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病原微生物现形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病原微生物现形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在,人们提到传染病,并不觉得它多么可怕。但直到本世纪初,在人类健康的敌人里,传染病还算是“首恶”哩!

十四世纪中叶的欧洲,鼠疫闹得很凶,它把整个整个的城市毁掉,有的国家死掉了一半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一次流行性感冒席卷全世界,有五亿人患病,二千万人死亡。这些,只是传染病罪恶历史的片断。

缉拿“元凶”

水有源,树有根。传染病是谁闹的?

很早以前,有人认为传染病的元凶是鬼神,是死去的祖宗对不孝子孙的惩罚。于是,敬鬼神、祭祖先;但是,传染病照样闹得很凶。

还有人说,是因为人们精神太兴奋。于是,想法给予抑制,但却一点也不见效。

为了缉拿传染病“元凶”,人类经历了漫长艰辛的路程。

我国古代的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说传染病是气候不正常引起的,他写了一本《伤寒杂病论》,针对气候不正常来治疗传染病,有一定成效,但很不理想。

明代,有个医学家吴又可,大胆提出传染病是自然界的一种“杂气”引起的。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一种物质。他猜中了“元凶”的身份,可是捉不住它。原因是肉眼看不见它是什么样子。

十七世纪初,欧洲已经有了放大镜,但是倍数很小,只能把物象放大几倍、十几倍。荷兰有个市政府的看门老人列文霍克,从小就幻想造出一种仪器,可以看清自然界一切微小事物的本来面目。他刻苦钻研,专心致志磨制镜片。有一次,他把两块磨制得很精致的玻璃透镜放在一起,保持一定距离,把物象放大了一百多倍。使他吃惊的是,当取下一点牙垢观察时,发现了一个个“小动物”,有的象小球,有的象火柴棍,有的还混身长毛。这是人类第一次看到了细菌。

一八五六年,法国立耳城酒坊老板做的啤酒,全都变酸了,老板亏了大本,急得团团转。他们去找化学家巴斯德。巴斯德是专门研究发酵化学的。啤酒是酵母菌发酵做成的,为什么会变酸呢?巴斯德选择了一种方法,他把好的和酸的两种酒,滴在显微镜下面仔细观察比较。一次,两次……直到一百多次,结果发现发酸的啤酒里有一种象小棍棒一样的乳酸杆菌。它就是使酒发酸的元凶。巴斯德建议把酒加温到50°—60℃之间,保持一定时间,杀死乳酸杆菌,酒就不酸了。这个办法后来也用来防止新鲜牛奶变坏。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欧洲流行一种蚕病,法国养蚕业面临崩溃。巴斯德经过五年的刻苦钻研,又发现蚕病也是细菌闹的鬼。

随着人类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专心研究细菌的学问了。

柯赫是一个德国医生,他对用显微镜研究细菌很感兴趣。他常常从病人的痰、大便、嗓子的分泌物里找到一些细菌。可是细菌数目少,研究很困难。他想:家禽家畜可以养起来繁殖,把细菌也养起来行不行?做了一些试验,发现细菌最爱“吃”肉汤,在肉汤里繁殖很快。把这种带菌的肉汤喂给动物吃,会怎么样呢?结果,动物有得这种病的,有得那种病的。原来肉汤里有许多种类的细菌。要是能培养一种纯种的细菌,把它注射到动物身上,动物只得一种病,不就容易研究疾病和细菌的关系了吗?但困难的是,在肉汤里细菌是自由自在地漂游,互相混杂在一起的。

怎么才能使各种细菌能自由生长,又不互相混杂呢?柯赫日夜冥思苦想。一天深夜,他怎么也睡不着,一直在念叨:假如有一种兼备液体、固体性能的培养基,既能让细菌吃得饱、长得快,又不让它到处乱跑,那该多好!他的妻子听到了说,把洋菜煮成汤,晾凉了不就凝成固体了吗?柯赫恍然大悟,连夜把洋菜熬熟,加上肉汤。第二天,洋菜已经凝成胶冻。柯赫用它培养细菌。一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迅速繁殖后代,长成一个纯种的菌落。

