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决就业问题需寄望第二产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口以及伴随人口问题而来的就业问题,一直像梦魇般缠绕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相对于经常遇到的周期性波动、资源供给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而言,就业始终是第一位的问题。它既是一个长远问题,又是一个即期问题――改制企业下岗人员、农村潜性失业者和每年新增就业人口三项累计起来,眼前就有数亿计的成熟劳动力正等待着合适的工作岗位。
人力资源的浪费是比腐败现象更为严重的社会资产流失。腐败只是造成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是一种既有财产的产权转移过程。而存在过多失业人口却是一种社会财富的无意义消耗,直接延滞着社会财富积累的速度。
在解决就业问题的诸多理论中,有一种影响比较大的观点认为:加速扩张第三产业的规模是容纳大量劳动者的有效途径。单从就业人员的比例看,中国三次产业就业比例约为 50%、20%、30%,而发达国家约为5%、25%、70%。比较两组数据似乎可以得出中国第三产业规模还可以有较大增长空间的结论。但是,如果理解子第三产业之所以存在的实质意义,就会清楚这个结论实际上是存在问题的。
所谓第三产业是在一、二产业能够有效、充足地提供物质资源的条件下,为着国民生活更加方便、安全、舒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级化的产业模式,它实际上是附着在其他产业基础上的利润瓜分方案。其他产业发展不足时,其发展速度必然受到有效需求不足的限制。人为地改变产业结构不会获得好的效益,还有拔苗助长之嫌。什么时候中国居民的储蓄额达到了 GDP的3-4倍时,第三产业自然就会处于快速发展状态。
在第三产业无法解决就业问题,而第一产业又存在大量潜性失业者的状态下,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惟一出路是依靠第二产业规模的超强度扩张来容纳劳动者。因为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就等同于建立工厂的速度。建设一批工厂的速度有多快,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就有多快。第二产业这种可以脱离自然条件制约的发展速度,实际上就是各发达国家经济起飞的加速原理。
从这个角度来定义经济起飞的概念就是――当第一产业发展到能够为社会提供相对于需求而言过剩的产品之后,劳动向第二产业自然集中促成的工业规模快速扩张。对这个规律妥加运用就会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理论支持,同时也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跨越式发展的理论支持。
现代工业的生产效率很高,工业永续发展的限制条件不再是资源、技术、组织等生产侧的问题,而往往是分配、就业、消费等社会需求侧的问题。只要需求侧的问题解决了,经济的发展完全可以是高速进行的。
但是,比较国内外就业人员比例的数据,可以发现中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已经与发达国家相近了。这个数据给出的提示是:对中国现有经济规模而言,第二产业的规模已经接近了饱和状态。国内市场大部分工业品销售过冷、价格战不断的现实就是对这个观点的有效支持。
由此可以引申的结论是:第二产业规模的扩张已经受到了消费需求的硬性制约,即低收人人群消费能力增长受到分配体制的制约、开发新的消费需求受到技术创新能力的制约、消费晶的更新换代受寿命周期的制约、新增人口消费受到绝对数量的制约,而这些方面制约条件的存在,使得消费需求表现为一个渐增的过程。
这预示国内需求对制造业规模扩张的支持能力已经十分有限。对就业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无法解决规模扩大的问题。在现有经济总量条件下即使达到或超过国外第二产业25%―30%就业比例,所容纳的就业人口数量也是有限的。二是第二产业若随国民经济按部就班地增长,到2020年翻两番时虽然可以容纳近4倍于目前从业人员的数量,但这个就业远景无法面对惊涛般涌来的即期就业需求。
那么,支持中国第二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产品需求在哪里呢?着力点只能是在开拓国际市场上。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要想能够在世界上不被国际大资本掠夺而生存下去,必须平衡国外资本投资中国市场所获得的自由支配利润。只有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的自由支配利润等于或大于国外资本在中国获得的利润,中国参与世界市场的市场、资源、劳动付出才是值得的,才能积累起国家的富强。
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只有获得了与人口数量占世界消费比例相对称的制造业份额,才是国家真正富强的标志。中国工业品只占世界 7%左右的份额,这预示着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比如达到日美15%―20%的水平,则从业人员的数量还有在目前水平上增加一倍的可能。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强盛,都不曾离开过一种模式――外向型经济,无论亚洲四小龙还是欧美日都是这样。
从国际市场的需求看,实际上一个机会就在我们的面前,由于欧美日国家财富的积累效应,人工价值高企,产业结构渐趋高级化,偏重于金融、服务、成套设备、高技术产品,而这些产品的需求不是日常生活的直接消费需求。观察世界人口的构成可以知道,大约还有超过60%的人口落后于中国的发展,这些人口的需求往往直接是日常消费需求,这就为世界性的直接消费产品供应者提供了机会,这显然构成了第二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
从进入国际市场的方法看,中国的电子 (彩色电视机、DVD、手机等)和机械行业(摩托车、冰箱等)是成功的例子。它们共有的发展历程是:先建立超过国内需求的生产能力,接着通过企业竞争,兼并和淘汰管理文化低劣的企业,形成几个有实力的企业,然后以性价比优势在国内市场上扫荡国外品牌,最后走出国门向世界市场发展。
这就是中国民族工业走向强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条具有普适意义的成功经验,应该用制度和法规的方式予以认可、规范和推广,成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成长机制。由此可以成就一批能在国际市场上博弈的中国产品,进而成为输出劳动的一个有效方法。这构成了第二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支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