新机遇。

“我们的目标在于创新性地应用好这个时代赋予从业者的机遇,立志于创造出在互联网长河中有新华网印迹的新技术应用,这是我们在互联网变革转型过程中孜孜以求谋划和实施的事情。”田舒斌说道。

人民网改制上市

新华网在补短,而人民网现在市值有100亿,市值非常高,市盈率也很高。人民网是国有新媒体企业,与民营企业竞争非常不利,张朝阳和马化腾都有很大的股份,而人民网总裁是没有股份的。募到了几十亿人民币,但民营企业有的是几十亿美元。国有新媒体走和民营新媒体差异化的道路,差异化体现在哪里?激励机制不如民营企业,资本实力不如民营企业,怎么会实现100亿市值?

去年是廖玒最纠结的时候。上市之前他带着高管团队在“北上广深”做了28场路演,以说服投资者,或者向投资者说明自己。

廖玒在人民网工作了27年,一直做记者和编辑。他说道:“世界上可能有三种人是自尊心非常强的。一个是记者,号称无冕之王,有句话说‘见官大三级’,去政府和企业,不管说好的,还是批评坏的,人家都笑脸相迎、笑脸相送。还有是医生和教师,自尊心非常强。”

去年是廖玒自尊心受冲击最大的时候。掌管着上百亿基金的年轻人,穿着背心来接待他,还经常要等对方。经过28个昼夜的沟通,最后还是认可了人民网。当时发行价是20元,开盘30.01元,开盘时的市值超过了《纽约时报》。4月中旬的市值是105亿左右,股价在40元左右徘徊,最高到过44元,最低没有低于36元。

1月份廖玒去《纽约时报》交流,见到该报继承人。廖玒提出问题:“《纽约时报》有160年的历史,但脸谱的市值是你的5倍到8倍,你觉得这样公平吗?”继承人的回答是:“这是市场的选择,这是华尔街的选择。”

廖玒说道:“新老媒体这种碰撞,这种兴衰更迭是很残酷的事情,但是我们今天不得不去面对。”

很多人问同样的问题:“廖玒总裁在人民网公司里没有一分钱的股份,让我怎么信任你?你怎么保证未来还有比较高速的发展?”廖玒回答道:“中国有一句老话:让历史告诉未来。我建议你看前3年或前5年的财务报表,我们每年收入增长40%以上。”

上市的好处,之前觉得人民日报和人民网都挺有名,但事实证明上市给品牌更多的溢价。曾有一位员工告诉廖玒,他去上海请客户吃饭,吃完饭后要开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的发票,对方马上说:“你们的股票卖得很好。”上市后更多人知道了。上市也形成倒逼机制,以前是《人民日报》在管人民网,现在众多的投资者也在盯着。

同时给人民网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必须要有产品。中国一家著名网站说,今年两会期间广告收入是3000万,收入超过4大门户广告之和,因为人民网两会期间广告收入是4000万,超过了这家著名网站,而3000万还是4家门户之和。

“人民网这几年的发展在走这一条路径。我们更强调扬长,在海量的信息中,在碎片化的信息中,我觉得报纸如果仅仅是信息,没有太大意义。《人民日报》包括人民网,更多应该卖观点和看法。美国三大报80%以上的内容都不是新闻,因为新闻比不过电视台和广播,也比不过互联网。我们卖得更多的是判断和观点,包括舆情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可能比较领先。”廖玒说道。

出版机构转企

出版产业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细分领域。长久以来,此领域一直被国有出版集团占有绝对主导地位,民营出版集团发展相对不足。有消息显示,继地方出版集团陆续成立和部分地方出版集团改制完成后,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加速出版社的改企转制工作。在这一国资背景长期垄断的产业中,转制意味着中国出版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时代的到来,尽管会对民营出版集团产生一定的冲击,但从产业整体发展来看,消息利好。同时,转制对资本而言意味新的进入机会。

国有出版集团转企改制推动中国出版业市场化。一方面,改制后,国有出版集团与民营出版集团同台竞技,必然需要摒弃原有的“官僚”作风,以市场为导向,在进行资本重组的过程中,将利用其庞大的资金与销售渠道抢占市场。同时,行业上下游并购与引入战略投资将成为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另一方面,民营出版集团在这一节点中,虽然具有优秀的市场化运营及图书策划能力,但面临更为严峻的竞争与挑战,资金短缺问题将尤为突出。这些均为资本提供了切入点。

数字出版引导着多股力量的融汇,在带来竞争的同时,必然孕育新的市场机会,以及庞大而快速的市场增量。对资本的吸引力不容小觑。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张亚男认为,面对中国出版业巨大而深刻的变局,资本可从三方面把握掘金机会。一是国有出版集团转制过程中,一方面对中小民营出版社或者图书策划公司存在并购行为,另一方面剥离的子公司或者子业务线,如数字出版业务,将可能吸引外部资金的介入。二是民营出版集团的规模化发展对于资金存在巨大的需求。三是大型出版集团资金重组上市的过程,需要借助有实力的PE或引入战略合作伙伴。

数字出版及传统出版转制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机会。虽然数字出版真正赚钱的企业不多,但数字出版是出版业发展的大方向,这个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张亚男预计,短期内,与儿童及教育相关的数字出版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值得深度关注。另外,对于一些具有特殊资源的文化产业专项基金而言,传统出版社转制及上市孕育巨大金矿。

打造传媒帝国

传统文化领域和新兴文化领域投资者也在变化,新旧势力的融合,还有新媒体、新文化领域公司也在抢占传统文化领域,特别是社交媒体、游戏网站等都在抢占传统文化领域的空间。

清科集团数据显示,2012年整个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案例数197个,吸引了13亿美元,金额最多的是传媒娱乐行业,吸引了5.75亿美元。而相关领域,如网络游戏领域的投资比想象的要低,文化产业教育培训投资量也不大,广电和数字电视的投资更少。

清科集团总裁倪正东发问道:“大文化产业或者文化娱乐产业到底是金矿,还是迷宫,或是陷井?在文化娱乐的投资到底是要名还是要利?或是名利双收?”他认为,文化产业的投资弄得不好可能会名利双失。

“我们投了很多文化领域的公司,投资如何退出?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这个行业需要更多的并购整合的退出,我觉得上市不是最主要的方式。”倪正东说道。

传统媒体必须和新媒体结合才有未来,如果不与新媒体结合,不去拥抱互联网或新的趋势,就要被淘汰掉。以前看到的一些杂志和报纸,有的放弃了,有的关闭后完全转到互联网。传统出版都在收缩,互联网收入则不断增加,有的已超过50%,有的甚至超过70%。倪正东提醒道:“不管是电视台还是电影或者电视剧公司,都应该关注新媒体。”

不管是上市的电影公司还是出版公司,市值也就是那么多,与华纳、新闻集团相距甚远,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很不匹配。

“中国需要形或新的文化娱乐传媒帝国。文化产业需要像互联网一样,出现像阿里巴巴、腾讯、百度那样的巨头。企业家和投资人要做的就是要打造3到5家中国的文化传媒帝国,培育真正走向世界的中国‘贝塔斯曼’,这才是我们的方向。”倪正东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