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银行的卡时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银行的卡时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银行卡为代表的电子支付工具是信息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取得的成功典范之一。

银行卡作为现代金融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的产物,作为一种记名无面值支付工具,它的出现节省了货币的流通费用,方便购物消费,增强安全感,简化收款手续,节省社会劳动力;因其功能克服了纸质支付的诸多缺点,使其在商业银行业务中所占比重日益加大。它的推广和使用,对于减少现金的使用、提高交易透明度、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第一张银行卡的诞生到如今,银行卡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刷卡消费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的主要模式,而这种消费习惯的改变,更成为了成为银行建设服务的起点,银行卡业务已经成为银行零售业务中不可或缺的一块。

银行卡的历史

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银行卡业务增长最快和最有市场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

1979年10月,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了合作协议,代办“东美VISA信用卡”取现业务,从此,信用卡在中国出现。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在随后的几年里,中国银行连续与多家国际金融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并发行可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商户使用的外汇长城万事达卡(国际卡),从此中国信用卡走出了国门。

股份制商行也纷纷加入发卡,1987年,工商银行开始发卡;1990年,中国建设银行发行“龙卡”;1991年,中国农业银行发行“金穗卡”;1992年深圳发展银行发行“发展卡”;1993年,交通银行发行“太平洋卡”

为了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实用的、比较完整的电子货币系统,1993年,国务院启动了以发展我国电子货币为目的、以电子货币应用为重点的各类卡基应用系统工程——金卡工程。

1998年12月24日,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系统正式投产运行。银行卡业务逐步实现跨地跨行交易。2002年3月26日,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浦东正式成立,逐步解决了我国商业银行之间投入分散、互不兼容和信息技术不能共享的问题。2004年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成功接入中国人民银行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全国的地级市全部实现了银行卡联网通用,真正做到了“一卡在手,走遍神州”。

目前我国的银行卡产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末,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39.66亿张,全国人均持有银行卡2.92张,其中,人均持有信用卡0.28张。

“卡”背后的技术

在银行卡的产业链中,涉及发卡行、受理行、持卡人和商户等多方参与者,业务运营涉及储蓄、结算、信贷等诸多领域,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

从其基本形态上,银行卡传递的是电子数据,它以金融电子化网络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传输电子信息的方式实现支付功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银行卡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技术背景。

而数据集中则是账户管理向客户管理迁移的技术前提,使得银行从传统的“以账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转变。

数据集中将银行所有业务和数据集中到一两个中心,这对数据中心的软硬件系统、应用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数据大集中是建立在网络系统之上的,对网络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效率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集中模式对系统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电脑中心发生安全事故,受到影响的将是全国范围的全部分支机构和几乎所有业务。

之前的银行卡绝大部分都是通过磁条来存储信息,犯罪分子盗取磁条上的资料相对容易,复制伪冒卡的成本较低。

因此,我国已制定了五年“换芯”计划:国有商业银行应在2013年年底前全面发行金融IC卡;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在2015年年底前全面发行金融IC卡;自2015年1月1日起,所有新发行的银行卡应为金融IC卡。

IC卡是以智能芯片作为介质的银行卡,与磁条卡相比,芯片卡独特的加密技术使得卡内敏感数据难以被复制。而且,芯片容量大,可以存储密钥、数字证书、指纹等信息,它支持脱机小额支付,可以使用非接触界面,实现即刷即走的快速支付和智能卡手机支付。发达国家IC银行卡的使用已较普及,我国的银行卡产业升级换代也是大势所趋。

除此之外,有一些银行还推出了无卡取现的服务,只需要登录手机银行申请预约取现服务后,无需银行卡就可以凭借手机号、预约码、银行发送的临时密码等信息通过ATM取出现金。

银行卡产业的新趋势

网络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催生在线支付业务及银行卡业务的创新与发展,这对我国银行卡业务来说是一次机遇,也是发展的动力。

不少银行推出了基于银行卡的各种支付方式,包括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移动支付、远程理财、iTM等。

以招行为例,2012年底,招行携手HTC推出“手机钱包”,将银行卡加载在内置了安全芯片的3G手机上,将手机与银行卡“合二为一”。继设备商HTC之后,招行又与运营商中国联通在上海推出了“联通招行手机钱包”的信用卡手机支付产品,移动支付芯片加载在SIM卡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3G手机支付”。

而有的银行则推出了信用卡的虚拟卡业务,对于经常网购的人,在原有的信用卡(透支卡)下另开个虚拟的信用卡,有独立的卡号、有效期、额度等。虚拟卡交易均记入实体卡主账户中,持卡人可根据自己的购物习惯,针对不同的交易用途设置不同的虚拟卡,合理计划、理性消费,实现对网上消费的主动管理。并且一旦发生被盗,也不会影响实体卡的安全。

而支付手段的多元化发展,不仅可以增加银行卡的交易量,而且能够有效降低银行的运营成本,使其有效资源向着账户管理、市场开发和营销服务聚拢。

随着网上购物消费的快速发展,网上支付工具需求旺盛,日益壮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业务领域的不断延伸,以较低甚至免费的价格、独具的交易担保功能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网上购物直接用银行卡划款的网上购物者不断减少,银行卡网上支付地位逐步降低。

目前,用户不仅可以通过银行网银、邮局汇款、手机充值卡等渠道为第三方支付账户充值,而且还可以在指定网点进行现金充值。这意味着第三方支付平台在资金来源上已经可以脱离银行体系,具备了一定的“吸收存款”能力。

从这一点上看,第三方支付的出现减少了人们直接使用银行卡进行交易的次数和频率。在线交易的增加,必然会降低银行卡交易量,导致客户的流失。

但是有专家指出,目前互联网企业在在线支付产业链中的功能仍然是不完全的,主要体现在第三方支付账户功能仍存在不少局限之上。目前相比银行的账户体系,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的账户体系在转账汇款、投资理财等方面的功能都还有所不及,而还不具备跨行资金归集、发卡、自动代收代付、取现、发放贷款等功能。更核心的是,目前互联网支付账户体系是社会资金流动的“下游”而非“上游”。上游存款的派生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随后这些资金才陆续进入包括零售在内的各细分领域

与此同时,银行机构还拥有互联网企业所不能比拟的线下资源优势,如网点人力、客户基础等,利用零售业务团队的推广营销活动,可以实现推动和监督增值服务和优惠措施的落地实施,让持卡人实实在在地享受到银行卡带来的特色服务。区域性营销服务上的差距,或将成为左右这场互联网金融大战的天平砝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