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什么最重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什么最重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诚实和信任》是苏教版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我深夜驱车回家途中,不小心撞碎了路边小红车的反光镜后,主动留下写有自己姓名、电话的字条。后来,双方通过电话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人间真情。本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描法平实,没有过多的气氛渲染,也没有细致的人物刻画,但人物的所作所为却感人至深,“诚信”的美好品质跃然纸上。文章语句朴实,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却在字里行间洋溢着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

“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这句话紧扣课题,作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句子已无可厚非。当我们回过头去阅读文章的时候,就会发现对于诚实的把握非常容易,“我”是一个诚实的人,很容易被学生认定。什么是诚实,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做了错事、坏事能承认,说话能算数。“我”做了“错事”,撞碎了小红车的反光镜,“我”承认了,给车主留了纸条,“我”是一个诚实的人。就此,我的诚实其实还是浅层面的,当我们仔细阅读文字,可以看到“我”是在何种境况下承担自己的责任的:一是在可以推卸责任的情况下:“天很黑,又有雾,尽管有路灯,还是看不清。”(天气原因)二是车主违章停车的原因:“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三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我往回走了五六十米,……”“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勇于承担责任,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这才是我们所倡导的。我为什么要留纸条呢?一是“虽然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它毕竟是停着的,事故的责任应该在我。”二是“我环顾四周,不见一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这辆车的雨刷下。”字条上会写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这张留言条该怎么写。学生从中悟出作者为什么不写事故原因。(表现了“我”不怨天、不尤人,应该是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作者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种敢于承担责任的可贵精神令人敬佩,也是我们所倡导的。)

“诚实”作为一种品质,它反映的是个体的一种美德,可“信任”作为一种行为,它至少应该在两者之间发生什么?最通俗的讲法就是相信你,这种相信往往是建立在一种相知的基础上的。文中说:“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我”给小红车的主人留下了信任?这是学生难以把握的,应该是文章的难点,这在文章中也没有具体的语句描述,也是教师往往忽略或者就跟随“诚实”一带而过的。“我”与小红车的主人根本就不相识,更别说相知,“我”怎么就给予他信任了呢?这是文章的空白,可这空白我们必须得补上。从哪里看出“我”给予小红车的主人信任呢?就在那字条上呢!对于一个陌生人,我就敢把自己真实的姓名和联系方法告诉他,这就是一种莫大的信任啊!

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用钱买不来的。作者不小心碰碎了别人车上的反光镜,没有人看见,他完全可以不管。但是,诚实在作者看来比什么都重要,这关系到一个人的德行,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因此,作者把做人诚实看得比一切都重。车主自己换了新的反光镜,并不要作者赔偿,因为作者的诚实让车主深受感动,从中认识到人和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诚实和信任。反光镜的价格是有限的,而诚实的美德是无价之宝。因为有了“诚实与信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融洽。说明了人们渴望做诚实的人,人们希望周围都是诚实的人,人们需要与诚实的人相处。

文章解读到这里,还只是仅仅停留在对“我”的认识上,如果把文章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对“我”的歌颂和赞美上,那是不够完美的,通过对文章4~10自然段的朗读,不难发现“我”的美德感染了别人,所以我觉得4~10自然段的教学要把视角从“我”的身上转移到“小红车的主人身上”,“两次感谢,一次感动”,他感谢什么?感动什么?小红车主人的过去,我们一概不知,所以对于为什么事隔三天才给“我”打电话,任何猜测都是可能的,但最终的结果是“不,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生活真美好,最美莫过于让别人感受到了你的美,并也进入了美的行列,别以为只有“我”感染了“小红车的主人”,看这句话:“我很后悔,居然没有问他的姓名、地址,也不知道他的年龄、职业,但他的话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小红车的主人”是不是也给“我”造成了影响,如果说“我”的行为可能是一次偶然,但由于这次偶然带给别人的震撼,却又因为别人的震撼而采取的相应行动震撼了自己,人与人之间不就是如此互相建立了一种信任吗?人与人之间不单指我和车主之间,还可以是同学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建立在诚实和信任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友好和谐,是金钱买不到的。最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说一说还有什么比金钱更重要。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是友情,有的说是亲情,有的说是平安……这一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县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