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深度阐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深度阐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教学无捷径,唯阐释课文而已;阐释课文无捷径,唯深度阐释而已;深度阐释无捷径,唯读深读透课文而已。探究追问深度阐释,或许可以寻找到打开语文教学之门的钥匙。

一、何谓深度阐释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阐释课文的思维方式堪称深度阐释。作者为何创作文学作品?从现象上看是出于宣泄自己心中的痛苦或排解自己生活中的无聊,从本质上看恰是为了警示自我和劝勉读者。作者凭什么能够创作出文学作品?从现象上看是作者的生活积累和艺术积累使然,从本质上看恰恰是仰仗对前人的智慧的借鉴或批判使然。作者能够创造出什么样的文学作品?从现象上看是追寻艺术形象的栩栩如生和思想意蕴的复杂深刻,从本质上看恰恰是对艺术形象和思想意蕴的有意超脱并形成艺术形象的别具一格和思想意蕴的独具新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阐释思路要求课文阐释能够从纷繁芜杂的外在表象中不停发散和不断放射,直至发现隐藏在文学作品中的深刻厚重的实质内涵。由此萌生的阐释方式观照艺术形象则产生闪闪发光、浑圆立体的复杂感觉,这样的复杂感觉不断催生异彩纷呈的思想感情或意蕴观念。凭借这样的阐释思路的指引,作者为何创作、所作何向和所作何为都会形成较为正确的理解。

抓住偶然而解读出必然的阐释课文的思维结晶堪称深度阐释。这样的思维结晶好比打井取水,井越深则水质越好;这样的思维结晶也好似勘探矿产,勘探越深则矿产越多。抓住偶然解读悲剧,作品人物性格缺陷或人性缺憾纷纷呈现,师生从必然性上发现作品人物在诸多因素制约下的不想改变或不能改变;抓住偶然解读喜剧,作品人物思想酸腐或行为迂腐呼之欲出,师生从必然性上发现作品人物在社会习俗束缚下的因循守旧或丧失觉悟。抓住偶然而解读出必然的阐释课文的思维结晶必须从读深讲透课文中产生,无论悲剧或喜剧,师生均应从思维结晶中发现作者藏于纸内又力透纸背的良苦用意或复杂寓意。

由肤浅领悟上升到深刻领会的阐释课文的解读效果堪称深度阐释。既为肤浅领悟,仅仅明白课文所写是什么,但无法理解课文所写为什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属肤浅领悟。既为深刻领会,不仅要明白作者写的是什么,而且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甚至还体会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由肤浅领悟上升到深刻领会的解读效果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样的语文教学要求师生从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发散联想出发,逐渐催生出与艺术形象的诸多特征相吻合的思想意蕴,进而形成对思想意蕴的整合筛选。语文教师在整合筛选作品的思想意蕴之际往往会借用编者编撰意图所暗示出来的主导意义,以及时代精神所映射出来的正面健康的流传意义这两把精神利剑,斩断作者创设意义时形成的消极影响,删除学生理解意义时形成的负面联想,从而推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

由此观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抓住偶然解读出必然的思维结晶和由肤浅领悟上升到深刻领会的解读效果共同推动、合力营造的理解阐释方式谓之深度阐释。深度阐释深就深在师生对课文的体验之深、理解之深和共鸣之深,深就深在师生对人生的联想之深、回味之深和启示之深,深就深在师生对自我的反省之深、把握之深和激励之深。任语文教学改革步履匆匆,深度阐释悄然跟踪、参与其中。

二、怎样进行深度阐释

深度阐释是一种有边界、有幅度的阐释理解方式,进行深度阐释不能超出其应有的边界和跃出其应有的幅度。深度阐释应有的边界是师生同作者“视域融合”,深度阐释应有的幅度是师生的判断同作者原初意见的“思维吻合”,进行深度阐释应当确保师生同作者的“视域融合”和“思维吻合”。

