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读丹溪《格致余论》之所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读丹溪《格致余论》之所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安徽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学院,安徽合肥230038)

摘要:元代医家朱震亨,作为丹溪学派的代表人物,博采众家之长,宗古而不泥古,创立新说,提出“阴常不足,阳常不足”、“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等学术观点,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开创了内伤杂病治疗的新局面。

关键词:学术思想;格致余论;朱丹溪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5-1024-01

朱震亨是丹溪学派的代表人物,字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人,号丹溪翁,后人多以丹溪称之,是金元四大家中最晚出现的一位。他既得河间之传,又融合了易水学派和攻邪学派的思想,虽有养阴派之称,他博采张仲景、刘完素、张元素、张从正、李杲等名家等所长,熔为一炉,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主张和治病方法,开创了内伤杂病治疗的新局面。丹溪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等传世著作,现谨就其所著《格致余论》,探析其部分学术思想。

1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

所谓用药如用兵,丹溪认为治国和治病的道理是一样的。真气就是民众,病邪好比盗贼,对于盗贼必须剪除而后已。作为良相、良将,必须审时度势而后方可动兵。若不察形势而轻举妄动,必致民困于盗,民困于兵,陷民于水火之中,终将因民生不安而国弱。良医治病救人,理同于此。根据病情及病人体质的不同,有攻补兼施者,有先攻后补者,有先补后攻者。然攻击之法,必须体质壮实者,乃可行也。否则,邪气虽去,而正气必伤,从而导致小病加重,重病必死。而弱质而得深病者,最难为药。

大凡攻击之药,有病则病受之,但若病邪轻而药力重,则可致胃气受伤。胃气者,清纯冲和之气也,惟与谷肉菜果相宜。凡药石皆是偏胜之气,即使如参芪之类,药性亦有偏颇,故使用药力峻猛的攻击之药更当慎之又慎。丹溪治妇人胃气虚弱,患有病,小腹有块,经不行3月,脉涩而虚豁,因其胃气自弱,且以癜为病,败血为多,而好血不足,故先以四物汤加味养血和血,先补其虚,至30贴,再与消石丸四五次,腹部结块稍变小,即停药,待经行,下黑血半升夹小血块数十,乃块消一半。至此,块已开矣,而不可再攻,待经行两次,瘀血消尽,病愈。由此例,可见其使用攻法的谨慎态度,对于邪实正虚之证,不可一味蛮攻,否则欲速则不达,且可致胃气消亡而预后凶险。基于此,提出“病邪虽实胃气伤者勿使攻击论”这一治病观,提醒我们使用攻法时,当时时顾护正气。

另外,丹溪特别提出对于恶热之症,一定要分清虚实,有因病伤寒者,有因虚所致,而其治截然不同。病伤寒者,可宗仲景之法。而阴虚所致发热,既所谓“恶热非热病”,多由嗜欲无节,阴气耗散,阳无所附,而浮散于肌表之间而恶热也,可表现为脚踝以下常发热。此种恶热当以补养阴血为治,且宜早断,息心静养,否则可发为痿病而早亡。

2突破俗见精思用妙

对于臌胀之治,强调当以补脾为要,而不被“气无补法”之世俗之言所约束。丹溪认为臌胀起于脾土之伤,转输失职,胃虽受谷而不能运化,以致清浊相混,隧道壅塞,终至气滞血瘀湿热,而成胀满。名其臌胀,是因其外虽坚满,而中空无物,有似于鼓。对于此类臌胀的治疗,补脾是其关键,要善用补法。若医者,不察病起子虚,急于作效,而一味行利药以通之,以求一时之快,虽可暂宽一日半日,必致邪气愈甚,真气愈伤,去死不远。其正治之法当用补气、补血为先,用参术、四物,余药随症加减,可配茯苓、白术健脾除湿;陈皮、厚朴行气除满;黄连、黄芩清热燥湿;佐以少量生甘草调和诸药等。

因此,认为“气无补法”只是世俗之言。寻常医者,以气之为病,痞闷壅塞似难于补,恐增病势。却不思正气虚者不能运行,邪滞可着而为病。另外,他也不是绝对排斥用利药,对于受病较浅,脾胃尚壮,积滞不痼,而又有可下之证者,可略与疏导,但不可以张子和的浚川散、禹功丸等速攻。丹溪对臌胀证治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其“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的治病观。

3养老重在补胃补血

丹溪之著名论点“阴常不足”论,除了体现在疾病的治疗中以外,在平素养生中,也强调要保存真阴,戒,勿使相火妄动。在养老论中,论述人生之阴难成易亏,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其节养之道当以补胃补血为主。即使因阴血枯槁而大便燥结,亦不可进牛乳、猪脂等厚腻之品以润肠,否则日久必郁为黏痰,发为疮疡。针对此种生理特点,丹溪自创一方,用人参、白术为君,牛膝、芍药为臣,陈皮、茯苓为佐,随天令加减,可致大腑不燥,虽觉瘦弱,终是无病,老境得安。同时,提出切不可以其年老气弱下虚,而妄用乌,附等燥热之剂,劫其已亏之阴血。

丹溪理论上,博采众长,临证强调辨证论治,尤其擅长治疗杂病,深得仲景所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道。其宗古而不泥古,创立新说,为后世所推崇。明代医家方广评价:“求其可以为万世法者,张长沙外感、李东垣内伤、刘河间热证、朱丹溪杂病,数者而已。然而丹溪又贯通乎诸君子,尤号集医道之大成者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