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性别化的视角开启一片新天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性别化的视角开启一片新天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赵林云《都市女报》创刊于2001年9月24日,周一到周五出版,每天24版,双面彩色印刷。2002年年底,实现广告收入400多万。2003年,实现广告收入800多万,进入盈利状态。2004年,实现广告收入1000多万。2005年,广告收入达到近2000万,实现利润可观。几年来,《都市女报》的发行量逐年增长,从创刊时的2万份左右,可以说已经完全跻身于报业市场的主流竞争序列。作为一张定位于20岁到45岁城市女性读者的生活服务类日报,《都市女报》(以下简称女报)正在引起业界和有关媒介研究机构的关注。

艰难探索又初现光明的新闻之路

1、理论探讨:提出女性新闻概念,寻求理论指导

到目前为止,从全国范围内来看,《都市女报》是除了《中国妇女报》(周六报)之外惟一的一份女性日报类报纸,这种特殊的身份决定了她的生长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她和全国其他几家女性周报的差别。与《今日女报》、《现代女报》、《新女报》、《当代女报》和刚刚创刊的吉林《时尚女报》相比,表面上看,仅仅是出版周期的差别,但是,正是这种差别,决定了她几乎是迥异于这几家同类报纸的办报模式和成长道路。

毋庸质疑,是日报就是新闻纸,就要有新闻。作为女性报纸,应该怎样做新闻?创刊之初,我们大胆地尝试着提出了女性新闻的概念:以女性和女性高度关注的事物为主体的新闻。尽管这个概念仍然无法摆脱对传统新闻概念明显的依附性,但是它毕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暂时解决问题的路径。

顾名思义,女性报纸的读者应该定位于女性读者群体。要为这个群体提供她们喜欢的新闻,必须寻找到一个立场或者叫立足之地。我们将这个立场称之为女性视角。从女性视角出发,以满足女性群体的新闻阅读需求为归宿,以关注女性、关注女性关注的事物为新闻采集的原则。于是,我们就在这样一个概念的引导下以及它的延伸意义上开始了我们的新闻探索。

2、不懈追求:坚持女性视角,做出特色感觉

(1)定位的差异必然表现为报纸结构形态的差异。

女报在报纸版面上一直是按照新闻、生活专刊、文化副刊三大类进行划分的,尽管对版面不断进行着调整,但是,从创刊到现在,这几大内容在报纸的结构比例上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这种结构首先从形态上就和综合类报纸明显地区别开来了,专刊和副刊占据了较大的篇幅,这也是女性报纸的性质和定位所决定的。下面以报纸封面为例,具体说明一下女报和其他报纸的不同。

和综合类报纸相比,女报最突出的不同,表现为封面的不同。办报伊始,经过短时间的摸索,我们就基本确立了封面的风格,即大幅女性形象照片加上精彩导读。与其他也是以大照片为主的女性周报和女性杂志不一样的是,除了影视歌模女明星占了一定的比例外,我们把许多其他女性人物纳入了我们的视野。

我们对封面人物的选择标准是:以能够弘扬女性形象为原则,新闻性和视觉美感兼顾。在具体操作中,尽量争取封面人物与内文报道相结合,即使不能结合的也要单独做题,单独做照片说明,使照片和消息式说明一起具备一定的独立的新闻性,来满足报纸对封面人物的新闻要求。这样,除明星外,女科学家、女企业家、女武警、女性创业人物、女学生、女医生、时尚人物等女性人物就都成了封面的选择,使得我们的封面在当地的报业市场上独具一格,以鲜明的特色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也和综合类报纸有了本质的区别。

(2)取舍有度:以女性是否关注和关注的程度为标准处理日常新闻。

与封面相比,日常新闻的处理难度要大得多。女报从创刊以来,新闻版面的数量差不多一直保持在三分之一左右,无论是采访还是编辑,要想每天把这些版面填充起来着实不易。

我们首先确立了办报方针:“以女性的视角报道新闻,以家庭的视角关注社会,全力满足都市女性的生活服务需求。”就新闻而言,我们又对女性视角作出了初步的界定,即“关注女性,关注女性关注的事物,关注日常热点新闻中女性关注的某些方面”。尽管有了理念,但是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我们还是经过了一段摸索的过程。

