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到底有什么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到底有什么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据新华社电,国务院总理5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问题有的在论证设计中已经预见,但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有的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

由于三峡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曾引起了社会的巨大争论,所以,社会各界对三峡工程的评价就格外关注。因此,国务院会议对三峡工程的评价,就特别引人注目。特别是最近几天,由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出现特大干旱,三峡工程加大下泄流量以后使得南方诸省的特大干旱未能对长江航运和沿江的大城市产生严重影响。然而,尽管三峡工程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社会上还是有些喜欢利用三峡投机炒作的人,编造说什么南方大旱是由于三峡造成的。有的炒作者甚至都不知道,三峡工程是什么时候建成的,就发表文章说三峡大坝建成后造成“十年八旱”。而实际上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到现在还不足8年。

有些不理解三峡工程的同志,为了给这些谣言辩护,特别列举了国务院的决议。有的还特别指出了其中“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句话。言外之意就是,国务院也承认了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产生了一定影响,你们水电工作者就不要再给三峡工程“护短”了。

首先,我们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判别问题的标准应该是客观事实和科学逻辑,而不是哪一级政府的文件和决议。其次,如果全面分析国务院的文件的措辞,也能发现国务院并不会支持那些诬蔑三峡造成了干旱的谣言。请大家注意,国务院决议对航运、灌溉、供水的表述是“有一定影响”。这与前面的“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的说法是有本质区别的。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区分呢?很显然,因为这种影响主要是正面的有利影响,而不是什么问题。

众所周知,我们修建三峡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洪、供水、发电和航运。如果三峡工程真的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那么至少说明我们修建三峡的目的没有达到,甚至也可以说我们修建三峡的决策是错误的。不过,我们从建坝的理论上就可以肯定地说,修建三峡工程不可能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能够影响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的因素只有水量。而当我们的三蛱工程完成了拦洪和发电任务之后,我们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让上游的来水与三峡水库的下泄水量相同。这样对于下游来说,就相当于我们的三峡大坝不存在。也就是说要做到让三峡大坝发挥了防洪、发电作用之后,丝毫也不影响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是非常容易的。

然而,我们实际上为什么没有选择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完全没有影响的调度方式呢?这恰恰是因为我们非常需要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产生有利的影响,否则,我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建设三峡的意义。例如,2009年汛期过后,我们为了保障三峡水库能够在来年的枯水季节里对长江中下游发挥“航运、灌溉、供水”的作用,我们必须要想法蓄水。在这个蓄水的过程中,确实也曾经造成过某些长江下游水量过少影响了航运、灌溉和供水的情况。然而,当出现这些问题之后,三峡很快就停止了蓄水。我们当时宁可让三峡的蓄水不到位,也要保障长江中下游的航运、灌溉和供水。

这就是三峡大坝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的所谓影响。这种影响的本质是我们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从完全不可控,到可控之后的控制和管理水平问题。所对应的正是国务院的决议中的“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的阐述。也就是我们对三峡的管理调度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的问题。

确实有某些对三峡大坝有偏见的人士,似乎总是希望国务院能做出一些否定三峡的决议,所以,他们的理解往往容易产生偏差。同时,特别需要强调的还有,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事。你要想让三峡工程对枯水期的长江航运、灌溉和供水发挥出调节作用,就要选择好蓄水的时机,并且同时也要承受蓄水时期对长江中下游某些水量的暂时影响。

一般来说,大型调节水库建成之后所造成的损失往往体现在上游,而效益常常体现在下游。所以,国务院的决议中所说“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绝对是任何水利水电工程都难以完全避免的,也是我们必须要想办法去解决的。这些不利影响都是在上游,三峡大坝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决不会有任何不利影响,除非我们的管理出现了不应该有的失误。

除此之外,三峡大坝对长江中下游的某些其他影响,也可能是有利有弊的。例如,由于大坝的沉淀、拦沙作用,通过三峡的江水的含沙量会大幅度降低。这一方面有利于减少长江中下游的泥沙淤积,但同时会降低我国长江口淤积造地的速度。再比如,大坝的清水下泄会携带走下游河道内大量的泥沙,逐步减少长江下游地上悬河的威胁;同时,清水的下泄也会冲刷防洪大堤,增加大堤崩岸坍塌危险。这种清水下泄的情况,不仅在我国的三峡存在,而且也是全世界所有的水库建设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许正因为此,国务院的报告中才把“要妥善处理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与“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分开表述。

总之,尽管三峡大坝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但是,对于长江中下游的航运、灌溉、供水,绝对是有利无害的。如果我们具备了这些基本水利水电科学知识,就不可能会曲解国务院的会议精神。

链接

专家看板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丁一汇:

