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三顾茅庐”的真的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顾茅庐”的真的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们常常会说起刘皇叔“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演义》也把这段故事描写得绘声绘色。

小百迷们,你们知道吗?一直以来,就有人对此事的真实性有所怀疑,他们认为事实不是这样的,刘备并没有“三顾茅庐”,而是诸葛亮自愿归附刘备的。

瞧,这分歧来了!别着急,我们一点点地来说这些事。

“三顾茅庐”的典故

在《三国演义》中,关于这件事情的记载是:当时曹操很欣赏刘备的谋士徐庶,于是就派人骗徐庶,说他老母亲病了,速回家看看。徐庶是个大孝子,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的诸葛亮是个奇才,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能够得到天下。

缺了得力的谋士,刘备连忙带着礼物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不在家。过了几天,刘备又冒着大雪去见诸葛亮,看见一位青年在屋内读书,赶紧过去行礼。可惜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受朋友之邀出门了。刘备很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自己非常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

转眼间就快到新年了,刘备又去隆中,不巧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便在屋外恭恭敬敬地站着。

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方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计策。诸葛亮分析了天下的形式,制定出三分天下的策略。刘备深感佩服,便请求诸葛亮出山相助。就这样,刘备亲自到诸葛亮那里去请求拜见、赐教,共三次前往,才得以相见。

刘备和诸葛亮,谁先找的谁?

“三顾茅庐”,这个被世代传颂的经典故事,在三国人鱼豢写的《魏略》、西晋司马彪写的《九州春秋》里却是另外一个版本,不是刘备亲自上门邀请,而是诸葛亮自我推荐。这多少让喜欢诸葛亮的人有些接受不了。

这两本书大同小异地说,刘备带兵攻打樊城时,诸葛亮预测曹操要攻打荆州,于是就前去求见刘备。刘备刚巧与客人谈话,因为从来没听过诸葛亮的名字,所以没把他放在心上。过了好一会儿,别的客人走了,刘备见只有诸葛亮还待在那里,就与他谈起荆州的形势来,临走诸葛亮献了一条攻城的妙计。刘备听后十分赏识,从此便重用起诸葛亮。

后来,有人则调和了这几种说法之间的冲突,认为“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的樊城自请相见都是真实可信的。清代学者洪颐煊在《诸史考异》中说,诸葛亮开始求见刘备时,见于樊城,刘备虽然对他以礼相待,但不器重。后来,徐庶说诸葛亮很有才,刘备才“三顾茅庐”,虚心拜访并重用他,彼此间才逐渐有了很深的感情。诸葛亮对刘备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因而记入《出师表》中,一点也不计较先前被冷落的情形。

在纪连海史书特别节目《三国三人行》中,纪先生称历史上还存在另外一种版本:诸葛亮一直在南阳隐居,到了26岁,他毛遂自荐去找刘备。他去了很多次,可刘备根本没时间搭理他。于是诸葛亮把刘备臭骂一顿。不料想,刘备觉得此人颇有个性,找来一谈话,还真有学识,后来就委以重任了。

如何解释“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如果《魏略》和《九州春秋》记载的是事实的话,那么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句话又该如何解释?难道是诸葛亮说了假话?还是《出师表》根本就不是诸葛亮所作呢?

一般人读《出师表》,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里读出的信息是去了三次才见到。别急,我们先读读杜甫的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频”这个字,你注意到没有?多次的意思。有可能是去了三次见了三次,还有可能不止去了三次。在古书里,“三”可以解释为“多”的意思。所以呢,刘备并不一定只请了三次,他可能经常来串门,随时请教。按照《出师表》的说法,“咨臣以当世之事”,刘皇叔不停地提问题,谈一谈天下我们应该怎么办怎么办。结果他俩越谈越拢,越谈越投机,越谈越契合,越谈感情越好。最终刘皇叔拍板,这就是我要找的人,诸葛亮也拍板,这就是我要找的人。

看来,这诸葛亮与刘备究竟是“一见”,是“再见”,还是“三见”,只有当事人知道了。不过,不管是谁先找的谁,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对刘皇叔的忠心,还是非常令人感动的!

号角吹响,“小百迷”集合!

你同意刘备“三顾茅庐”的说法吗?

1.同意,因为无论是《三国志》还是《出师表》上都有记载。

2.不同意,对一个没有实际经验的年轻人,刘备不会给这么高的礼遇。

3.是诸葛亮先找的刘备,刘备对诸葛亮了解后才有以后的“三顾茅庐”。

4.其他。

欢迎到百科探秘军事QQ群:225982095、281392621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