首先在外来稿件上,我们的新闻来源和综合类报纸一样,虽说每天的新华社电稿和网络稿件数量可观,但适合女报用的寥寥无几,我们便只好在编辑上下工夫,凡是涉及女性的,凡是和女性生活密切相关的,凡是女性可能关心的,都进入了我们的编辑视野。关注女性理解起来比较容易,问题是如何理解和把握女性关注的事物。这方面,一开始,我们也走过一些弯路,也遇到过不少的困惑,也出现过一些牵强和尴尬的现象。 比如很多稿件都带有“女”字,大部分稿件还都局限在女性身上,连编辑部内部都有很多人提出强烈的疑问:还有很多关系到人类命运国计民生的新闻,难道女性就不关注吗?甚至还引起过对报纸定位的和女性媒体前途的怀疑。

后来我们发现,不是定位问题,也不是理念问题,而是思想不统一办报方针贯彻不彻底的问题,对女性读者立场坚持得不够,女性视角保持得不好,对女性需求思考得不深不透。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论辨析思考和办报实践探索之后,问题开始得到初步的解决,也渐渐地找到了办报的感觉。

对于那些不符合或者不太符合女报的新闻素材,我们采取了大胆舍弃的原则,反之,对于我们认同的女性新闻题材,我们重点处理,选取角度,用增量的方法来解决。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政策出台,我们首先考虑到它对女性的生活和情感有什么影响,考虑它对孩子对家庭有哪些影响。在这些影响中,哪些方面对女性的影响最大;在这些影响中女性更关心哪几个方面甚至哪一两个点。然后我们再通过编辑对新闻进行针对性的处理。随着办报经验的增加和视野的不断丰富,即使对国际热点新闻,我们也渐渐找到了比较对路的解决办法。

比如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编辑部经过商讨,迅速确定了报道策略,确定了“以关注战争中妇女与儿童命运”的具体方针,甚至做出硬性规定,不侧重报道战争进展情况,在报纸上不准出现坦克和枪炮的图片。战争爆发当天正好是世界睡眠日,那天的封面我们是这样处理的:选了一张一个伊拉克女孩在机场候机大厅准备逃离战争发生地的照片,头版大题目是“伊拉克惊扰世界,世界睡眠日今夜无眠”。第二天,女报的封面被搜狐网站评为为全国十大最具特色的报纸封面。随后的整个伊拉克战争报道中,我们一直在自己的办报方针指导下进行,使报纸的特色明显的凸显出来。

在对本地新闻的处理上,同样如此。和综合类报纸相比,我们的新闻记者从数量上绝对不占优势,但是我们采取了打破综合报切口分面的传统做法,而是根据女性读者的实际生活需求和新闻阅读需求,有针对性地逐渐培养出我们自己的消费记者、人物记者、热线记者、情感事件记者等,负责对本地发生的新闻进行采集。

另外,我们还在有限的人员编制中设立了机动记者,负责本地策划选题和外地采访。在外地采访方面,几年来,对中国十大女性经济人物评选、中国国际时装周、大连服装节、上海国际服装节、亚洲女性论坛、美丽经济――中国女企业家论坛等活动,为本地女性读者提供了大量的动态时尚资讯和女性时尚人物、女性经济人物的专访,得到了读者的认可。

量身定做:发挥专刊优势

随着近几年的报业市场的变化,综合类报纸越来越多地将竞争注意力放在了新闻上面,逐渐减少了专刊版面的设置,弱化了专刊版面的功能,我们所处的报业环境也不例外。在这一点上,综合类报纸无意中给女性报纸腾出了发展的空间。而这方面,恰好是女性媒介的强项。专刊副刊的运作对于女性报纸来说不存在太多定位上的困惑,关键是能不能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