确保师生同作者的“视域融合”必须缩短师生同作者的思想距离和认识差距。作者创设意义之际是以当下的眼光预测未来,师生解读作品意义之际,则是以当下的眼光评估过去。任作者当下的眼光如何超前,其预测的未来对师生而言不过是时过境迁、过眼烟云而已,师生当下的眼光相对作者而言是如此超前以致于常常彻底改变或任意扭曲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初创意义。师生总是拿当下的时代精神来要求早已作古的前代作者去遵循,师生也总爱拿当下的价值观念来评判前代作者思想观念的优劣成败,如此解读的课堂意义有悖深度阐释的理念。

缩短师生和作者的思想距离和认识差距的根本办法是催逼师生“向后看”和吸引作者“向前看”。师生催逼自己“向后看”说到底是一种“换位思考”,假设师生同作者处于同样地位或同等观念,设身处地类推师生自己此境此际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感情态度和人生启示,这种“了解的同情”会催逼师生以“向后看”的方式真正体验到作者的痛苦遭际和真正领悟到作者的创作深意。师生吸引作者“向前看”说到底是一种“代位思考”,假设作者代替师生而进行“代言体”的文学创作,细致入微地猜想作者此文此况可能代言传承了师生的哪些思想观念、感情态度和人生启示,这种“代言体”的虚拟传承会吸引作者以“向前看”的方式悄然逼近师生当下的思想认识。

确保师生同作者的“思维吻合”必须抹平师生同作者在思想感情、行为方式上的裂痕。抹平师生同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的裂痕的办法是“展示法”,抹平师生同作者在行为方式上的裂痕的办法是“对照法”。“展示法”要求师生尽可能从作品深处窥见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并要求将作者传达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的细腻幽微处展示出来,以此促成师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真知、真见和真体验,师生同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的裂痕会因为师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细腻展示和真切理解而化为乌有。“对照法”要求师生尽可能从作品深处洞见作者呈现出来的行为方式的积极性和消极处,并要求将作者传达出来的行为方式同师生既有或将有的行为方式相对照,以此促成师生对作者行为方式的全面认识,师生同作者在行为方式上的裂痕也会因为这样的对照而渐趋消逝。

所以,正是由于深度阐释保持了应有的边界和应有的幅度,才不断推动语文课堂产生真体验、真理解和真见解。这些既是文学作品产生正确意义的源头,也是师生形成思想智慧的理想机遇。

三、进行深度阐释应注意的问题

进行深度阐释应注意避免肤浅阐释,肤浅阐释催生的只能是表皮之见。肤浅阐释追求既有果则必有因,如此阐释虽承认了作者创作之际的理性投入,却漠视了作者创作之际的非理性融入。克服肤浅阐释的办法是兼顾作者的理性和非理性,把作者创作视为纷繁变幻的复杂心理活动,把作品意义视为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从整体把握意义、从细节叩问意义和从结构发现意义。如此阐释意义,文学作品意义之门大开,五彩缤纷,纷至沓来。

进行深度阐释也要注意避免随意阐释,随意阐释兴之所至、意之所趋,往往产生粗俗陋见。随意阐释不问其意义发端,也不顾其意义来由,更不关注其意义的合理流动。随意而至,随兴而发,随机而动,其意义的叙述凌乱混杂,其意义的结论真假难辨。克服随意阐释的办法是意义阐释井然有序、流动畅达、环环相扣、见解合理,阐释作品意义就是为了确保作品是浑然一体的有机统一。

进行深度阐释还要注意避免过度阐释,过度阐释兴之所发、意向大开、往往产生荒唐之见。过度阐释失之于过,越过作者可能之见,超出作品可能之情,跨出课堂可能之需,把作者本不会有、作品本不该有和师生本不当有的意义理解强行附加在语文课堂之上。看似富有创意,实则进行失根的语文教育。避免过度阐释的办法是寻找作者、作品、师生、课堂的契合点,用作者的心路历程、作品的内在线索、师生的叙事条理和课堂的理性逻辑编织出积极有效的意义阐释。

综上所述,深度阐释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是抓住偶然而解读出必然的思维结晶,是由肤浅领悟上升到深刻领会的解读效果,说到底深度阐释是上述三者的完美融合。深度阐释有其应有的边界和幅度,跃出这应有的边界和幅度容易引发肤浅阐释、随意阐释和过度阐释。呼唤深度阐释的在场,语文教学才不会迷失意义理解的方向。

[作者通联:河南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