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蝙蝠和雷达》教学片段及点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片段】
师:蝙蝠是怎样飞行的?请大家读课文第1~3自然段。
生:我发现“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师:“捕”是这课的生字,认真观察“捕”字应该怎么写?
生:“捕”是形声字,左边“扌”旁表字义,用手捉、拿;右边的“甫”表音。
生:写这个字的时候,记得左边要让让右边,左边不能写得太大,也不要忘记右边的一点。
师:谢谢你的建议,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在田字格写一写这个字。注意写字的姿势,把背挺直。
师:我们把“捕”字送回课文中,再把这句话读一遍。(生读)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灵巧。
生:我还感受到了蝙蝠的感官非常敏锐。
师:你们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蝙蝠飞行的灵巧与敏锐呢?
生:我从它飞行的时候,从没和任何东西相撞,可以看出它的灵巧。
生:“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这句话说明它很灵巧。
师:你抓住了在夜间飞行的时间特点,这体现了它飞行的灵巧。
师:我们来看一看这两个句子。(出示:1.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怎么飞,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一根极细的电线,它能灵巧地避开。2.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这两句话,你觉得哪句话更能体现蝙蝠飞行的灵巧,为什么?
生:第二句,它加上了几个关联词,更体现了蝙蝠的灵巧。
生:我也觉得是第二句,从“无论”和“从来”看出它非常灵巧。
师:作者描写时注意了什么?
生:关联词。
生:他用词很恰当。
生:“即使……也”,说明有百分之百的机率不碰,后面这只蝙蝠比前面的更灵巧。
师:这一句就突出了蝙蝠飞行本领高。(板书:飞行灵巧)它的眼睛真这么好吗?在漆黑的夜里,也能看得这么清楚吗?我们根据这个表格,自学课文第4~6自然段。自己试着填一下这个表格。(出示表格,生边读边填写)
师:谁来汇报一下?
生:第一次实验方式是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实验结果是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实验结论是:蝙蝠在夜间飞行不靠眼睛。
师:能用更简洁的话,把三次实验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第一次实验方式是蒙上眼睛,实验结果是铃铛没响,实验结论是不靠眼睛。第二次实验方式是塞上耳朵,实验结果是铃铛响个不停,实验结论是蝙蝠飞行与耳朵有关。第三次实验方式是封住嘴,实验结果是铃铛响个不停,实验结论是蝙蝠飞行与嘴巴也有关。
师:通过三次实验,大家得出了一个什么结果?
生: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注意这个词——实验。刚才有同学读了实验内容。请再读一遍。(生读)
师: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个发明雷达的,这些我们下节课学习。
【点评】1. 注重写字教学。刘老师教的虽是四下的学生,但仍重视学生的写字教学。在随文教学生字“捕”时,刘老师让学生自己发现生字的结构,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寻找生字的特点。学生的观察、记忆、解说、书写、展示,乃至建议无不反映出刘老师的引导、诱导、指导之功。要求学生跟着老师在田字格中写,虽是一个细节,但却大有文章。教师的一笔一画,从笔顺规则,到点横竖撇捺的运笔,字的间架结构以及写字姿势的提醒等,学生都注视在眼里,铭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的。
2. 遵循语文规律。刘老师在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时,首先让学生整体感受句义,再让学生通过比较,品味语言的张力,即“关联词语”的“恰当”使用,“作者用词的独特与准确”,这样的教学既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又很好地落实了“课标”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的,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的要求。
3. 培养科学素养。小学语文学科虽不是纯直接的有关科学的知识学习,但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意识等却是要贯穿始终的。为此,小学语文教育理应肩负起科学素养教育的重任。刘老师让学生读书自填三次实验表格,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既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又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都是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还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懈的科学追求的精神。这又很好地落实了“课标”的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4. 注重自主学习。“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刘老师相信学生,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蝙蝠是怎样飞行的,请大家读课文第1~3自然段。”“我们根据这个表格,自学第4~6自然段”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动”中不知不觉学到了知识,享受了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习主人的意识感。同时,师生互动,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
5. 课堂环节紧凑,过渡自然。由生字“捕”的教学转到重点句的品味;由蝙蝠飞行的灵巧转到对科学实验条块清晰,衔接紧密而自然。刘老师用“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个发明雷达的,这些我们下节课学习”作结语,创设了余音缭绕的气氛,让学生带着探究下课,为下一课的学习作好了心理铺垫。
(本课教学实录由刘春桃根据录像整理;教学片段由刘寿华节选)
(刘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五家渠市第一小学青年教师;刘寿华,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