在生活专刊方面。我们根据女性读者的生活需求,将版面分门别类,时尚与实用并重,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前沿资讯和服务信息。我们将专刊分为女性职场、健身健康、家庭生活、服装化妆几大门类,以一天大致一个主题周刊的形式出现,通过精细化有效性的信息服务来满足读者。

同样是生活专刊,我们也牢记报纸的定位和市场差异化的要求,尽最大努力为女性读者提供特色服务。比如旅游版,经过对男女需求差别的思考,我们得出结论,对女性而言,在山与水之间,在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在单纯的观光游和观光购物游之间,女性往往更容易倾向后者。那我们的旅游版就侧重女性的需要做文章,差别和特色自然也就出来了。

在副刊方面。和那些纯粹为女性提供生活服务类内容的媒体不同的是,在提供生活服务内容之外,我们还更多地考虑到了女性读者的兴趣阅读和文化阅读的需求。

比如全国很多报纸都有的倾诉版,一般都是一周一个版左右,很少有在报纸中占到较大的比例。而我们经过几年的办报实践和读者市场调查发现,在女性读者中,倾诉版的阅读率一直居高不下。于是,我们的倾诉版面也从当初的一周一个版到一周两个版,再扩充到现在的一天一个版。2005年7月扩版时,我们又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每天一个真情故事版,尝试用正面的感情亲情故事,来补充和均衡主要以负面情感故事为主的倾诉版面的功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此外,我们还设置了散文、小品文、女性心灵地理、书吧、女性语录、女子主义和爱情诗歌专版。这方面,无论是和综合类报纸相比还是和女性周报相比,都市女报的文化类副刊版面所占有的比例都是比较大的。在我们最近的一次大型读者调查中,这些版面大部分都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和好评。

在专刊副刊的版面的优势方面,我们还经常根据如母亲节、三八节、护士节、教师节等不同的节日,周密策划利用版面优势推出特刊,这些都不是综合服务类报纸能够轻易做到的。

尽己所能地承担女性媒介应有的社会责任

作为特殊意义上的商业实体,市场化的报纸将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追求是无可厚非的。同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那些优秀媒体和正在向优秀转变的媒体所不可或缺的。那么,女性媒介的责任感是什么呢?

显而易见,维护女性权益、消除性别歧视、消除女性刻板印象、提高女性群体的社会性别意识、促进男女和谐发展、促进男女平等,都应该成为女性媒介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种责任感,也是促使我们关注女性、关注女性关注的生活的另一强大的动力。这样,弘扬和表现女性,让女性发言,倾听女性群体的声音,关注女性话题,站在女性立场上说话,批判和纠偏男权文化中那些不利于女性生存发展的负面因素,也就成为我们报纸的一种日常姿态。

我们从一开始在办报中就严格规定,在女报上不准出现带有女性歧视倾向的题目,不渲染对女性的暴力现象,减少和避免女性刻板印象的出现,文化娱乐版面上不出现过度强调女性性感的图片,鼓励轻微的适度的女权思想和女权意识。我们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女子主义版面,邀请国内一些女性主义者和女性研究者撰写专栏文章。这大概也是女报几年来越来越受到女性读者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2003年,女报率先独家报道了湖南招考公务员中对“女性对称”的歧视性要求,引起《中国妇女报》的重视,随后两家媒体联合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直至湖南省有关方面对招考条例进行了修改。这一报道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算是女报承担社会责任感的一种具体表现。

女性媒介面临发展的新契机

性别化的视角使我们走到今天,而且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路子会走得越来越好越来越顺,性别化的媒体运作让我们看到了一片崭新的天地,也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思考和启示。

或许,女报的初步成功,能够给目前日益激烈也将必然走向分众媒体市场格局的报业市场提供某种有益的启发。

新华社曾引用一项最新的调查结果说,中国妇女已经成为家庭消费的主导者。事实也正是如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仅女性消费作为一个巨大的市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重视,女性群体对新闻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晰地显现出来,再加上对《都市女报》的生存发展轨迹与现状考察,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女性媒介前景可观,女性报纸会越来越多,即使是日报类的女性生活服务类报纸媒介,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

(作者为《都市女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