至今,培养纯种的细菌,还是用这种固体培养基。

“铁证如山”

柯赫想,从传染病人身上找到了细菌,把它培养出来了。可是,细菌还可以不认账:“不,那不是我的罪过。”科学是严谨的,要进一步研究证实。他想出用接种的办法进行试验。他指导学生从白喉病人的嗓子里取出标本,培养出白喉菌落,再把这些细菌接种到兔子身上。过两天,兔子发病死了。他们又从兔子嗓子的白膜上取出一些东西,再去培养。这一次的菌落在显微镜下现出原形,就是先前那种白喉杆菌!这样,经过三番五次的培养、接种,完全证实了白喉杆菌就是白喉症“元凶”。柯赫终于给病原菌立下了铁案,传染病就是细菌引起的。

接着,柯赫带着学生路易士到非洲去捉拿霍乱的“元凶”。经过长期的努力,“元凶”被捉住了,但路易士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乘胜追击

在捉拿传染病“元凶”时,还碰到一个困难,细菌是透明的,在显微镜下不容易看清,怎么办?柯赫想,一块玻璃放在水里看不清,而一颗黑纽扣,一眼就能看见。如果给透明的细菌染上颜色,不就看得清了吗?开始,细菌拒绝穿外衣,染不上色。经过多次试验,终于用苯胺染料给细菌穿上了外衣。以后,又研究出用其它各种染料,把不同的细菌染上紫色、红色、蓝色……

细菌是传染病的元凶,这一点是肯定了。但是,有一些传染病,却找不到病菌。巴斯德在研究狂犬病时,就没有找到细菌。但他坚信人体的狂犬病也是病菌引起的,也许是病菌太小,所以找不到。一些科学家用过滤的办法寻找这种“细菌”,也毫无成效。是不是还有一种比细菌更小的东西可以引起传染病呢?为了揭开这个秘密,俄国植物学家伊凡诺夫斯基,对烟草枯萎病进行了试验,他把含有烟草病原体的过滤液滴在好烟草上,证明滤液同样能使烟草生病,而且致病的能力并不越来越弱。这说明还有另一种微生物,它能通过一般的过滤器,也能引起传染病;而又不是一般的细菌毒素。因为如果是毒素,它致病的能力会越来越弱。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既能通过滤器,又能使人生病的微生物叫做“过滤性病毒”。到一九三一年已经发现有四十种左右的病是病毒闹起来的,而且也知道这些病毒的大小各不相同,可就是看不见它的模样。

科学的发现同生产技术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一九三五年,由于基本粒子研究的深入,技术水平的提高,制出了能放大十万倍(以后提高到一百——二百万倍)的电子显微镜,终于使病毒原形毕露了,即使象直径只有0.025微米的小儿麻痹病毒也能看见。这些病毒有球形的,有棒形的,还有的象腰鼓。

病毒的“胃口”比细菌“刁”得多。肉汤它不愿意“吃”,一定得钻到细胞体内,才能生长。为了研究病毒,根据这个“刁”性,发明了把病毒接种到鸡胚胎等动物细胞内培养的技术。功过各半

那么,细菌是不是只捣乱、破坏,都该消灭掉呢?

经过科学家的研究,致病细菌还是少数,有用的细菌是多数。甚至可以说,世界上要是没有细菌,人就无法生活。地球上生物的尸体将越堆越多,人将吃不到酒、酱豆腐……。人刚生下来,肠道是“干净”无菌的,不几天,就住满了细菌食客。没有它,我们的消化就不好,它为我们制造一些生活必需品(如维生素K);没有它,人们容易闹出血的毛病。有时,因为医治肠道的传染病,吃消炎药,不慎把肠道里的细菌不分清红皂白全杀死了,那就反而会病上加病,闹“菌群失调症”哩!

征服病原微生物的历史,是巴斯德、柯赫、路易士……这些科学上的先锋战士开拓的,为了缉捕传染病的“元凶”,他们付出了数不清的时间和精力,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可以从他们的钻研精神、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面得到有益的启示。

插图:刘效义

——这些兔子为什么都死了?

——因为我给它们接种了“白喉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