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注“中观视野”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当下教育研究的“地表现象”
《江苏教育》有“大家意识”,关注真正的“大家”,全力将“大家”介绍给大家,影响深远。《江苏教育》更有“平民情结”,以极大的热情扶持一线的普通教师,乡村教师尤其受到眷顾。《江苏教育》在推动苏派教学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也是《江苏教育》的忠实读者。在阅读中我发现,教育大家的研究偏于个体经验的居多。一线教师的文章又以案例设计为主体。实践性的价值取向,自有它的好处——微观研究可能比较实用,很多教师可以直接拿来。但微观研究也有它的不足,正因为其小,就始终沉在地面上,视野相对狭窄。读之,用之,一般的教师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或者说,无法举一反三,无法破译案例背后的教学规律与教育智慧。纯粹的微观研究是永远也不可能走得太远的,是无法让自己成为成熟的语文教师的。为了更好地发挥《江苏教育》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需要从全域研究的角度来重新加以考量。审视之后,我们就会感到《江苏教育》可以增强对“中观问题”的关注,加大“中观研究”的分量。
二、健全的基础教育需要“中观研究”
纯粹的大理论研究固然不适合小学教师,而案例设计也不是最佳的研究视角。我以为《江苏教育》是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最近几年,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评比中,《江苏教育》的张俊平主编就特别强调论文的理论含量,实际上就是在提倡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江苏教育》要成为金牌杂志,需要进一步转换思维,聚焦教育的中间地带。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基础教育的中观研究。这样的研究、这样的文章是我们最缺少的,也是最有价值的。
中观研究,是对实施战略和策略服务的研究,介于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之间,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一种研究。而基础教育的中观研究,是一种整体的研究。它力求将基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联结起来,用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潜心发现基础教育的本质规律,实践一种真实的小学教育。中观研究首先具有中介性,为广大教师找到了联通理论与实践的最佳中介,对一线教师的发展意义最大。其次中观研究具有两重性。中观研究是在宏观研究的基础上,吸取微观研究的素材,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使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不离开实践的轨道正常运行,并得出正常的、正确的结果。这样既摆脱了基础教育工作中的经验性、局部狭隘性的束缚,又能找到解决小学教育问题的深度和尺度。
三、如何引领“中观研究”
马丁·布伯在《我和你》中写道:“人执持双重的态度,因之世界于他呈现为双重世界。”在实施基础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如果执持一种中观的视野,既寻觅理论的依据,又探求实践的路径,我们也就获得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双重世界与态度。当下的教育研究,特别需要一种中观研究。《江苏教育》在这个方面可以作出大的贡献。那么,我们如何引导教师由微观研究升级为中观研究呢?笔者以为,一是可以帮助教师启动“牵补思维”。中观研究,需要上靠下接。因此,我们要——牵,就是让小问题和“主义”牵起手来,为实践寻找最匹配的教育理论;补,就是要学会为理论寻找研究的相关对应点。如此,微观研究就能够“升级”为中观研究。一“个”的研究也就变成了一“类”的研究。二是可以运行“调化思维”。我们要引导教师把过高的视野降下来,将过低的视野升上去,从而调到一个最合适的研究视野——中观视野。广大教师有了中观研究的意识,努力将宏观研究“调入”时间因子,将微观研究“化入”理论元素,就能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当中观研究成气候的时候,我相信《江苏教育》将会是一番新的景象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