根据现有的资料和研究,可以很明确地说,三峡水库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洪涝没有大的关系。

从我国内陆来看,三峡水库是比较大的一个水体,但是相对于全球来讲,它却是一个很有限的水体。三峡水库的库容在全球大型水库中也只排在20多位。

研究表明,一个地区发生暴雨,需要从比它大十几倍以上面积的地区收集或获得水汽。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峡水库不能左右比它面积大很多倍的地区的旱涝过程。

我国是典型的东亚季风气候,天气气候受到周边海温变化和青藏高原积雪变化影响很大,两者的温差会影响季风的强度,导致暖湿气流往北推进程度的变化,从而决定雨带的南北移动。比如说,青藏高原积雪的状况对亚洲甚至北半球都有影响,三峡水库的影响和它比起来,可以说不是一个

量级的。

三峡水库是2003年6月开始蓄水的,但长江流域从1999年开始就从多雨期转变为少雨期,近十几年来,长江流域年均降水量减少了10%~12%,由原来的年均1250毫米减少到1100多毫米,主要的降雨带向北移动到黄淮地区。

这个事实说明长江中下游干旱和洪涝是大范围大气环流和海洋温度异常的结果,而不是三峡水库的问题。

(据2011年6月27日《人民日报》)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研究员宋连春:

近60年资料分析研究表明,三峡库区的气候变化和整个西南地区是一致的。对比分析三峡库区蓄水前后的气候,水库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存在的,但影响的范围很有限,大致不超过10公里。比如,因为水热容量大了、水面宽了,使得年平均气温有所上升,但是夏季降温效应也明显。

针对三峡水库蓄水对周边气候的可能影响,目前国内外都有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数值模式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三峡水库的建设不会对周边区域气候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

国际上一般认为,水库的建成蓄水对大范围气候的影响并不明显。

例如,位于巴西和巴拉圭两国交界的伊泰普大坝,库区属温润亚热带气候,与三峡库区的气候和环境类似。对伊泰普水文站在水库1984年建成前后的监测数据分析表明,水库周围的年均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都变化很少。对水库周围的6个农业气象站的多年数据分析也表明,兴建水库并未引起库区周边地区的气候发生任何趋势性的变化。

(据2011年6月27日《人民日报》)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周兵:

我认为造成此次干旱的主要成固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影响我国东部的大气环流系统异常显著。目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较气候平均偏北、偏强,西脊点偏西。在对流层中低层有反气旋性距平环流,因此,有利于无降水天气出现,长时间降水偏少,从而形成旱情。与今年不同的是,往年江南一带在春季由于副热带环流系统的影响,会形成持续时间较长的春季连阴雨,当然就不利于该地区干旱的出现。

二是水汽输送条件不足,水汽通道未能有效建立。我国是个季风显著的国家,在春夏季节转换期间,随着热带对流系统的发展和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影响我国的水汽通常有三个通道,也就是索马里越赤道西南气流、孟加拉湾以南越赤道西南气流和来自南海及其以东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南侧转向的西南气流,但目前三个通道的水汽输送总体偏弱。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对长江中下游干旱区对流层整层水汽收支的分析诊断,该地区在5月份有很大的水汽流失,因此缺乏降水的物质备件。水汽条件不足,无法形成有效降水。

三是今年以来冷空气活动显著,且势力强大,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无法形成冷暖交汇的局面。今年我国阶段性冷空气异常活跃,不断有自北向东、向南的冷空气侵袭。国家气候中心的冷空气监测结果表明,今年1~4月影响我国东部的冷空气均为全国型,其势力强大,不利于热带系统的向北推进,所以没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有效降水。

(2011年6月1日《经济日报》)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总工程师张培群:

此次长江中下游地区少雨并不是孤立的气候事件,实际上,欧洲和美国中部一些地区也出现了严重的气象干旱,这些都是在同一气候背景下发生的。

一是拉尼娜及其衰减对热带与副热带地区天气气候产生了强烈影响。去年7月形成的拉尼娜事件一直持续到今年4月,才迅速衰减并结束,海洋环流的变化导致春季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并不活跃,副热带高压偏弱,位置偏东,不利于热带水汽向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输送。而同期美国中部的干旱也是对拉尼娜事件响应的典型特征。

二是今年春季欧洲和俄罗斯中部出现持续的高气压异常活动,而亚洲东部为低气压环流。长时间维持这种大气环流形势,造成了欧洲干旱少雨,强冷空气频繁入侵我国。今年春季共有5次大范围强冷空气影响我国,抑制了热带暖湿气流向北推进。

这两个气候背景使得东亚地区的冷暖气团难以在长江中下游交汇,无法形成有效降水,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少雨。

(据《中国气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